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3532800000016

第16章 心的深度修炼(2)

止虽一个字,却是对这个时代寻求真正快乐给自由的前提和基石。你吃饭不知饭味,吃肉不知肉味,交友不知友味,工作不知工作味,你虽然经历了,但那只是你的眼经历、口经历了,手经历了、身子经历了,而你最重要的部位——心灵,却从来没有经历过,因为它始终不在,始终没有回过家,没有回到你正在着手的事物上来,你与别人讲话只是形式上的点头和口头上习惯性地唯命是从,你眼睛不止,心灵不止,因为他虽在谈话,但你却在想别的事情,你总在被与此时毫不相干的事情打扰,你总是心在外。

一个心不在的人,一个身心分裂的人,一个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人,他们又怎么会爱上自己手头的工作呢,会爱上与他们正在沟通的人,相视的陌生人呢?他怎么会讲出发自内心的话呢?又怎么会活在当下的无限喜悦之中呢?又怎么能究竟解脱呢?

正定,不到长城非好汉

佛法渡人有三大法宝——戒、定、慧。

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三个字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相当简单易学。如今,许多所谓的管理大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总喜欢把问题搞得复杂化,其实,这世界上的真理还真是越有效的越简单。

佛家第一大法宝就是戒。佛陀在涅槃前告诫弟子:对初入佛门的人来说,一定要以戒为师,要用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坐、住、卧等。也就是说,该做的必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没有规矩,又哪有方圆?

佛家渡人的第二大法宝就是定。佛陀告诫弟子:对入佛门修戒已有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就可以开始修定。所谓定,就是心不散乱而住于一境,在一切顺境和逆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静心,不为外景所干扰、污染和牵移。

佛家渡人的第三大法宝就是慧。慧,就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和定,而不修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救人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治了病,强了身,作为人还得有超人一等的智力去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慧的作用比戒和定的作用都要大。

用佛家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用最大地努力开发自己的心力。

一个人,你只要悟透了这三个字,你就一定能到达卓越的彼岸!

人生不只是为吃饭而来,人生是一个实现的过程,实现什么?实现超越。超越的目的又在哪里?一在创造;二在完成责任,三在修炼自我的灵魂。

孔子对自己的灵性修炼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学不是今天的学,而是“志于道”,孔子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心灵自由的通道。他一路追呀追,一直追到七十岁,才终于悟出了“大自在”的心灵自由境界。才真正实现了自我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既然已追求到了自由,已修炼成了一个大圆满的人生,已完成了生的意义,死又何足惧哉?!”不仅不惧,而且还心满意足。于是就有了名句:“朝闻道,夕死足矣。”

一个人凡要想实现自我超越,惟一有效的路径就是修定自我,超越自我。否则,什么人生责任,什么个人义务,什么养家糊口,什么理想梦想,都将不可能兑现。还是成龙唱得好:男儿当自强!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沙漠。据说他们不是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来。

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要转回到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准备了能用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他告诉这个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壳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阿古特尔作为此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要记住:现在放弃,就等于永远放弃!

丘吉尔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这次演讲也许是世界演讲史上最简洁的一次。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他只讲了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强调这句话,那就是:“永不放弃……决不……决不……决不!”台下的毕业生们都被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地震撼住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时候,如果不是凭借着一种精神去激励英国保家卫国,大不列颠可能会变为纳粹铁蹄下的—片焦土。

丘吉尔用他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是用感恩之心对待自己,让自己永不放弃。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永不言败,对目标和信念始终执着,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集中才能做透一个点

许多毛泽东研究专家都认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它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思想和传统的作战方法,也是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和达到歼灭战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条件下,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提出反对分兵击敌,主张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大于我之敌。

1930年至1931年,毛泽东同朱德一起,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以四万人左右的兵力,先后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取得了辉煌胜利。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军事斗争经验时,就明确提出集中兵力是人民解放军作战的重要原则。他指出: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集中兵力之所以重要,是为了改变敌我进退、攻防和内外线的形势使自己从被动中转为主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在反敌围攻作战中,对敌数路前进之敌,应集中兵力打破敌之一路后,再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如此各个地击破敌之围攻。

1946年9月,即解放战争进行三个月之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加速战争进程,毛泽东对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进行了科学概括,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对党内军内的指示。并在《三个月总结》中强调,不论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干部都必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

他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国民党的主要方法,也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保卫祖国,反对外敌入侵等武装斗争中,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实践的检验,都证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现代战争中战胜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

