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尽力将对方负面的不利看待成优点。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最懂得别人的不足就是你存在的价值。别人的欠缺,正是你获得进取的机遇。若人人都没有缺点,都不缺什么,你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所以说,我们不能因对方有点缺点,就讽刺挖苦他,就在心里瞧不起他。
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在能接受一切的前提下,我们只有在随时归零的状态下,只有在不被外界所打扰的情况下,才能够随时发现他人的优点和生活中的闪光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与丰富多彩,我们有什么理由抛弃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美丽,而去追求金钱,追求财富,追求这些自私自利的身外之物呢?我们有义务去发现美,感受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应该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美。
芝加哥有一位教师曾经在教室里组织过一个所谓的“美的角落”,这个角落有一扇明亮的窗户,一张摆放着东方式地毯的咖啡桌,几张精美的照片和贴图。还有几样经过特殊布置的东西,所有这些东西都让这个角落显得异常美丽。因此,每当学生们下课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这个角落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不知不觉之间,他们的心情乃至行为也受到了“美的角落”的影响,变得更加优雅,更加热心肠。特别是一个意大利小男孩,曾经是那么的邋遢,但是在“美的角落’’建立之后,他在很短时间之内就变得那么的井井有条。这样的变化简直连他的老师都为之吃惊。
就像这个例子所证明的,人们生活的环境往往会影响人的性格和习惯。大自然里小鸟的叽叽吱吱声,溪流的潺潺流水声,风儿刮过树林的呼啸声,花儿草儿的香气,土壤和天空,海洋和森林,山川和湖?白的种种色彩——对于人的影响比起教育对人的影响来要重要得多。如果你没有注意自然界的这些美丽事物,也不去学习如何欣赏美丽,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毫无生气。
美其实是处处可见的,只要我们足够留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且注意积累,我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学会如何欣赏美。而从我们内心的深处来讲,其实我们也是对美充满了希冀的。
我们渴望能够从周围的风景中欣赏到令人心动的美,而不仅仅是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无论我们的职业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注意不要让金钱挡住了双眼,我们要在心中随时保持对美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美的渴望和欣赏才是我们天性中最纯真无邪、最高尚的一面。一位朋友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那就是他在一次旅途中发现一位妇女,总是喜欢在她经过的地方,撒下一些肥料。他后来解释道,这位妇女是个花迷,她钟爱各种花,而且信奉这样一个谚语,“为你见过的花儿施一点肥吧,因为你也许再也不可能踏上同一条道路了。”她撒这些肥料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希望在她走过的所有地方,她所见过的花儿都能够美丽的绽放,并以这种方式来传播美丽。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像她一样,在途经的所有地方都播下美丽的种子,那么我们的这个地球将会变成怎样美丽的花园呢!
由于无知,我们做了多少对不住别人的事,因此,对于那些已造成的实事,我们应该多一点忏悔。
一个毫无善心的人,是从来不会忏悔自我的。这种人在所有的对错中,总认为别人总是错的,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对不住他。他绝不会有片刻的反思和忏悔,他总是在不停的忙于满足自己的私欲。有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不惜牺牲自己的朋友,牺牲自己的同事来换取一点蝇头小利。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会时时反思他的想法,忏悔他的过失,修正他的言行。君子一日三省,因为只有多忏悔,多反思,我们才会快速进步,快速净化自己的灵魂。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平:我没有更高贵的出身,没有更漂亮的外表,没有更眩人的学历;更令人气恼的是,我付出了百倍于人的努力,然而我得到的,却总比别人的少。生活待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偏心呢?当我渴望成功时,我遭遇的却总是失败;当我渴望荣耀时,我所得到的却总是寂寞;而当我渴求金钱时,我所得到的却仍是贫穷。
我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匆匆地活。当我们拥有时,我们总是埋怨自己得到的太少,缺乏的太多。当我们失去时,我们只记得自己一无所有,却忘记了我们曾经拥有过许多美好的事物。在这种“贪婪”的心态中生活久了,我们就会觉得:没有我们欠世界的道理,只有世界欠我们的。直到有一天,当我读到一个震颤心灵的感恩故事时,才忍不住沉思。
总之,一个人如果缺少忏悔之心,他是不可能被人认可的,是不可能有人支持的,是不可能被人瞧得起的,是不可能成长的,是不可能有快乐可言的!
