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540700000049

第49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吴大帝——孙权(4)

虽然说古代亲上亲的事情很平常,但娶自己的表侄女作小老婆即便在当时也是有点怪怪的。这个徐氏应该也是很有姿色的,不然就应该有什么特别让孙权“动心”的特点。设想一下,也许当时徐小姐死了老爸,接着又死了老公,孤苦无依,于是就搬到了舅公(孙坚)家,不小心(也许是有意的)和舅公的小儿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到后来孙权称吴王,立孙登为太子,群臣就请立徐夫人为王后,但孙权不愿意,这时的孙权是想立另外一位步夫人为王后,与是就和群臣僵在这里,王后的位置也就一直虚悬。后来,徐夫人也就得病死了。

步夫人家是从淮阴避难到庐江的,孙策打下庐江后,就被孙权看上了,史书上说她“以美丽得幸于权”,成为孙权最喜欢的夫人。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叫孙鲁班,表字大虎;小的叫孙鲁育,表字小虎。大虎后来先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后嫁给了全综;小虎则先嫁朱据,再嫁刘纂。

步夫人性格宽和,为人不错,大家都喜欢,所孙权称吴王后,准备立为王后,但是大臣们认为当立徐夫人为后,双方僵持不下,一直都没有定论,但宫中都称她作皇后。后来,步夫人也死了,孙权才正式追认她为皇后,那诏书写得可是真情四溢啊。

袁氏是袁术的女儿,她的品性最好,不过也没有子嗣。步夫人得病去世,孙权打算立袁氏为皇后。袁氏以自己没有儿子的理由推辞了。

王氏是琅玡人,选入宫中后在黄武年间得幸,生下了儿子孙和,受宠的程度仅次于步氏。步夫人去世后孙和立为太子,袁氏又拒绝了继位中宫,孙权便打算立王夫人为皇后。群臣也认为母以子贵,既然孙和做了太子,他的母亲王氏照例也应当做皇后。

但是由于已故的步夫人的女儿全公主(即长女鲁班)一向憎恶王夫人,并不时谮毁她。当时孙权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全公主诋毁王夫人说她面有喜色,因此孙权责怒非常,王夫人无从辩白,忧惧而死。

王夫人被全公主谮毁而死,她的儿子孙和也因此失宠。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被孙权所爱,给予他的待遇和东宫的孙和一样,于是二子互生嫌疑。孙霸暗中阴谋夺取嫡位,交结朝臣谗构孙和,孙权渐被他们所迷惑,从此厌恶太子孙和更加厉害。

太子太傅吾粲上书请让鲁王孙霸出镇夏口,言词过于激切触怒了孙权。孙霸交结的大臣霸竺乘间谮吾粲。吾粲气愤无处可诉,写信给大将陆逊发泄心中的不平,霸竺诬陷他勾结外臣蓄谋不轨,于是吾粲被逮入狱中毙命。

孙权又派宦官去夏口谴责陆逊,陆逊已经年老禁不起心中的愤闷,不久病逝在夏口。他的儿子陆抗向孙权陈述父亲的苦衷,孙权才稍微感悟到霸竺所说的不是实情,于是孙霸在父亲眼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此时潘夫人宠冠后宫,见孙和与孙霸都失去孙权的欢心,便趁机献媚为自己的儿子孙亮谋取太子储位,并且与全公主往来亲密,给孙亮娶了全公主的侄孙女为妻。于是全公主每天在孙权面前谗毁孙和与孙霸,劝父亲立幼子孙亮为皇储。

孙权内惑于宠妃潘夫人,外信于爱女全公主,就下决心废去孙和立孙亮。他私下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和睦恐怕会蹈袁绍的覆辙,假如现在不换太子可能会后患无穷。”孙峻的外甥女嫁给了孙亮,他当然袒护孙亮母子,赞成孙权的计划。

赤乌十二年大司马全琮病逝,40岁的全公主又一次守寡。孙峻正值壮年身材伟岸,全公主多方勾引与孙峻私通在一起。二人在床帷间绸缪之余,便密商废去孙和改立孙亮的事情。于是孙峻开始肆意诬蔑太子,最后孙权将太子孙和幽锢在一间陋室。不久孙和被废为庶人,徙置在建业城外,鲁王孙霸也同时被赐死。少子孙亮立为太子,潘夫人进位皇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潘皇后渐渐地恃宠生骄,以前的柔媚几乎消失得没有了踪影。孙权才慢慢体会到了废太子孙和的无辜。

当年八月的一天忽然刮起大风,江水汹涌淹没了几千里的土地,平地上积水深有八尺。孙权先祖陵墓所种的松柏都被大风拔起,飞落到建业城的南门外。孙权惊悸之下得了风疾,大病在床,一个多月不能治理朝政。到了冬天渐渐不起,皇后潘氏不知怎么忽然暴亡,孙权见潘氏的项下有绳子勒痕,舌头搭拉在外边,知道一定是被谋杀的,便令左右秘密调查事情的真相。

