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3532800000002

第2章 序:心不修,万事不成(2)

所以,打破业障,除了反省、忏悔,没有第二条路。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没有认真反省、忏悔的人,便停止(滞)在那里无法前进了。反省、忏悔,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也是这样做,而且很确实认真地做过的。我曾告诉过各位,当我反省到妈妈生我,反省到妈妈没有生我之前,我便认知了真实永恒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诚、要敬、要由衷,才会成功。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了当。装一脑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别妄 想的素材,想来想去,最后便会落入“想阴”。

(4)逐相而迷(沉)。我们一睁开眼,只见五彩缤纷,如果没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杂陈,对于这些,我们习惯 地执着它是真实的,而忘记了这个地球并非永恒。其实,这些都不真实,都如幻如梦。我们如果不肯从梦中警醒过来,就不免要迷失在现(幻)象当中了。有时照照镜子,自己都怀疑自己:这是我吗?我是这个德性吗?我怎么会是这种样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对自己的相貌都会打问号,而失去亲切感。何以如此?因为我们最善于对外在的幻相认同。既然认同了虚幻不实,我们的心自然也就变 成了虚假。所谓虚假的心,就是生灭心,随着环境在改变,后念出、前念没,不停的生灭。如果你改变不了对外在幻相的执着,那就甭修心了,修亦不会成功。

(5)随想入阴。很多人以幻想为享受,想入非非。一个人坐在那里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兴的事,情不自禁地会自己发笑。有时候,为自己勾画一幅未来的远景,会兴奋到整夜不睡觉;越想越有意思,干脆,喝杯茶,抽支香烟,继续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门,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习惯多想的人,多半面不华色;气色都不好,阴气太盛。所谓五阴,想的太多,便堕入了“想”阴。

禅宗典籍上说:“寂子莫入阴界!”意思是说,不要去想,问你问题,能答便答,脑筋一打转,答案就不对了。要直截反应,就像一按扭,灯就亮才行。

修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阴暗、见不得人的、心的阴暗面“曝光”。  现代人多患有时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统一,想的很多,心力无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脱节,与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 会由神经衰弱而精神分裂了。

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个单一的、光明的主题,集中心力精覃不杂地去想,没有结论绝不放手。这样庄敬、严肃的去运用思维,才是“正思维”。如果轻率地乱想一通, 只会伤害自己。

人一进入想阴,他的心灵便开始暗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显得不开朗。当然,他的心是乱的、不统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个分裂不统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 ,因为它没有力量。

(6)作茧自缚。人要修心,无须放弃工作,不须躲入深山;但是,要修心就得摆脱七情六欲,所有恩爱缠绵 、怨恨交织、刻骨铭心、梦魂萦绕……都是自缚于七情六欲之茧,而把自己绑在里面。所有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有些人一生事业不能平衡发展,是因为家庭不调和。

顺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豫让漆身吞炭……这些,都是仇恨的驱使,使爱恨交织纠缠,使 一个人丧失理性,走上毁灭沉沦之途。

情,有正有负,正的情,是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操,没有我,只有宇宙和众生,把私我融入宇宙与众生而遍在,这是佛、菩萨的心怀。如果把自己跟众生、宇宙相对立,用选择的方式 决定自己的爱与恨、好与恶,那是凡夫,是作茧自缚的基因。我们如果摆不脱那些恩爱的缠 绵,仇恨的蚀骨,乃至于许多低级兴趣,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修心了,修亦不会成功。这一关很难突破。

(7)瞒心昧己。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 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如果我们分析每个人讲的话,十句当中起码有六句是不真实的,不管你是作老师的、为人父母的、作人丈夫的,所讲的往往都是虚伪的,而自己却以幻为真,活在幻想当中,自我陶醉。