普通人忏悔,个人必然长进;企业家忏悔,经济必然腾飞;民族精英忏悔,国家必定昌盛——最好都能忏悔,将隐晦的心思摊在阳光下,接受检验。
多一点省悟
人际关系就是善意关系。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动物。士为知己者死,从业者可以为认可自己存在价值的上司鞠躬尽瘁。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
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地对待你——这就是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如果你拥有对别人有用的信息而不与别人交流,那么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即别人拥有对你有用的信息也没有告诉你。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爱默生说过: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去绊倒他们。一个与人为善、一心做事的人,也许会流一些血,但胜利最终是会属于他的。
未生恶令不生
传统文化的根基都奠定在一个“善”字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有佛家,都以善为本,展开对人生的救治。生出一念善,即可自救,又可救人,起了一念恶,不但毁人,而且毁己。有一部经典说:“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意思是说,心是世界的制造者或创造者。例如,一切的幸福都导自善行。一切美好的际遇──天或人的报身、好的处所、令人喜欢的感官对象──都依善心而生。
所有的苦都导自恶心。一切都来自心,而心是无形的。正进,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不知道是谁,说了这么一句很有智能的话:“善念的流转是宇宙安定的力量”。恶,由念生;善,也由念生,无论念善念恶,人的起心动念,力量无穷。
有个御史犯法被诛,曾审问过他的一个官吏白天里打盹,恍惚中梦见了这个死去的御史,惊问道:“你的案子有冤情吗?”
御史说:“我贪污受贿,罪当处死,哪来的冤情!”
“那为什么来见我?”“唉,我只是为你感到遗憾。”
“当时审问你的有七八个人,和你有交的两三人,啥单单遗憾我一个?”
“我和你以前有点小圪瘩,不过是为求进步互相排斥而已,并没有到不共戴天的地步。我被对薄公堂时,你虽然避前嫌不亲自提审,可脸上阴阳怪气,有得意之色;定案时,你虽然客套了几句安慰我,话外之音却在损我。别人依照法律置我于死地,你却根据个人恩怨为我的死而觉得快感。危难之际,这种做法最令人伤心,我哪能不为你遗憾呢!”
“那,你是不是要报复我?”
“我犯法而死,哪能报复你。只是这种居心,是个没福气的兆头,用不着我也会有报应的。”
这个问官一觉醒来,大惊失色,扪胸叹曰:“幸亏我没干落井下石的勾当。”
心中没有恶念就不要让它升起,每个人都应该守护自己的心。不造恶业,人生就没有险难。
已生恶令断灭
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从小处说,都源于最初的一念之间。好人坏人惟一的区别就在于一念之间。人之为恶,最初也只是在起心动念的当儿。所以说,如这世界上果真有地狱,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所造就的。
一位武士,技艺超群,他觉得一切只有身体力行,才会明白和得到真理。他很看不惯说禅布道的人,觉得一位禅师就那样坐着,却还在教人所谓的道理,实在有些荒谬,有些不可思议。于是,他决定去拜访一位当时很有名的白隐禅师,向他询问人们常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是否存在。
他雄赳赳的来到了白隐禅师的面前,没有行礼,就直直的问:“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样子很是傲慢。
白隐轻轻的笑着问:“你是做什么的。”武士把自己的胸挺的很高,说:“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哈哈的大笑起来,很轻蔑的说:“你是一名武士?”样子很是怀疑,“什么样的人家会请你这样的人给他们作保镖呀?看看你的样子,装的很像那么回事,可你的面孔却犹如一名乞讨的人,没有一点武士的精神,你还是放下你的剑,先学学做人吧。”
武士也是个很受人尊重的人,他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呀!于是,他有些愤怒,把手放在剑柄上,决定如果禅师再说让自己很没有尊严的话,自己可以教训他一下。
白隐看着他,没有一点的退却,样子还是很轻蔑,继续说到:“哦,还要拔剑吗?你的剑怕是生锈了吧?或是太钝了,连我这样的老人都杀不了,更何况是一名凶恶的歹徒呢?谁请了你,真是瞎了他的眼。”说完,无限惋惜的摇着头,仿佛替人家担了很大的心。
武士实在是忍无可忍,拔出了剑,准备好好的教训一下这狂妄无知的人。
白隐呵呵的笑了:“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了!”没有丝毫畏惧的看着武士。
武士听禅师这么一说,不由得一惊,觉得自己真的违背了武士的精神,觉得禅师的道力很深厚,于是惭愧的看着禅师。
白隐又轻轻的笑着说:“你还是你吗?”
武士越发的羞愧了。是呀!作为一名武士,是要永远明白自己是谁的,永远站在一个了然的境地才会不败的。这是武士必须有的精神,可现在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武士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很惭愧的收起了剑,向禅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就是这样打开的。”白隐笑呵呵的看着武士。
武士再鞠躬。
“明白了吗?”禅师问。
武士已经佩服的无话可说了,点着头,又再次向禅师行礼。
将心头已经升起恶念迅速断灭,否则进一步就是地狱,而退一步就是天堂。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生活里体现出来,哪怕是天堂和地狱那么遥远的名字也不过就在我们的善恶一念间。所以,奉劝世人,当你“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升”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凡事“三思而后行”的古训。
尽管诸佛菩萨驾慈航在苦海上普度天下众生,然而我们不上船,他们又能怎么样呢?所以说,我们摆脱地狱的惟一办法,就是自己拯救自己。
未生善令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