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连环画大揭秘
3605800000007

第7章 连环画中的图画(2)

图画擅长表现瞬间的情景,不善于讲故事,这是对的。但是文图结合起来形成连环画,就不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表演故事了。无论是讲故事或表演故事,必须先看个故事本子,没有脚本故事也就没有连环画。有人认为没有脚本也能画连环画,这可能是一种误解,要知道脚本不只是改编,也可以创作;不只是成文的,也可能只有一个构思设想。譬如,你画《快活林》时,虽然“没有按照先写好的文字脚本去搞”,但这个《水浒传》所描绘的人物故事,早就存在于你的头脑中了,你就是本着这个故事去画的,可以说脑海中已先有个未写成文字的脚本,否则,你就不可能把《快活林》画出来。又譬如《诗画三章》的作者介绍创作经验说:“它既不是以某一文学作品为媒介的再创造,也不是我目编的脚本的形象的延续,而试图将自己所理解的人生,无论是横的还是纵的,这一广阔的画卷,以自己情感倾向浓缩为形象系列,即‘虚幻的空间流’。……《母亲的回忆》所表现的发展流程是纵的,它是一个女人的历史造像,但在每一阶段的造像中,我又力图扩充其横的容量,使它成为一个时代情感的标记。”这一作品以一个女人的历史为本,实际上也还是有一个不成文的脚本为根据的。虽然故事简单,却不是凭空任意画出来的。作者的本意是想摆脱脚本的束缚,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摆脱掉。后来,他们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继续迈步走去,真的完全摆脱脚本的束缚,打破时空观念,而创作出《画屋——夷之舞》(刊于(中国连环画艺术》第7期)、《红色之旅》《蓝色之旅》(刊于《中国连环画》1987年第9期)等作品时,其客观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普遍反映是看不懂,也就很难说有什么吸引力和感染力了。这一客观效果,应该引起作者和研究者思考。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即使广大读者一时不能接受,也无妨继续探索和尝试下去。若是将它看作是“连环画发展的新方向”,那恐怕是言之过早了。

三、连环图画创作简说

一般绘画手段都可用来绘制连环画,不管我们使用中国画、版画、水彩、水粉、油画等哪一种方法,都应遵循这一方法的基本规律去创作。在这一点上,它和用同一手段去绘制单幅画并无多大的区别。它的特殊性体现在绘制连环画的特殊规律或法则上,这就是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连环画文图相结合的基本规律即连环图画所具有的文学性的特点。我们搞连环图画创作,不仅要服从这些规律和法则,还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规律和法则的功能,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来。

在前几章里,我们对此已经作了一些原则性的探讨。在这一章里,我们想结合创作实践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当前文图作者分工合作的情况下,连环图画的创作大致可分为研究脚本、搜集生活资料、确定创作方法、进行构思和构图等几个步骤。这里我们从上述创作过程中,特别选出(1)主动与被动;(2)生活与素材;(3)构思与构图;(4)形式与风格等几个大家经常议论的问题,来对连环图画创作的特殊规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主动与被动

连环图画和一般绘画创作不同。在当前主要是文画作者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画家不是先有一个创作意图,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去绘画,而是根据别人编好的脚本去创作。所以,画家在动手绘制之前,必先研究脚本,只有充分地理解脚本的精神,才能创作出符合脚本内容的作品。它不单是命题作画,而且还得按照脚本规定的人物和情节来画。在这一点上,应该说画家是被动的。但是,由脚本到绘画,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须由画家独立完成。如果画家有娴熟的技巧、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由此产生的创作激情,便可进行直观艺术的再创造,在这里脚本便只是一个生活素材了。而且为了适应绘画的需要,画家不仅根据脚本作画,还可对脚本提出各种修改意见。从这一方面说,画家又具有充分的创作主动性。这种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便是连环画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有人认为连环画的创作是用,“艺术代替语言”,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图解”或“图示”,使连环画“陷入窘境”。(参阅前引《从文学之缘谈连环画的特点》一文)这一论点就是只看到连环图画创作的被动性,而忽视了创作的主动性。这里的关键是连环图画的创作是否用。“艺本代替语言”?实际上语言——在连环画中始终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未被图画完全代替;它代替的只是那些已经溶于绘画中的语言。画家的任务既不是“图解”或“图示”,也不是要以“图画代替语言”,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文图相结合的直观艺术的再创造。语言(即脚本)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基础。所以,它们(文图)之间的关系,不是互为代替,而是相辅相成,完美地结合。