自我保存欲太强的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觉得自己不安全,这些都反映出了虚伪。

法,是绝对的真实,活在虚假当中的人,和法是绝缘的,是不相应的。禅学会一成立,我们便提出诚敬信行;诚就是不虚假。敬就是不轻慢、不懈怠、不随便、不放逸、很认真……。

(8)言多必失。口德胜于口才。喜欢讲话,滔滔不绝,讲得很起劲,越讲越有意思;讲完了,再看,再找安祥,安祥没有了、溜走了。所谓:“言多必失”,说错话失言事小,失掉了离执的安祥心态,多糟!各位一定有种经验吧?不妨试试看,话讲多了,回头反观自心,安祥就会降低,乃至于消失了。所以,一个以说话为兴趣的人,不能修心。讲话,是一种责任、义务、而不是一种权利,也不是一种享受;如果把说话当作权利或享受 ,那非常荒谬。有的修心人,胸口挂个牌子“不语”,持不语戒。乡下人有句土话:“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古德也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所以,话说多了,会破坏心的原态,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讲的这些因素,严重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我们的自在、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然后把它丢掉,对于修心才有着手处。去掉了以上八种因素,才能真正地“借假修真”; 把假的整顿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圆成。

3、 如何重建我们的心

成功者,有一颗进取拼搏的“雄心”;

失败者,有一颗悲观失望的“灰心”;

追名者,有一颗不甘平淡的“虚荣心”;

逐利者,有一颗永不满足的“贪心”;

弄权者,有一颗唯我独尊的“野心”;

乱情者,有一颗乐此不疲的“花心”;

害人者,有一颗损人利己的“歹心”。

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有所求都逃不开一颗自我追逐的“心”。所以人生在世,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在修一颗自我的“心”。

修“心”本没有门第贫富之说,但不同的人出生于不同的地方,生活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他们的“心态”就有所不同,他们修“心”的起点就有所差别。“雄心”、“野心”很有可能在修的过程中,转换成“灰心”,而“虚荣心”、“花心”,则很有可能转换成“歹心”、“贪心”。由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滋生出“私心”、“提防之心”。

修心的总方向是向善。心之向善的修心,逐渐演变成“玩心眼儿”的修心。朋友与朋友之间玩心眼儿,同事与同事之间玩心眼儿,甚至于亲人与亲人之间玩心眼儿。大家这样玩下去,朋友与朋友之间就不“真心”,同事与同事之间就不“实心”,亲人与亲人之间就不“贴心”。最终,搞的大家都“伤心”、“堵心”、“恼心”、“烦心”,一个个都想去“净心”。

可见,人的一生就在和心较劲,和别人的心较劲,更多的是和自己的心较劲。社会上也因此多了许多“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忧心忡忡”的人。

虽然人的一生都是在修“心”,但为什么却修出了争夺、侵占、厮杀和不平等的恶心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修心没标准,没人指导。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修心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简单地归纳为本书中的18大修心要诀。现略说如下:

一是心术要正。凡心术不正者,是绝不可能修成正果的。也许他一时凭伎俩获得得了小名小利,但很快就会陷入新的危机之中。

二是心要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超过他的心里宽度,你心有多宽,就能容纳多少朋友,多少智慧,多少资源,你的思路财路就有多宽,人生就能走多远。也就是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三是心要深。深度决定高度。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钻研得多深,你站得就会有多高,看得就会有多远。

四是心要密。心细如发,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这里所说的“密”,不仅仅是指细密,它还包括系统的思考、着眼全局的思考。你若没有从小处着手、缜密的思维意识,就不能安全驾驶人生之舟,就有可能随时触礁翻船。

五是心要野。人生岂能没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必然是失败的人,至少是平凡平庸的人。人类一切有大成就的人,都无一不是“野心勃勃”的人。

六是心要狂。要敢于为天下先,要敢于打破传统,要敢于挑战,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挑战一切强大的竞争对手,否则,你就难以超越,难以卓越。

七是心要善。天地之大德曰善。一个人若失去了同情心、慈悲心和感恩心,那么他必将在炼狱中生存,一切都是苦的,而且永劫不复,永无开心之日。

八是心要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止不得,这是千百智者的告诫。所谓止就是心要专于一处,即“制心一处,事无不成”。如果一个人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某一件事上,还不能成功,那天理都不容。若果真如此还没成功,那么,分散了一切后,自然成功的希望会更加渺茫。

九是心要在。人生在世,所求各有不同。有的沉迷于追名逐利,有的热衷于情欲欢场,有的则醉心于清幽山林。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不同的梦想和追求。而不同的追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心态。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生活准则,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归根结底都有一颗“自在”的心,就是他对人生的看法、追求与思考。当一个人的心总往渴望的方向与目标靠近的时候,他的这颗“心”,也就开始不那么“自在”了。

