3.长干曲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题释】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这两首诗和之前的民歌相比,有共同点,却也有自己的特色,既不艳丽,但是柔媚,不浪漫,但是却热烈。朴素直白的风格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含蓄的写法,使读者对男女主角的感情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这首诗歌更成为抒情诗中的上乘作品。这两首诗歌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简析】
第一首诗歌主要是写一位女子询问男子,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形象地将女子想结识对方,却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方式表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第二首诗主要是写男子回答女子,是针对第一首诗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表达了相见恨晚的心情,使这首诗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
其一:你的家在哪儿?我的家在横塘。于是,我边停下船来问问,说不定我们还是同乡呢。
其二:我的家临着九江水,来往也都是在家附近。我们虽然都是长干人,那怎么从小却没有见过面呢,真是遗憾。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有“骏马秋风冀北”之美。
1.敕勒歌
敕勒川1,阴山下2。
天似穹庐3,笼盖四野4。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5。
【题释】
这首诗歌是南北朝时代斛律仓所唱的敕勒民族的民歌,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诗中展现了塞外大草原的旖旎风光。这首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大概范围是在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川:平川,平原。
2阴山: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3穹庐:圆顶毡帐。也就是蒙古包,即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4四野:四周。
5见:通“现”,呈现、出现。
【简析】
这首民歌描写了内蒙古草原壮丽辽阔而富饶的美丽风光,表达了敕勒民族的人们人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人最初的描写是从宏观着眼,先是写了很多静止的画面,“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让人觉得空洞,可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整幅画面就改变了,静动结合,由苍白的画面转变为多彩多姿,使得整个草原充满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最后这句话便成了点晴之笔。
【译文】
阴山的脚下是辽阔的大草原,敕勒族人就生活在这里。敕勒川的天空很低,低的它的四面几乎可以和大地相连了,看起来就像是牧民们用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被风吹过的低处,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折杨柳歌辞
(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①。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②。
(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③。
(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着连羁④。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⑤。
(四)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⑥。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⑦。
(五)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⑧。
【题释】
这是一首描写北方游牧生活的五言古诗。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注释】
1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2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3擐:系,拴。
4羁:马笼头。
5逐:跟随。
6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郁:树木茂密状。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7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8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简析】
《折杨柳歌辞》共五首,内容是相互有关联的,主要内容是为征人临行的时候和情人之间相互赠答之词。
第一首是写行客和亲友告别的情景。他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意思是惜别。这表现出依依惜别的心情。而这时候耳边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更令人怅惘,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首诗歌中,女子总是和情郎分离,于是便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远离故乡的时候,作者的心情十分沉重,对未来充满了迷惑和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万马奔腾,景象壮阔。这是作者的想象。诗中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凸现了阳刚之美。
3.陇头歌辞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题释】
《陇头歌辞》为“梁鼓角横吹曲”之一。这首诗歌主要是写北方人们服兵役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格调苍老而悲壮。
【译文】
陇山的流水,一直流离了山脚下。我孤身一人,孤单地走在空旷的野外。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天气太冷了,冻得我都说不出话来,舌头被卷进了喉咙里。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遥望着远远的秦川,我的心都要碎了。
4.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1,木兰当户织2。不闻机杼声3,惟闻女叹息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5。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6,可汗大点兵7。军书十二卷8,卷卷有爷名9。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10,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1,南市买辔头12,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13,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4。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5。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16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17;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19。当窗理云鬓20,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21,安能辨我是雄雌?
【题释】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歌叙述了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因为战绩卓越,被封官,却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这首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战斗的精神。
【注释】
1唧唧:叹息声。
2当户:对着门。
3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么。忆:思念,惦记。
6军帖:征兵的文书。
7可汗: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的征兵。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马鞍下的垫子。
12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旦:早晨。
14溅溅:水流声。
15啾啾:马叫的声音。
16不用:不愿意做。
17郭:外城。扶:扶持。将: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
18霍霍:很快闪动的样子,这里指磨刀的声音。
19着:通假字通“着”,穿。
20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1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简析】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这首诗歌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译文】
屋子里传出了一声接着一声的叹息声,木兰正对着房门织布。可是却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能听见木兰的叹息声。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却说她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惦记。其实,昨天晚上木兰看见征兵的文书了,知道国家现在正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写着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儿子,木兰也没有兄长,出于对国家的考虑,木兰愿意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想以男子的身份替代父亲去征战。
于是,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了需要用到的马具。第二天早晨她便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却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之后,木兰和将士们朝见天子,皇帝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皇帝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给了她多达千余两的黄金。皇帝问木兰还有什么要求,木兰说自己不愿做尚书郎,只希望可以骑上千里马,回到自己的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木兰将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她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装饰物。当她走出去的时候,一起打仗的将士们无不感到吃惊,在一起打仗那么长时间,竟然一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的耳朵时,雄兔的四脚会乱抓地,雌兔两眼常常眯起,因此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是雌兔,哪是雄兔,但是如果雌兔和雄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跑,谁能轻易地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