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个人管理学
3551000000013

第13章 职业管理(1)

一个人完成一定学业或达到一定年龄后,为了经济上的独立和参与社会实践,就需要就业或创业。选择从事某个职业是人生新的起点,也是人生角色的一个拐点。职业是一个人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途径。若说学业更多地是个人的认知活动,那么职业更多地与群体的实践活动有关,职业将个人、组织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6.1职业概述

6.1.1职业的涵义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需同时具备下列四个要素:

1.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

2.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3.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

4.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法满足精神生活。

6.1.2职业的特点

职业具有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和时代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1.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或数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和结果,因此职业最能体现人的社会性。职业是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从事某种职业一方面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职责,一方面具有了特定的社会身份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此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现实社会中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位(对应一定的职权和职责),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2.经济性。职业是人们谋生和参与社会分配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以获得现金或实物报酬为目的。从业者在付出自己劳动的同时,有权获得相称的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待遇,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3.技术性。职业分行业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同一职业(行业)的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技能、工作内容相同或相近,人们有共同的行为模式、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不同职业(行业)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谓“隔行如隔山”。例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市场洞察力、领导魄力和沟通能力;高级营销人才需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高级技术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

4.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不断发生变化,一些旧的职业被淘汰,一些新的职业涌现出来,同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也会因时代而发生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职业划分标准和方法,有不同的热门职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先后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文凭热”、“下海经商热”等,目前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又掀起“办网上商店热”和“家庭办公热”,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6.1.3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工作性质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特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的不同来体现。职业分类的目的是要将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工作类型划分成井然有序的层次或类别。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国情不同,划分职业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1.西方国家的职业分类。主要有三种职业分类方法: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通常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突出了职业的等级性。白领工作人员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包括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蓝领工作人员以体力劳动为主,包括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机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

(2)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美国着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现实型、

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以此为依据划分出对应的六种职业类型。

(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有代表性的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它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四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8个大类是:

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

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

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

销售工作者;

服务工作者;

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

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

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提高国际间职业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和进行国际交流。

2.我国的职业分类。主要有两种职业分类方法:

(1)1999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大典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8个大类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在8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七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至2007年11月已经发布了10批共106个新职业的信息,如心理咨询师、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营销师、项目管理师、企业行政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体育经纪人。

(2)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发布,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即按其所属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门类共13个:

农、林、牧、渔、水利业;

工业;

地质普查和勘探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

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这种分类方法简明扼要、实用,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又称为第一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及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供应业)和建筑业称为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统称为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虽然并不生产物质财富,但却是社会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门。第三产业由于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最大;在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着增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大。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阶段,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9.56%、27.24%、33.19%;而已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美国,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6%、20.6%、77.8%。

6.2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对一生的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发展目标、道路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国家统一招工和分配,个人对工作岗位、职位升迁、工作调动等基本上都没有决定权,职业规划的作用非常有限。如今,国家和社会赋予个人更多的选择权,可以自谋职业和创业,职业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

1.职业规划的目的

职业规划通过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强项和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以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策略,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增强职业竟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突破并塑造新的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职业规划的时机

(1)早期的职业规划。在大中专学校高年级或毕业前后,初涉职场,需要对今后到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行业、选择什么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作出自己的职业抉择。在一时不能实现自己愿望时,可先选择就业,解决生存问题,在工作中体会是否适合自己,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和适合做什么。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一般是从基层的技术、业务起步,向专家型、管理型、复合型发展。

(2)中期的职业规划。工作几年至十几年后,结合自己的人生定位、追求对职业的现状进行评估,意在谋求发展,如实现更高职位、更多收入、成名成家、独立自主等。

(3)晚期的职业规划。职业状况已成定局,考虑退职(退休)前后的人生计划,如培养接班人,退居二线,发挥余热,学习进修,着书立说等。

3.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职业目标和道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人生追求,结合组织和社会的目标和需要来确定,同时要具有可行性。进行职业规划时应考虑包括个人、组织、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因素:

(1)个人自身的因素:包括生理条件(有的职业对年龄、性别、身高、相貌有特定要求)、心理条件(个人兴趣、才能、性格)、教育背景(专业、学历)、经济条件等。一般来讲,专业对口很关键,自己所接受教育的专业是社会选择时的主要参考依据。若已有工作经历,则已有经历、业绩和工作能力更为用人方看重。

(2)所在组织的因素:包括已有工作经历、业绩、职位,领导、同事对自己的职业评价和建议,所在组织所提供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3)家庭条件因素:包括家人对自己职业现状的态度,对改变现状的支持力度,经济上的准备。

(4)社会因素: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国情)、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等社会环境对自己职业选择所能给与的支持和制约因素。

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定向的专业评估方面,现有性格分析、血型分析、职业锚分析、职业性向分析和职业测评等方法和工具,其分析和测评结果可供参考。下面介绍应用较广泛的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又称职业定位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着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根据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成果而全国管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企业管理咨询实务与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329~330页。

提出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理论。

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器具。职业锚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一个人在面临重大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及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能等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完善的。

职业锚有八种类型,简介如下:

(1)技术型:技术型的人追求在技术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他们一般不愿意放弃在技术领域的成就,一般不喜欢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型:管理型的人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希望独自负责一个部门或团队,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视具体的技术工作为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3)自主型:自主型的人希望自由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意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4)安全型:安全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对可以预见到将来的成功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经济上的安全,例如退休计划和退休金。他们对组织忠诚,尽职尽责地完成上级交待的工作。

(5)创业型:创业型的人希望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或产品是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评估将来的机会。一旦感觉时机到了,他们便会去创建自己的事业。

(6)服务型: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即使这意味着变换单位,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工作变换或工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