原来是潘皇后对待下人过于暴虐,被宫人在她夜里熟睡的时候扼死。孙权也知道她是咎由自取,不过看到她死得悲惨,免不了心里悲愤交集,将行凶的宫人全部杀死。又拖延了两三个月,71岁的孙权病逝。

其实不难看出,孙权死后到孙皓继位之前,东吴政权的体系已经被严重打乱,再加上孙皓这个从小生活在阴谋中、受尽迫害、心理极度变态的君主继承大宝,这个国家的走向就不难解释了。

孙权到了晚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英雄气慨,变得残忍好杀,猜忌昏昧。后宫里的许多嫔妃都在为了争宠而不择手段。可惜孙权一世英雄,却没处理好家事,让家族阴谋为帝国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七 生儿子要像孙权 孙权儿子多不肖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注《吴历》上说:“……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就是说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三国时期古城,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边),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又叹刘表的儿子是“猪狗”,总的来说曹操这是一句谩骂赌气的话,而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孙权一共生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被立为皇太子,这个太子命很不好,很早就死了。孙权的二儿子死的也早,因此孙权又立三儿子孙和做了第二任太子。孙权喜欢的是四儿子孙霸。当时朝廷中就有谣言,说孙权要改立孙霸为太子,“废长立幼”这是古代皇位继承人的大忌,估计这种谣言多半出自孙霸党人的手笔。不过后来孙和与孙霸真的发生了争斗,孙权知道后,废掉了孙和,杀掉了孙霸。兄弟失和,废杀儿子,这是皇帝老爸孙权最痛心也是最无奈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老孙家最不幸的时候。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好样的,但是孙权本人的几个儿子却不多不怎么样。不过,《三国志》孙权有五个儿子陈寿作了记载可以看到,其中孙权的长子孙登可谓也是德才兼备的。被皇帝老爸孙权立为太子,可惜他没福气继承父位,不久就早逝了,孙权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不说,孙登早逝对于吴国国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孙登天资聪颖,仁善爱人,加之孙权有心培养,迅速成长为能独担一方的军政人才,其个人魅力也是相当突出的,周围聚集了当时吴国的顶极人才如诸葛恪等都是尽心辅佐,孙登都能合理地听取建议并果于行动。

可惜孙登英年早逝,留下的事迹历史记载也不多,但人治时代,国家的繁荣昌盛关键在于主公是否英明,能否知人善任,体查下情,能否做到仁政。孙登和后来登上宝座的弟弟们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此。

史书记载孙登死前,给父皇孙权上了一个奏章,也可以说是遗言,其中表达了他治国的理念,读来使人感慨。其中写道:“臣重惟当今方外多虞,师旅未休,当厉六军,以图进取。军以人为众,众以财为宝,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古人文短意赅,但是其意深刻。我们可以稍加分析一下:

一是军事,在军事上孙登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整军,严肃军纪,明确乱世中军人的职责是进取,统一全国;二是粮草军饷,这两样是军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不仅是谋略,更是物质基础,缺少粮草军饷智慧如诸葛亮、姜维也不得不中断出祁山的军事好局。

二是法制建设,别以为古代没有法制,其实古代相当时候的法制比之现代什么刑法民法要细致得多,也更严酷得多。孙登讲了他在基层看到了现实情况,那就是城市残破,人口剧减,经济凋弊,流民遍野,由此引发的偷盗抢奸杀人放火等等治安案件不断,案件发生的原因一是穷,没饭吃,不违法就饿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去铤而走险谁就不是正常人,这主要是政府造成的,二是汉法相当的繁琐,量化得非常细致,讲什么话,骂什么人,打人伤到什么程度,税粮有多少未交等等都在违法范围内更别说偷抢了,与此类民众行为对应的刑罚又是非常重的肉刑,死刑的方式都多得不得了,对待肢体的惩罚更是多得连广大官员自己也背不全。

但孙登能理解,并提出了“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在现代与“执法为民、与时俱进”如出一辙。孙登的政治敏锐性由此可以窥见一斑,他已经意识到政府的过失由民众重重承担的法制现状是危险的,民如水君如舟,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东汉末年各地统治者如过江之鲫般更替更让其对自家王朝统治的现实担忧,未雨酬缪。

三是经济制度,孙登提出了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的方针政策确然是大胆而现实的。

四是民主思想,孙登认为一把手必然不是孤立的,也是会有过失和错误的,也会有不知道的情况,但是岗位放在那里,有权的是一把手,谁也抢不走,善于听取意见不是无能而是英明是大度。所谓“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这完全是一种君主独裁体制下的民主。

