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简与繁的关系
传统的连环画构图,常喜欢将画幅画满。这样,人物和背景交代清楚,画面充实,比较耐看。但是,这种构图有时主要人物和主要矛盾不够突出,黑乎乎一片,不知究竟表现什么,就有些费力不讨好了。现在的连环画家则多采用简洁的手法,在画面上常留有大小不等的空白。这绝不是偷工减料,而是要突出应该突出的东西,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但是,也有些作品几乎全无背景,或是象征性的寥寥几笔,人物是突出了,但却不知他是在何种环境中生存,这就明显地削弱了其叙述功能和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有些作品莫名其妙地乱留空白,不知何故东缺一块、西缺一块,既看不出有何道理,也并不美观。总之,构图的繁简,空白的去留,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形式美的追求,去慎重考虑,适当运用,才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
(6)小与大的关系
连环画主要以出版为传播媒介,又因篇幅较多,所以画幅不能太大。连环画册现在仍以64、32开为主,连环画期刊的画幅则更小些,这就给构图带来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矛盾,也只有在构图中想办法。连环画画幅虽小,却可以小中见大,使方寸之地包容大千世界。它犹如盆景艺术,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同时,结合多变的视角和取景,可使画面丰富多彩;将众多的画面连接起来,又可使画面无限地扩大。所以,只要在构图上煞费苦心,小小画幅既可描绘众多人物,又可叙述复杂的情节。这就是连环画所具有的特殊艺术功能,是任何其它画种都不可比拟的。我们创作连环画,就要充分发挥其小中见大、点线相连的特殊功能。
形式与风格
这里谈的所谓形式,主要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绘画手段,即采用什么方法来画的问题。中国画线描的方法是中国连环画的传统表现手段,它早巳为群众喜闻乐见,并成为广大读者心目中连环画的标准形式。解放以来,从50年代初开始,有些画家即采用钢笔勾线和光影明暗等西洋画法,使连环画的面目为之一新。其后,版画、水粉、水彩、油画等等绘画形式,纷纷在连环画中出现,真正达到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境地。但是,在众多的画法中,中国画线描仍居主流地位,这也是客观事实。因为其一,传统的线描简繁两便,非常适合连环画表现,且最能适应广大读者的欣赏习惯。其二,传统的画法在印刷出版方面较易取得好效果。其三,大多数连环画专业画家都比较擅长线描,而那些用其它手段画连环画的画家,常常是“连坛”的“票友”,并不一定能专攻此道。近年来,提倡多样化较多,而对如何发展传统线描的议论较少,使得作为连环画主流的线描的发展和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读者发出呼声,表示怀念传统画法的老画家及其作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连坛”新人辈出,许多青年画家在改革大潮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使连环画的表现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获得明显的成就。但在这方面也常常引起争论,在形式上争论最多的便是人物的变形问题。的确,正如许多同志所说的那样:人物的变形是历来就有的,并非是否需要或者是好是坏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变,变得是否有道理。人物的变形虽然与生活的真实拉开距离,显得有些陌生,但是,它借助于夸大、怪诞、抽象、装饰趣味、丑化等种种手法,常能收到一般正规画法收不到的艺术效果。当然,无论如何变换方法和形式,总不能离开内容的需要扣审美的需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主题。如果单纯卖弄技巧,为变形而变形,那就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连环画是通俗文艺,变形不能脱离群众,只有一般读者能看懂、喜欢看的连环画才能站得住脚,并得到发展。
另外,值得一谈的是连环漫画的形式,这一形式不仅在国外极为流行,在我国解放前即和旧连环画同耐存在,并为群众喜闻乐见。可是解放以后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把漫画视作连环画的重要表现手段而加以提倡和重视,使它几乎只成为漫画的一部分而和连环画界中断了关系。近年来,许多出版单位引进了不少外国连环漫画,很受读者的欢迎,连环画界才开始重视和提倡这种形式,并有了若干新创作的作品。时间虽然不长,但这种形式已在读者当中引起很大兴趣。展望未来,将是大有可为的。
人们常说:“风格即人。”每个连环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画家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画家经过不断努力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风格不仅包括使用的表现方法,也包括审美情趣和创作倾向。所以,它不单纯是技巧问题,也包括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和全面修养。我们有的青年连环画家只致力于技巧的追求,而常常忽略思想修养的提高,那就很难形成完美的风格,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必然会显露出种种缺陷。所以,优良风格的形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志气的画家必须建立自己的风格,因为只有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才能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并有可能在“连坛”的百花园中做出较大的贡献。
