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例子可见,不是环境也不是机遇能够决定个人的一生,而得看他们对于这一切赋予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他是用什么样的认知,这不仅会决定他的现在也决定他的未来。人生到底是喜剧收场还是悲剧落幕,是丰丰富富的还是无声无息的,就全在于这个人到底抱着什么样的信念。
信念何以对我们的人生有这么大的影响?事实上它可算是我们人生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引导力量。当我们在人生中发生任何事情时,脑海里便自然会浮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件事对我是快乐还是痛苦(或者说是好还是坏)?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避开痛苦或得到快乐(或趋吉避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就全得看我们所持的是何种信念。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乃是我们从过去经验中累积而学会的,它是我们生活中行动的指针,指出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我们人生的品质。
不要小看经验,它可以让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性,使我们“有把握”敢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若欠缺这种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做了,可以说经验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让我们敢于尝试。然而就因为经验给予我们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们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譬如说一个人因为在事业上失败过多次,很可能便会就此认为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一旦他深信这种想法,就真的会变成如他所想的那种人。
当有了消极的信念后,一个人对于未来就不敢有任何希望,一生也就只能平凡过了。信念乃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痛苦和快乐所作的主观认知所致。我们很少会留意自己的信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那些信念是不是错误认知的结果,更未想想那些信念只不过是个认知而已,竟然把它当成真有那么回事,紧抱着如圣旨般奉行如仪。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几乎从未质疑过自己深信不移的信念,它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一个人做任何事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有意或无意地导向快乐或避开痛苦。如果你希望能够彻底地改变自己旧的习惯,那么就得从掌握行为的信念着手才行。
信念可以是创造力,也可以是破坏力。就看你是从那种角度去认知。人类对于生活中的遭遇会很主观地赋予某种意义,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继续往前迈进,而后者很可能就此便毁掉这个人的一生。人生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中甚至于有极为痛苦的遭遇,要想活下去非有积极的信念不可,这是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族屠杀事件中发现的道理。他注意到凡是能从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活过来的少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不但能忍受百般的折磨,并且能以积极的信念去面对这些痛苦。他们相信有一天会成为活生生的见证,告诉世人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惨剧。
信念不只适用于情绪及行为上,也可以用在身体上,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改变。著名的耶鲁大学教授伯尼·西格尔博士以几个针对多重人格异常的病例,证明了信念的异常功能。说来令人不可思议,当那些患者自认为是什么样的人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体的生化机能做出极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变化成另一种新的个体,例如眼珠子的颜色变了、身上的某些记号消失了或出现某种特征,甚至于因此而有了新角色所应有的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病症。
信念有时候尚可摆脱掉药物对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就在于人们还十分相信药物的疗效时,一门关于研究人类身心互动关系的“心理神经免疫学”就证实了数个世纪以来的疑惑:信念对于医病的功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比治疗本身来得重要。
卡曾斯在《一个病理的剖析》一书中,还讲了一则信念强烈影响我们生理反应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洛杉矾市的蒙特利公园橄榄球队身上,当时有几位队员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经推断可能是汽水有问题,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喝了汽水之后才发现有异样的。随之喇叭便开始广播,警告人们注意别去买贩卖机里的饮料,因为有人病了,同时还描述发病的症状。立时整个观众席便发生恐慌,有人开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于有人只是经过贩卖机而什么都没有买的人,都觉得不对劲了。那天救护车飞驰于球场和医院之间,忙着载运“病人”。后来经过证实,贩卖机和汽水没有问题,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药而霍然痊愈。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后一刻又不药而愈。更有资料显示,信念还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尤其重要的是,信念不仅能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相反地也会削弱我们行动的念头。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
不论你说能或不能,你都算对。因为成功和失败这两种信念都有很大力量。那么,我们该拥有哪种信念?如何去培养它呢?
卓越的第一步,就是知道我们的信念是可选择的,事实上,信念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你可以选择束缚你的信念,也可以选择支助你的信念。卓越的要诀就在于,选择能引导你成功的信念,丢掉会扯你后腿的信念。
既然信念是决定我们潜能发挥程度的关键,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每一个人的经验,也就是你曾说过的、看过的、听过的、摸过的、嗅过的、尝过的,都储存在脑海里,当你肯定地说你记不得,不错,你是记不得;当你说你记得住,你就给神经系统一个指令,打开通往脑海记忆部分的通道,而你所需的答案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我们若希望有个成功且快乐的人生,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必须接受,那就是得时时不断地改进自己人生的品质,不断成长,不断拓展。
