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554500000035

第35章 兴国安邦之略(5)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李世民立刻上奏请求让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属官。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龄入宫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谋划策,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对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心,惟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听说别人的长处就想自己也拥有,不要求所任用的人各项优点俱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得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说起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

房玄龄虽然蒙受太宗厚爱,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被责怪,总是接连几天到朝堂觐见,叩头请罪,恐惧得像要无处容身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十九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是忍不住流泪,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房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那么重,还在为国家的事操心。”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诀别,悲伤得不能自已。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因病去世。

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的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的量的多少,而且还在于其人才的合理搭配,数量则既取决于其规模,又取决于结构合理,并且后者更高于前者。在一个众多人才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

15.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唐太宗曾经派使者冯德遐去抚慰吐蕃,吐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曾经娶过唐室的公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通婚,太宗没有答应。求婚使者从唐朝返回后,对吐蕃赞普(国王) 松赞干布说:“我最初到大唐的时候,大唐对我很好,答应通婚。恰好碰到吐谷浑王入朝,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逐渐减轻,也没有同意婚事。”于是松赞干布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抵挡,逃到青海北面,百姓的牲畜很多都被吐蕃掠夺。吐蕃接着又攻破了党项、白兰等羌族,率领军队二十多万人,屯兵在松州西部边境,派遣使者进献金银绸缎,说是来迎接公主。过了不久,吐蕃又进攻松州,打败都督韩威。羌族首领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一起献出州郡投降。吐蕃不停地出战,大臣的劝谏都不被听从,因而被杀的一共有八人。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八月二十七日,唐朝廷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督率各路人马,步兵、骑兵共五万人攻打吐蕃。吐蕃进攻松州城十几天。唐军以牛进达为前锋,九月初六,趁吐蕃军没有防备,大败吐蕃军于松州城下,杀死一千多人。松赞干布害怕了,率领军队撤退,派遣使者谢罪,趁机再次请求通婚。太宗答应了。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吐蕃赞普派他的宰相禄东赞献上黄金五千两,还有珍宝、器玩几百件,来请求通婚,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次年正月,唐朝任命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太宗赞赏禄东赞善于应对,想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禄东赞推辞说:“臣在本国中已经有了妻子,是父母为我定娶的,不能抛弃。而且赞普还没有迎娶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太宗更加认为他贤德,想要以厚恩安抚他,但禄东赞最终也没有顺从太宗的心意。十五日,太宗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带着符节,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吐蕃赞普大喜,拜见李道宗时,完全按照子婿的礼节。赞普喜欢唐朝的服装和仪仗的美丽,把文成公主安置在特地修建的城郭室里,自己穿着丝绸的衣服与公主见面。吐蕃人都用红褐色涂在脸上,公主十分讨厌,赞普于是下令禁止涂脸,并逐渐改变自己猜忌粗暴的性格,派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诗经》、《尚书》。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6.李隆基诛韦氏

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放纵其妻韦后和宠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韦后欲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帝,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她们重用韦氏宗亲及武三思、宗楚客等人,形成韦氏集团。相王李旦秉性旷达、不贪权势,亦无进取之心。其三子李隆基素怀大志,他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捍卫李唐社稷、反对韦后篡权的斗争。

景元元年(公元710年),安乐公主希望韦后临朝,自己好当皇太女,就与韦后的一些党羽谋划,在糕饼中放上毒药,进献给中宗。六月初二,中宗在神龙殿驾崩。韦后先不公布消息,伪造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由皇后主持政务。初四,韦后召集群臣,为中宗发丧,宣布自己临朝摄政。初七,年仅十六的李重茂即位。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在京城秘密召集了一些有勇有谋的壮士,做好推翻韦太后、维护李氏王朝的准备。当初,唐太宗选拔了一些勇士跟随他打猎,称做“百骑”;武则天时扩大为千骑,隶属左右羽林军;中宗时称为“万骑”,专门为其置使统领。李隆基在万骑中结交了不少豪杰。这时刚好有兵部侍郎崔日用来告发韦太后一伙的阴谋。崔日用知道宗楚客、安乐公主的阴谋,害怕阴谋不成功,连累自己,派宝昌寺的僧人悄悄到李隆基府中通报详细情况,劝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筹划起兵方案。韦播等韦氏党羽接管了羽林军,多次毒打万骑兵士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万骑人人怨恨。果毅葛福顺、陈玄礼到李隆基处诉苦,李隆基暗示他们杀掉这些韦党,万骑兵士听了都很振奋,表示听从李隆基指挥。

