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石述思说中国:中国各阶层矛盾分析
3599400000011

第11章 教育之考(1)

谁让你大学毕业后一无所有

知识改变命运。耳熟吧,那是,是这个时代曾无比响亮的口号。

受这个口号蛊惑,很多寒门子弟便需要花很多银子,历经N年寒窗苦读,然后在通过竞争无比惨烈的高考,经过四年乃至更长的高等教育洗礼,毕业后拿着大学最宝贵的礼物——文凭走入社会,竟然发现需要和农民工兄弟抢夺职位,且工资待遇还普遍不及后者。

这不禁会让人发出一声叹息:瞧这弯路走的,还真不如别上那么多年学,直接打工算了——还能多积攒点用工单位越来越看重的工作经验,少让老爹老妈含辛茹苦几年。

《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在成都今年首场特大招聘会上,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待遇比农民工的待遇稍微低一点或者持平。成都人才市场对进场求职应届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是正常的,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估计不少人要讴歌新时期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为国分忧的精神了。

但有时爱国不仅需要热情,在这个社会矛盾多发期,更需要脑子。

要为这个违反常理、在全世界都显得无比怪诞的现象辩护,只需要简单地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就可以了:比如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比如知识丰富,能力低下;再比如学非所用,浪费青春等。

但似乎这个责任更多应该由中国教育来负。持续多年盲目的扩招、片面追求毛入学率、落后于市场需要的学科设置、日益利益化的办学宗旨,种种这些,怎么样保证学生质量?毕业直接可以加入无竞争力俱乐部了,靠啥子谋生呢?

深层次分析,随着社会不公的加剧,拼爹游戏的盛行,即使侥幸没被教育毁掉,走出校门也会面对潜规则组成的重重关山。本来应届生还可以通过国考改变命运,现在这扇大门也关上了,只好放弃人才这个光荣称号,走到劳动力市场和过去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农民工朋友血拼,您说他们是爱国呢还是走投无路呢?

当然,大学生也不是高人一等,学了中文去卖猪肉、学了经济管理去当淘粪工,学了党史去摆地摊都是人家的自由,但结合他们付出的教育成本和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资源,要当成时代先锋全面推广其先进经验似乎有些昧良心,有关部门和高校至少应该反思下。

除这些因素,就是尽管经济界都在提倡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但结合目前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链最低端,急功近利的山寨化风潮当道,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的民营企业落实国民待遇遭遇体制关山,国进民退下的垄断有加剧趋势,不仅阻碍市场发育,更为就业不公推波助澜——到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PK的大学生有一个权贵子弟吗?

也就是说,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调整短期难以到位带来的,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理念滞后、社会制度不公的产物。

平心而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职业前景要普遍好过农民工。不少人忍受低工资待遇也是为未来积累经验和阅历。一旦中国劳动力红利年代终结,产业结构升级完成,知识技能化人才肯定会成为职场王者。

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升级换代,不仅需要大学生主动转变观念,主动承受阵痛,还需要教育、社会体制做深彻的改良。

就拿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垄断央企来说吧,既然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地方,又属于全国人民所有,又天天说需要高端人才,咋就不能在招工的过程中真正借鉴国考,全员公开招聘呢?

劳动最光荣,职业无贵贱,都是社会主义的贡献者。前提是:为每一个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博弈环境,实现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择业——而不是简单服从社会需要。毕竟,“每一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好职位的公平博弈中失利了,我想寒门大学生会心甘情愿地到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竞争的,拿低薪当无怨无悔。

如何治疗中国高校之顽疾

都知道中国大学有病,但没料到竟病成这样。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年初专门撰文,直陈大学五种“重病”:分别为市场化、项目化生存、平面化、官场化、多动症。

五大顽疾并发,足以将一个人送进ICU,但中国大学表面上却一派繁荣景象,不断扩军还扩招,遍地教授,还不屑于给本科生授课。

这一神奇反差的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GDP化——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要增长,不要发展。

现在中国经济都转型了,政绩观也变成科学发展观,整个社会的理想家园——大学却裹挟着世俗的恶臭狂飙突进,着实令人忧虑。

其实,温教授能如此坦陈大学病灶固然难能可贵,但这五化顺序固然值得商榷,且不少因素不能简单并列,有些是因,有些却是果。

认真诊断,其中两化就足以使中国大学彻底沦丧。

一市场化,其实无非是经营化。或许在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的背景下,许多大学变成学校卖文凭、教授卖风骚的生意场,骗科研经费、抄袭论文、走穴敛财成为时髦生存方式,斯文尊严扫地却浑然不觉。