也有人认为脚本“束缚”了画家的思想和手脚,因而主张“摆脱”脚本。前面我们分析过,对于连环画基础的脚本是摆脱不掉的。而且,对于某些不善于构想故事的画家来说,脚本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创作素材,他们是需要脚本的;否则,他们就无法创作连环画。对于少数有编创故事能力或不愿命题作画的画家来说,他们完全可以采取自编(或自己创作)脚本自绘的办法,以取得完全的主动权。这是特别应该受到欢迎并值得大力提倡的。

生活与素材

一般进行文艺创作,都是先有生活,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发掘主题,然后再进行创作。而连环图画的创作则是根据脚本来绘制。由于脚本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生活中得来,那么连环图画的创作是否还需要再熟悉生活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连环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悲剧喜剧,言情警世,神话童话,讽刺幽默等等,无所不包。每一则故事中场景复杂多变,又有男女老幼各色各样的人物登场,而脚本提供的生活素材,虽然很丰富,但缺少直观的具体性。我们要把它画出来,没有亲身的体验怕是不行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比一般文艺创作对生活的体验有更深更广的要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体验生活,常常是漫无目的地走向生活海洋,而为创作连环图画去体验生活,则是有目的、定向地去寻找生活形象,所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不单是一次下去的收获,而要靠长期的生活积累。每个画家对生活的了解,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一般最好是画自己熟悉的题材,这样可以驾轻就熟地取得较好的成果。编辑也应尽力避免采取“拉郎配”的方式,强使人家画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画的题材。即使这样,画家在接受一个较为熟悉的题材之后,也还有进一步再熟悉生活的必要。因为每一个脚本所描绘的生活都是具体的,你熟悉这一方面的生活,也不见得面面都熟悉。而且,生活像海洋,你所需要的生活形象的挖掘和获得,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有的画家为了画好一个脚本,常常几度深入生活,就是明证。画连环画最忌闭门造车,这不仅会闹出笑话,有损于作品的真实性,而且没有生活基础的形象往往流于概念化,势必要降低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处处去体验生活,又是非常困难的。有时时间和环境也不允许。譬如,你想到古代或外国去体验生活,就不容易实现或者根本办不到。要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必须时时处处留心,从接触社会的各种途径中寻找生活素材,并且尽可能具体地形象地记录下来。这对以后的创作是本有裨益的。很多辛勤的连环画家都有许多画满各种速写的小本子或报刊图像剪贴,成为他们在创作中寻找各种生活资料的宝库。这个办法是很值得仿效的。当然,这些死材料也要善于活用,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筛选和整理,否则,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故事中不加考虑地使用死材料,有时会上当的。

构思与构图

构思和构图是画家进行连环画创作时两个相连接的阶段。构思是指画家在脚本(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思维,将文学故事转化为可视形象。构图贴是指画家运用熟娴的技巧通过线条、色彩媒介将构思形成的意象具体地勾画出来。两者关系紧密,一般都是先构思后构图,但也有时边构思边构图,形成交替发展。构思和构图是连环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方法。

文是图的基础,图是文的形象表现。这就是连环图画构思的基本原则。画家对于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设计和行动的安排,既取决于对脚本的理解,也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它不应是简单的“图解”,而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一般说来,画家在进行连环图画构思时,应着重考虑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要确定作品的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三类,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形式主义。当然,细分起来还可以分许多种,而且各种创作方法有时又是结合在一起来运用的。所以,创作方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创作连环画,一般都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而对形式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认识上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实践中却常有人悄悄地进亍试探。其实,作为创作方法的形式主义,是不能一概否定向。在何国瑞同志主编的《艺术生产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那种绝对形式主义,即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形式并排斥其它一切的艺术作品,是应该否定的;但相对的形式主义一般并不否认题材和主题在艺术中的作用,只不过是把形式看得更重要一些。这就不应一概否定。当然,连环画是通俗艺术,追求形式美必须考虑读者大众是否看得懂。总之,创作方法的确定,既要能发挥作者所擅长,又须和作品的内容及读者的需要相适应。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基调。基调是作品的主旋律,有意识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而不至于杂乱无章。