孙权年轻时的优异统治成绩也是靠民主决策后再乾纲独断的。事实证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没有民主的话统治者就真成孤家寡人。孙权晚年做的事情是让人失望的,他不再是个善于民主的一把手了,而成了一个暴君,不能听进善意的劝谏,杀人如麻,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孙登能意识到自己父亲的缺点并在死前直言,赤子之心天人可鉴,难怪孙权在孙登死时痛心哀叹了。

纵观吴国宗室,我们可以因两个人而作出美好的假设,前是孙坚,若其不恃勇落单,吴国史必是个进取的历史而非偏安,后就是孙登,若孙权分寿于其子,则吴国将不至于宗室互戕,内政外交也必有其强盛。但假设毕竟只是假设,而历史却就是历史。

皇帝老爸孙权的儿子中除了长子孙登,孙权的另儿子孙亮也还是比刘备的儿子强的多的,只可惜他的权利不大,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他的事迹,因此让人感觉也应该是个挺窝囊的儿子。

如果说,刘备刚创业的时候天天东奔西跑,居无定所,经常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丢了个老婆,孩子也差点弄丢,肯定没时间管孩子了。孩子的生母死的也早,刘阿斗自己又是下人们的小主人,肯定从小被宠坏了。但是孙权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比刘备安稳,比刘备生活质量高,比刘备有时间教育孩子,可是为什么皇帝老爸孙权也跟刘备似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

而曹操呢除了打仗,很多时间都在许昌,除了料理政事之外,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文才武略的教育。加上自己有文学细胞,孩子们受了不少遗传。曹氏兄弟的周围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为朋友,得益不少。本来当时的洛阳、许昌一带就是文化中心,用现在的话说,地方性教育水平就强的多。

但是孙权可以给孩子的东西也不比曹操少很多,当然除了“文学细胞”之外。你看,曹操除了打仗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儿子,孙权呢偏安江东,打仗出差的时间远远少于曹操;曹氏兄弟周围有很多有才华的朋友,孙权儿子们的旁边也有不少良师益友啊,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恪等;洛阳、许都是文化中心,可是东吴也不差,连诸葛亮也认为,孙权“国境有天然险阻,民心依附,许多贤士为他效力”(“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应该说当时的东吴气氛也是很不错的。

皇帝老爸孙权之所以没有教好儿子,问题只怕是出在了他没有能像曹操那样重视儿子的培养和言传身教。曹操带儿子出去打仗,不幸战死了,如果不死那就多半会历练出了一个军事家了;曹操跟儿子们吟诗作对,经常出命题考究儿子,比如铜爵台筑成曹操就命诸子作赋歌咏。

孙权没有带儿子打过仗,也不会跟儿子们一起“作赋歌咏”,虽然孙权也比较重视太子孙登的教育,这个史书上也有记载,但是皇帝老爸孙权还是没有教育出来很好的后代。皇帝老爸孙权在开拓精神上不如他的父兄,在那个乱世纷争的时代里,安守于一隅最后还是守不住的。

三国的时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孙权给儿子的思想就是“国险而民附”,使儿子们没有了危机感、使命感、进取心。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说皇帝老爸孙权教育培养儿子成材方面也比刘备好不到哪儿去。

八 孙权的好儿子 最仁爱的长子

拨开历史和的烽烟,放下对武力与智谋的争论,暂且来看看曹刘孙三家的各位长子,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和刘备的大儿子刘禅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要认识一下孙登,这位东吴孙氏宗室中堪称最仁爱的君子。

孙登是孙权的大儿子子,在孙权当了吴王的时候,孙登就被封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当年曹操给手下封的最大的户数也只有张绣的两千多户。万户侯啊,多少人眼红。可是,孙登却推辞不受封。这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善,一种是大恶似善。到底是哪种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后来的故事。

孙登他被封为太子后,按说可以很自由地玩乐,可是,他既不象曹丕那样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也不象刘禅那样不知责任重大,而整天与亲臣、弄臣嬉戏玩乐,而是给自己挑选严

格的老师,挑选的杰出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朋友。俗话说,看一个人的品性,就要看这个人的朋友。那么,他挑选了哪些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呢?

他挑的好友有:刚正耿直的张休(张昭的儿子)、平和淡泊的顾谭(丞相顾雍的孙子

)、聪明博学的诸葛恪(诸葛谨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儿)、英勇忠烈的陈表(大将陈武的

儿子),史称“太子四友”。

他与他们一起读书、学习,一起练习骑马射箭,史书上讲孙登“与恪、休、谭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时时刻刻都在一起,接受熏陶。这四个人都是忠臣之后,家世清白正直,从小就受到了父辈很严格的教育,人品绝对首屈一指。

皇帝老爸孙权称帝后,孙登立为皇太子,诸葛恪为太子左辅,张休为太子右弼,顾谭为太子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除这四友以外,还有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等一代名士都当了太子的宾客,当时东宫“号为多士”。

交的朋友都是这样的清正优秀,你说,孙登还会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