二是行政化。过去大学校长往往靠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确定,现在却全面推行官本位,书记校长大权在手,吃个饭按级别派座次,跟发改委没啥区别,如果安心学术,不仅生活待遇低下,且很难获得由行政主导的课题项目,下场往往很悲催——刚刚仙逝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便是生动例证。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中国大学曾爆出数十教授争夺一处座的奇闻。温教授的老领导、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作《化学之歌》备受身边人吹捧、却广受社会非议,其实是被官本位害苦了。

更可怕的是,当两者之间没有制度防火墙的时候,便形成了可怕的权力市场化,俗称权力寻租,在经济领域这样的联姻会加速行政垄断,催生腐败,在高校不仅会带来学术腐败严重,造假成风,还会完成对大学精神的致命一击。

因此,中国大学之所以重病缠身,是由于痛彻的精神沦丧。古今中外,大学之所以被形容成象牙塔,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全社会思想的先导,理想的源泉。统治大学的力量往往是超越金钱、地位的人文精神、普世价值。

越是在剧烈体制转轨时期,越是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物欲横流,大学更应该替全社会恪守道德和学术的底线。一切皆可卖的时代,不卖的东西最贵。

中国大学之所以集体犯贱,核心在体制之祸。去行政化,重建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治理结构已经渐成社会共识。

不过,即使如此,价值重构却更加艰难,随着高校里的人文大师、科学大师逐渐逝去,谁来建构这个繁华时代的高贵?

所幸高校还有宽容,至少温教授还敢炮轰自己的母校北大而不担心被打击报复,我从来没见有关部门的官员敢炮轰自己单位。这也说明,中国高校去行政化还是有希望的。

“80后”的10个关键抉择

2010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

这个节日真正的主人应该是“80后”。他们今年开始三十而立,有人说三十难立。

按说,从“50后”起,中国人都是红旗下的蛋。但“80后”表面上是最幸福的一代——是改革开放下的蛋。

从他们集体登场那一刻起,就伴随着全社会的关注和期待,当然也有无休止的质疑和诟病。

由于遭遇体制剧烈转型期,面对社会贫富分化、阶层断裂及对立,这些本该放飞梦想的人却遇到了现实冰冷的挤压。

他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呼啸而过的欲望和功利,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于是开始裂变——要么在沉默中消亡,要么在挤压中爆发。

他们的选择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

上海电视台名牌节目《头脑风暴》曾聚焦这个特殊群体,制作系列节目,作为其中主要策划人员,我梳理了“80后”的10个关键抉择,权当为未来的主人翁画像。

1.坚持理想,但经常被生活的重压摧毁。改变世界取决于改变自己的能力。

2.相信爱情,但经常面对情欲的诱惑,闪婚和闪离同时流行。

3.迷恋个人奋斗,但更加认同拼爹。痛恨社会不公,仇富和仇官倾向明显。

4.可能是集体拥有自己住房的最后一代,在蜗居和房奴之间摇摆。

5.崇尚消费,部分因此啃老,但多数会向国家福利缺失的社会投降。不少沦为卡奴和孩奴。

6.鄙视体制内职业生涯的压抑和灰暗,但迷恋其物质条件的稳定和优渥。

7.留恋北、上、广、深等都市的繁华胜景,但难以承受巨大的生活成本和残酷竞争,坚守还是逃亡?这是一个问题。

8.相信中国梦,但经常慨叹报国无门;向往美国梦,但担心难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于是,不少海归成了海待。

9.热衷公益,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闪亮登场,但以个体的名义往往遇到社会道德法治环境的阻滞,难以兼济天下。

10.拜金但又不甘于仅仅拜金,麻烦在于不清楚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该是什么。因此感到生活的意思要远远比生命的意义重要。

(我经常送给“80后”一句里尔克的诗:“挺住意味着一切。”我渴望这些没来得及分享太多改革开放红利却承受了太多变革成本的人,能够首先学会生存,然后不放弃内心理想的火光——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存在的理由是改变它。比如重新唤回近百年前先辈的伟大信仰:德赛二先生。)

iPhone潮背后的教育大溃败

iPhone是全球手机制造商的噩梦。

iPhone4则将噩梦变成了绝望的现实。

在迷恋手机的祖国,每个都市街头,随处可见拿着iPhone4招摇的年轻潮人。

有人说,这款产品快成街机了。

但在iPhone4成为街机之前,倒有望使一个为之疯狂的女孩为此而卖身。

最近,一位“90后”女孩发微博称:“我的梦想就是买台iPhone4,可爸爸不肯给钱我买,有没有能人能送我一台。我能够给我最宝贵的初夜给他。”(原文如此)并留下手机号码和QQ。旋即在网络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事后被证实是一场恶搞,但其中隐含的潜台词依旧触目惊心。