其二,要考虑图和文的结合。连环画是文图相结合的艺术,画家进行绘画创作时,不仅要完成将文学故事转化为图画的任务,还要考虑到文图的一体性,即每幅图画都要和一定的文字相结合。文和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尽力避免重复和不协调。文和图的结合,应是发挥各自优势,做到相得益彰;又要互相尊重,能够取长补短。

其三,要着重考虑如何将人物画像和画活。连环画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是画家构思的重点。但他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以脚本提供的条件为依据。举凡人物的性别、长相、年龄、个性、社会和时代背景等诸种特征,都要和脚本相符,就是说要画像了。这样才能使人物具有真实感,令读者看了信服。特别是刻画一些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更要找到准确可靠的资料,决不能任意杜撰。说到画像,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要求太低,或者认为像不像无关重要。其实不然,因为一则真正画像(即符合脚本提供的各种条件)并不容易,连环画中人物形象经常出现的毛病就在于此。二则,画得像不像乃是一般读者品评连环画艺术质量的重要依据,常决定作品的成败得失。当然,所谓画像,不业是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亦就是把人物画活。不仅要求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要刻画得栩栩如生,每幅画面的人物动作要表达一定主题;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上下各幅的连续关系,通过静止画面的多幅相连,使人物的活动得以延续,人物的性格得以在发展中完成。这才算把人物画活了,也就真的把人物画像了。

构思成熟之后,便可以着手去构图,进入实际创作阶段,即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表现贮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加以组织和适当的配置,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构图一般要经过起草图、定稿、勾墨线三个步骤,最后完成。熟练的画家,步骤不一定很分明、尤其后两步骤。一般说来,在设计构图时,要妥善处理好下述几种关系,即人物的关系、人物与背景道具的关系、定型与变化的关系、简与繁的关系、取景与角度的关系、大与小的关某等等,才能最好地完成创作使命。下面简要地加以说明:

(1)人物的关系

人物关系的处理应是构图的核心。在一幅图画中,主次人物要分清,应突出主要人物。人物的关系要确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要加以集中表现。还要处理好人物动和静的关系,画面是静止的,它是生活中一瞬间的定影,但静中也有动,即表现出入物的动作和表情,特别要通过连续的画面表现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要想把人物画像画活,还应该特别强调人物表情和动作的一致性。这样人物的形象才能真实而又生动。否则,就会显得做作、虚伪,缺少目的性。

(2)人物与背景道具的关系

在构图中人物背景的陪衬和道具的使用,都需要精心设计。因为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中生活的,而人们的生活又都离不开使用必要的道具。所以,背景的描绘和道具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表现的情景更加真实可信,还有助于创造相应的环境气氛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此外,它还是创造画面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3)定型与变化的关系

连环画的主要人物常在一定环境下进行连续活动。所以在连续画幅中,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都应具有统一性,也就是定型化。这种定型化保证了画面的连续性。人物造型既定之后,除了因时间和环境有较大变化时形象特征亦应有相应的变化之外,一般则在整套画幅中要求前后一致,保持不变。这种定型化虽然不尽合理,但读者是能够接受的。否则,根据生活实际经常变换服饰,读者反而不易接受了。由于连环画画幅较小,人物的面部特征不易细致刻画,所以,服饰条件便成为人物定型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定型化单调乏味,我们可以在构图的角度上寻求变化,使构图丰富多样。

(4)取景与角度的关系

绘制连环画又好像摄影,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角与取景范围,来构成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画图。这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美的追求。一般构图多采平视中景,这样人物的大小比例适中,既可看得清楚,又能表现较丰富的内容。而一般大场面的描绘,则要采取鸟瞰或以远景来构图,这样才能显示宏伟的气势,将广阔天地尽收于一掌之中。有时为了突出刻画某个人物或某种表情,又可采取近距离的特写镜头,予以精细刻画,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根据内容的需要,还可采用一页;或一幅地位分割为若干小图或将两幅、多幅地位连成一个大图等放大缩小的手法。总之,以这种多变相连的构图在作品中交替使用,便可形成协调有序、富有韵律的节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