修心18要,现在你知道了其中一点点,书中正文有详细介绍。但知道不等于做到,“知易行难。”这个社会,成功者与失败者,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修心的执行程度。

总之,心不修,万事不成。心不修,一生无功。生命是一系列修心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佛,不是看他身体有多强壮,口袋里有多少钱财,而是看他的心是否成熟。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修炼我们心灵、灵魂的过程。所有的过程只有一个目的,能修成正果,能修炼成佛。

另外,我之所以强调心的建设,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生产的产品日益饱和,人们对身体的需求已越来越弱化了。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已由身经济转向心经济。人们现在都迫切需要体验经济、感受经济。麦当劳卖快乐,可口可乐卖剌激,而挂卖超越,超女卖娱乐……

就目前来说,全球的主体经济已由以前的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时代了,所有的老总家都应在战略上转向,都应将经营产品转到经营人心上来。当下流行的品牌营销,就是最时尚的心经济形式之一。心,这个字将是困扰全球老总家的最关键的一个字。谁能经营好这个字,谁就能做大做强;谁若失去了人心,谁就必将没有市场。老总的市场就是员工的心。

总之,人心向善,就会把万事万物看得得很美好,事物入眼皆美,那内心的真善美就不会失衡保持一颗永远真善美的心,也就能保持一个安康和谐的群体和社会。那时,每个人都能“心意相通”,为人处事自然会“心花怒放”、“心想事成”。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修成了玲珑剔透的“唯美之心”,那他就不会再发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人生感叹了!

4、 如何理解身与心的关系

身与心的关系,请领会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人生包括了“身”和“心”两个方面。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有“身”而没有“心”。屠宰场一天杀一万只猪,也没有一只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理念、观点。而人是一人一世界,“正如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理念、观点。有精神,有灵魂,有追求,这就是“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

第二,“身”与“心”孰轻孰重:“心”重于“身”。一个有“心”的人,把“身”只视为“躯壳的我”。这种“心重于身”的观念体现在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中。在静态中,身心关系是肉与灵,身体的一切器官、部位与精神的关系,灵魂支配肉体,精神支配身体的一切器官和各个部位。在动态中,身心关系是行动与思想、行为与动机,果与因的关系,思想支配着行动,动机决定着行为,心之因决定着身之果。

第三,“心”是需要培植,需要充实,需要呵护的。历代人生导师都视心为“性命”——视“性”为命,“性”就是命。这个“性”不能狭义理解为男女两性之性,那还没有超出动物的范畴。“性”应当广义理解为人性,人的本性、真性。这就是格言中讲的“义理”。什么样的义理才代表人的本性、真性?冰心老人说:“一个人应该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丰子恺说:“圆满的人格象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之三足。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这两段话对我们理解人的本性、真性十分重要。

《菜根谭》作者给“心”下了一个定义:“心”是保持了纯洁,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本性。心虚则义理来居。义理来居,这种真、善、美本性才能发掘出来。因此“生理上的我”要给“心理上的我”让位置,留空间,大虚其室,使义理来居,万理皆备,充实内心世界。这样“性命的我”才能够领导、支配、督导“躯壳的我”。

另外,近年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在各种研修班上都安排了与修心相关的课程,从我广泛听课的结果来看,他们都是在照本宣科引用孔子、老子、佛陀等先智的说法,继承当然需要,但我更欣赏创新。目前还没有哪位教授系统地对今天修心进行过自己思考,如修心究竟要修什么心?怎么修?有没有侧重点?……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推出的,它是北大、清华一流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当之无愧是中国第一本向中高层人士谈修心的通俗读物。

本书未尽之意,还须读者自悟,所谓大道无须多言,全在于心领神会,明者一点即通,昧者懵懵懂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另外,本书引用了国内、国外九十多位专家、学者的关键性观点和资料(有个别资料没有找到作家名字,未一一署名和未付稿费,作者请发信给yezhou3001@126.com,以便于送达样书和稿费),没有他们的珍贵的资料和成果,是不可能有本书出版的,也是不可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人缘福音的,在此,请允许我献上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