某些在风格上接近的艺术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艺术流派。我们的连环画坛是否有艺术流派呢?这是大家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还没有人专门论述并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它事实上是早就存在的。譬如以发扬传统为主旨的流派和以探索革新为主旨的流派;以写实主义为特色的流派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的流派,以及追求形式美为特色的流派等等。可惜它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正因为艺术的流派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又反过来限制了各流派的兴起和发展。而流派的出现常以几个艺术大师为中心,其作品亦常是一个时期创作的高峰,所以能更大地影响整个画坛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期待着中国“连坛”的流派真正建立并发展起来。
上面我们就有关连环画绘画创作的四个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希望通过这一探讨能进一步阐明连环画绘画创作的基本特点,以便我们能抓住这些特点更好地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问题都很复杂,并非三言两语便可谈清楚的。
四、连环图画的基本特征
文图相结合不仅是连环画的外表形式,也是它内部的关系法则。法则即规律。这一文图相结合的规律就是连环画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基本特征。连环画的两个组成部分——脚本和图画是密不可分的,皆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是相互服务的。脚本的任务是将故事图画化,因此,其基本特征就是图画性;图画的任务是将图画故事化,其基本特征就是文学性。脚本作者和画家只有掌握各自的基本特性,才能真正做好文图的结合。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一向都很密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般具有情节性的绘画或与诗文结缘的绘画,都可说具有文学性。潘天寿先生在论述中国绘画的历史时,特把绘画的发展史分为实用化、礼教化、宗教化、文学化四个时期。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和俄国的“巡回画派”,也都非常重视绘画中的文学性。前拉斐尔派画家的作品主要取材于圣经故事和中世纪文学作品。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也画了不少历史画。当然,对于绘画的文学性也是历来就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这就是文艺的“雅俗”之分。也有人认为诗(代表一般文学)和画(代表一般造型艺术)是一致的,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德国的莱辛还专门写了一本《拉奥孔》来阐述诗和画的界限,他虽然突出地指出诗和画的区别,却也没有抹煞诗和画的联系。说到连环画的文学性,则是它的基本特色;较之一般绘画尤为鲜明突出。由于它的多幅连续性,可将不同的静止的画面连缀成能动的叙述过程。所以,它不仅具具有完整地描述文学故事的功能,而且还必须以文学故事为创作基础。
连环画绘画的文学性来源于脚本故事,同叶,也有赖于画家的再创造。画家凭借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脚本提供的文学素材得到具体生动的直观塑造,演出精彩的话剧来。为了发挥连环画绘画文学性的特点,画家进行创作时一般都须把握绣像全图、故事表演、多幅连续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可说是连环画绘画文学性的具体内容。下面简要地加以阐述:
绣像全图
连环画是人物画,它以刻画人物见长。这是中国连环画的优良传统,凡是有成就的连环画家都是出色的人物画家。中国的人物画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以明、清时代的小说、戏剧插图最为兴盛。当时的插图分绣像和全图两种,绣像是指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全图则指对于分回故事主要内容的描绘。绣像和全图的结合不仅是中国人物画文学性的一个主要特点,它也是中国连环画的滥觞。
五彩俱备谓之绣。绣像就是丰富多彩地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这是画连环画的基本功,也是连环画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它常常是一套作品成败的关键。连环画故事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要充分表达故事情节和主题寓意,必须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绣像,对读者最有吸引力;而某些造型一般、表现雷同的人物,则不会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绘画的文学性也就很难发挥。
连环画的绣像,不是一般单幅画的造型。它还具有全图的性质。就是说,它要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些人物要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不仅人物的形象要前后统一,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也要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最后通过全图来完成。所以,连环画人物的塑造是绣像和全图的结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