过了几日,李隆基化装与刘幽求等进皇宫后苑,会见苑总监钟绍京。钟绍京连忙出去拜见李隆基,李隆基立即搀扶他起来,坐下议事。当时,羽林兵将士都驻扎在玄武门。当天夜幕降临,葛福顺等到李隆基处听候调遣。更敲二鼓,葛福顺拔剑冲入羽林军营房,杀死韦播等韦后党羽,对众将士说:“韦后毒死先帝,篡夺皇位,今天我们应当去杀掉韦氏一族,立相王为皇帝,安定全国。谁敢帮助逆党,心怀不轨,灭他三族!”羽林军将士都欣然听从命令。他们将韦氏等的头送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用火把一照,果然不错,便与刘幽求等出了禁苑南门,钟绍京也带二百多个工匠,拿了刀斧助战。李隆基派葛福顺带领左万骑,李仙凫带领右万骑,攻打皇宫两个内城门,约定在凌烟阁前集中。羽林军齐声叻喊,杀死玄德门、白兽门的守将,冲进内宫。

李隆基带兵在玄武门外,三更天时,听到内宫鼓噪声一片,知道里面已经动手,便和钟绍京带了人马进入。在太极殿护卫唐中宗灵枢的羽林军,听到喊杀声,也披上铠甲响应。韦后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逃进飞骑营,被飞骑营将士杀死,飞骑兵砍了韦后的头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对镜描眉,军士冲进去一刀将她斩了,她丈夫武延秀也在肃章门外被杀死。当时韦后立的少帝在太极殿,刘幽求说:“大家约好的今晚拥戴相王做皇帝,为什么不早点定下来?”李隆基急忙制止了他,催促大家尽快搜捕韦后的党羽。起兵的将士急忙守住各个宫门,将与韦后、安乐公主亲近的人全部杀死。到天亮,内外都已平定,李隆基带领大家见相王,叩头请相王原谅他没有事先告诉起兵之罪。相王抱住儿子,流泪说:“李氏宗庙江山全靠你啊!”大家一起迎接相王辅助少帝李重茂。二十四日,太平公主与刘幽求商议,要李重茂将帝位让给相王李旦。当时李重茂坐在御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对他说:“天下人心已经归附相王,这不再是你这个小孩的座位了。”说完把他拉下来。当天,睿宗李旦即位,恢复李重茂原来的温王爵位。

唐初的“女人当政”现象自武则天掌权开始,相继出现了武则天、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一批政治上极有权势的女强人。在某些时候,她们甚至取得了左右天下的权力和地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唐朝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很开放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才,无论是男是女,社会都能够给与承认。二是唐朝初期的政权是继承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受胡族和胡人文化的影响很深。少数民族的一大特征是妇女受约束少,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高,贵族更是如此。

17.君明相贤兴开元

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玄宗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早年)。姚崇、卢怀慎、宋璟均是通晓治国方略,尽心操劳国事的名臣,玄宗依靠这些贤臣在稳定政局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初三,因粮食歉收,玄宗下诏员外、试官、检校官全部撤梢,并且规定,从今起,除非是立有战功或者特别敕令,不得签拟任官。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所以让他代理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另派吏部尚书宋璟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审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十分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你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忠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不久,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宰相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谋求资财产业。虽然做了卿相的高官,但常将得到的俸禄和赏赐顺手周济亲朋故旧,因而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生活不能免于饥寒,他所住的房子也因长期失修而难以遮风挡雨。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你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问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的哪位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操守不同,却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一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