此前,一位17岁的安徽小伙子为了得到一个iPad2,竟以2.2万元钱的价格将自己的一个肾卖掉。

他们共同的原因是缺钱。为了追赶在身边像病毒一样蔓延的高消费潮流,满足自己不可遏制的虚荣,决定将自己当成赌注。

为了证明苹果风潮多么强大,我还愿意与您一起重温2011年5月发生在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的一幕:当时一个男子为了给妻子买白色iPhone4,因排队人数过多而被怀疑加塞儿,遭一名身高1.9米左右的外籍男子暴打。

无论iPhone4这款产品多么时尚,给人们带来多么便捷的移动互联生活,我也难以理解这些痴迷者的疯狂。

更难以理解那些极端的少男少女甘愿为之卖处和卖肾。尽管背后潜伏着令人痛心的巨大贫富鸿沟。

好吧,我OUT了。

但假如这叫IN的话,那无疑通向地狱。

我不想苛责这些被iPhone4绑架的孩子。

只是挺为他们不值的。也许等他们长大成人,会对自己最初的愚蠢和冲动追悔莫及。

可悲的是,没有人事先提醒他们,甚至无力阻挡他们。

尽管这是极端的个案,却无情地折射着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自私与冷漠。

在一个被贪婪和欲望主导,用下半身思考的年代,我们的社会充斥着靠假文凭欺世盗名的商界偶像,“40岁不挣够4000万别来见我”的大学教授,动辄妻妾成群的贪官污吏,拿什么去引领孩子们去体会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教育的溃败不仅仅发生在家庭、学校,而是全社会的价值沦陷。

一个感慨是:什么时候,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祖国,能够给世界奉献一款像iPhone4那样的高附加值产品,早日结束西方打工仔的地位。并对国内家境贫寒的孩子优惠些,免得他们再被美帝的高价逼得卖身。

它们是具备这样的基础的,却往往又被浮躁短视、恶性竞争以及体制不公扼杀。

孩子的想象力哪儿去了

现在一件很时髦的事就是批中国教育。

不管高考帮助了多少寒门子弟改变命运,它都是毁人不倦的罪魁。这是真理,你要反对就是找死,就是对民族的未来不负责。

更有甚者,为了干掉万恶的高考,好多新时期的教育家还发明了很多号称很有素质、其实沦为当代孩子沉重枷锁的新课——比如占据孩子太多业余时间的各类残酷的兴趣班。万幸啊万幸,我小时候只是忙于苦学科学文化知识,比今天青少年要幸运且轻松,因此也很爱自己父母,至今没有将他们当祸害的冲动。

但替青少年操碎了心的教育家们始终没有放弃,进行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卓绝努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教育家的结论很熟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教育家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了无新意且令人绝望。

在整个教育体制没彻底变革的前提下,家长们真将孩子当狮子放到盛行丛林法则的中国当代社会,还没龇牙,估计先被老师加权贵一起给灭了。

其实,现阶段中国无法撑起孩子们想象力的天空。

老师不能。这些人都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蛋,根本没有受过创新教育的训练,而且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其一切职业荣辱都与成绩牢牢挂钩,孩子上学只有一件事就是想着取得好成绩,可以将想象力用于写作文撒谎迎合主流价值观上,其余看不到更多用途。

家长不能。他们大多知道转型社会竞争之惨烈和上升通道之狭窄,如果自己没混好,为自己孩子将来能在拼爹盛行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必须逼迫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光放飞理想的翅膀,仰望星空,你以为自己是鸟人——能飞啊?

经济不能。中国制造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山寨成风,市场创新主体得不到国民待遇,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尊重知识产权的法规不少但难以执行,企业更需要工程师而不是发明家。

社会不能。中国社会评介体系是文凭大于文化,关系大于能力。有想象力不如重温下民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想象力可以在生存无忧的前提下用于个人爱好,社会真不怎么需要——你也就理解了自古以来咱泱泱大国为何奇技淫巧盛行了。现在有干部都向党保证娶小三了,多有想象力啊,还有什么不可能——简称我能。

文化不能。自古我们都盛行中庸之道,奉行皇权无比喜爱的温良恭俭让,连老拿出来吹牛的四大发明也基本用于奴化人民、怀柔远夷、取悦龙颜,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直接关联——有关联也是结果而非动因,且疑似特爱祖国的人后来苦心孤诣地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