要想拓展你的人生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去向那些已经有成就的人学习。这种方法有效并且很有意思,你可以在生活中不乏找到这样的人,只要问他这句话:“请问使你成功的信念是哪些?”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在人生路上已经留下了成功的脚印,我们只要顺着走,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希望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要好好注意周围每一个人,向他们学习能使你迈向成功的秘诀。
大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切的真理都会经历下面3个阶段才会为人接受:
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
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
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
在消费者的心里就有一些错误的观念,结果给美国的企业界造成不小的灾难,连带着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各位都知道,美国的经济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1991年3月份的福布斯杂志上曾刊出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报导了三菱汽车公司Eclipse型车的销售量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Laser型车的8倍以上。或许你会说:“那有什么奇怪,日本汽车早已把美国打得落花流水。””可是你知道吗,这两种型号汽车其实根本就是这两家公司技术合作所生产的车种,所不同的是两家公司在销售上分别用不同的名字。或许你会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买日本车乃是因为比较相信日本车的品质,上面这篇文章所说人们买Laser的车型远低于买Eclipse,可见他们的信念偏执得厉害,事实上这两种车型的品质根本是一样的。
为什么消费者会这么想呢?很明显是因为日本车早已闯出了“名声”,从许多例子中便可以证明言之不虚,长久下来,消费者已经到了用不着怀疑的程度。日本人之所以对品质会做到如此用心的地步,相信你一定想不到这竟然是一位美国“出口”的“品管”大师戴明的功劳,1950年戴明应联军驻日统帅麦克阿瑟之邀前去协助重振日本的经济,当时他对日本的工业前景没有一点信心,因为战争对日本所造成的破坏,使得连打通电话都不容易。就在日本科学家及工程师联盟的恳请下,戴明开始着手训练日本企业推动“全面品质管制”这套法则,今天日本每一家成功且有规模的跨国企业能有此成就,可说全是相信这套法则之功。
这套法则共有14条,其出处是本于这个信念: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横扫全世界的市场,企业必须每天矢志不懈地在品质上努力提升。戴明所指的品质不是只要符合所定的标准即可,而是要把“品质永不休止地改善”的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的理念之中,一时一刻都不能偏离。他向日本企业保证,如果能施行他所教的这套法则,不出5年就能生产出合乎品质的产品,10到20年便可成为世界一等的经济强国。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戴明是在说大话,可是日本人一一遵从,今天日本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可说全是戴明指导之功,无怪乎被日本人尊之为“日本奇迹”之父。事实上自1950年以来,日本全国每年便会选出在品质提升上表现杰出的企业,并颁赠“全国戴明奖”,整个颁奖过程都由电视立即转播,告诉全日本哪些产品、服务、管理和员工教育是最杰出的。
1983年,福特汽车公司聘请戴明博士主持一连串的管理研讨会,其中有一位学员叫唐纳德·彼得森,后来他成为福特公司的总裁,大力在福特公司内推动戴明所教的法则。彼得森深信这套法则能使福特汽车公司的命运起死回生,当时它一年的亏损高达数十亿美元。戴明一踏进福特公司便改变其传统的信念,不要再从“怎样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着手,而应放眼于“如何提高工作的品质,使品质不再是一个成本升高的问题。”福特公司为了使全体员工重视品质问题(正如其在企业内部所张贴“品质第一”的标语一样),在推动戴明法则之后不到3年便转亏为赢,一年盈余60亿美元,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
福特汽车公司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处境最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从日本人那里终于学到了美国人对于品质的观点,例如福特公司为了保持某一车型的经济产量,而把该车型一半数量的变速箱委交给一家日本企业生产,可是在车子销售时福特公司却发现不少顾客指名要买日本制的变速箱;若是缺货他们宁可排队等或多付点钱也没关系。这种现象让福特公司的主管们颇为不快,心里第一个反应便是认为顾客未免太挑剔了。可是按照“品管”标准而只不过分由美日两地生产的变速箱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呢?然而在戴明所主持对这种变速箱的测试下,发现福特美国工厂所生产的变速箱声音比较大,也常出毛病,比起日本工厂生产的变速箱相差不少,后者几乎没有响声、震动,很少出毛病。戴明教导福特员工的一个观念,就是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这跟大部分人所持的观念相左。因为长久以来大家便认为品质只能达到某一水准,超过这个水准便会成本失控。当工程专家把福特所生产的变速箱拆开,检测了所有零件的尺寸,发现都在“品管”检验的标准内。这个检验标准也曾送到日本生产变速箱的那家工厂去,当专家检验他们所生产的零件时,几乎每个零件的尺寸都分毫不差,甚至于可以这么说,若是不放在显微镜之下量测,还真找不出什么瑕疵。
为什么日本工厂就能做出比合约中所订的“品管”标准更高的品质呢?没有其他的理由,就是他们深信品质永远不会多花什么成本,只要他们能做出够品质的产品,就必然能赢得顾客,而且是忠诚的顾客,这种顾客可以为他们的产品耐心等待,甚至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就是本着这个信念,日本企业便全心致力于不断改进品质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得以横扫世界市场而鲜遇敌手。这个信念是美国品管大师戴明首创,外销到日本而发扬光大的。
有一个观念曾对美国的整体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观念就是戴明所说的“数字管理”。长久以来,美国企业便相信利润是由降低成本、增加营收这两项所产生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受此之害,它发生在林思·汤森主持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时候。当时正逢产业界不景气,各家企业的营收都大幅滑落,为了立即提高公司的利润,汤森采取的作法不是提高营收而是降低成本。他资遣了2/3的工程设计人员,就短期看来,他是作了一项聪明的决定,因为利润立刻在上升,汤森也因此被全公司视为救星。可是没有几年克莱斯勒就又陷入收支的困境,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不过就长期来看,乃是汤森那个资遣工程设计人员的决定不当所致,因为它严重破坏了克莱斯勒素以设计著称的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伤害公司最厉害的是那些作出短视决定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们却常领高薪,他们所想出的办法固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可是却种下了更大问题的“因”。相对于克莱斯勒这个例子,福特汽车公司之所以能扭转颓势,就全仗它的工程设计人员,他们因为设计出Taurus这种新款的车种,树立了汽车品质的新标准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从上述例子可知,信念会影响我们所作的一切决定,不管是事业上或生活上,从而主宰我们的未来。我们若希望有个成功且快乐的人生,有一个重要的信念必须接受,那就是得时时不断改进自己人生的品质,不断成长、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