毛泽东曾强调指出:“中国红军以弱小者的姿态出现于内战的战场,其迭挫强敌震惊世界的战绩,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无论哪一个大仗,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集中兵力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毛泽东认为,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形势。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进退形势,集中兵力一战而胜,就可变敌进我退为我进敌退;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内线外线的形势,我军在战略上处于内线时,可用“集中优势兵力”的办法在战役战斗上处于外线,而使敌处于内线;集中兵力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攻守形势,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了许多战役战斗的歼灭战后,就可从根本上使战局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使自己转入反攻和战略进攻。

毛泽东常把集中优势兵力与各个歼灭敌人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我军如果同时攻击许多敌人,就无法在兵力对比上形成绝对优势,更不可能迅速歼灭敌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选敌较弱的一点猛烈攻击,才既能速决,又能全歼。

所谓各个歼灭,就是逐次转移兵力,将敌军一部分一部分地歼灭。毛泽东指出:“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这就是说,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在时间上集中兵力,是指兵力的使用在同一时间内要形成绝对优势,保证有足够力量一次吃掉敌人。如果不能在同一时间形成优势,搞“添油战术”就难以歼灭敌人。如1947年春,东北军区总部决定先夺取四平,以孤立长春之敌。四平守敌共约3万余人。如果我军同时集中3个纵队,拿下四平是有把握的。但由于林彪轻敌,只用两个纵队攻城。在邓华的一再建议下,才勉强又调去一个师。结果,我军攻下四平西城后,敌人退至东城死守。最后,由于攻击时间过长,敌人援兵又接近,我军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致使敌人增援部队与守军汇合,延缓了战局的发展。

在空间上集中兵力,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只能打一个敌人而不能同时打两人敌人,集中主要力量于同一作战方向而不能贪多处处分兵。无论防御战或进攻战中,都应如此。在防御战中,若有数路进攻我之敌,我应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其中一路,一战得手,再转攻其他。在进攻作战时,对被我包围之敌,也不应企图一下全部歼灭之,而应先集中力量歼灭其中的一部分,得手后再扩大战果。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仍须遵循和坚持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只是集中的重点不同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何等地强调“集中”这两个字的。对于弱者,没有集中,自然无法巧胜强大的敌人;对于势力相当的敌人,没有集中,自然也无法速胜。

这就是毛泽东通过战争总结出来的“弱者致胜”的策略。当然,这个“弱”是相对的。因为这个世界的一切资源总是稀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稀缺,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要在短期内突变,就得认真研究一下这“集中”二字。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尤通中国战争历史和竞争哲学,他吃透了中国几千年的斗争哲学,深切理解了力量就是一切。他更深入地了解到力量互换的奥妙,因此,他的集中智慧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几千年来中国智慧的大总结大提炼。

体力时代,体力主宰物力财;资本时代,资本主宰体力、物力;智力时代,智力主宰体力、资本、物力。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无论是个人的经济建设,还是企业、政府的经济建设,都得重视智慧的运用。

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资源、资本、智力稀缺的问题。而要想在全球背景下打赢这场全新的战争,就得有一个核心定位智慧,否则,就会打乱战,就会一通瞎打。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要打赢日本侵略军,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中弱日强,毛泽东于是提出了《集中战略》和《论持久战》。中国今天面临的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弱外强,在历史背景惊人相似的条件下,中国又将靠什么顶级智慧来指导并赢得这场战争。

我想,还得是《集中战略》和《新持久战》。因为,真智慧是辩证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个人和企业,无论打什么战,如品牌战、产品战、价格战、舆论战、传播战等等,都必将历经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这是总战略。当然,我们也不妨碍局部战争的相持和反攻。如海尔、格力、格兰仕的产品向国际反攻,但这种局部的反攻并不代表整体的反攻。

我说这么多的目的就一个,在这场新的持久战争中,中国人民,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政府前行,那还得充分运用好——集中战略,而且得深入发展这种大战略。

总之,每个人,每个企业要想获得致胜的大智慧,若不从历史上去寻找,是一定会走许多弯路的,是一定不可能最终赢得全面胜利的。

此时,我们已记住了“集中”这两个字,记住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另一半就是将之运用到各自的工作、生活、企业之中去,让其发挥顶级智慧的应有光芒。

有些真理是永恒的,正如“集中一点的威力”一样,在千百年来依然历久弥新。

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最成功的企业家卡内基,在1885年对匹兹堡力利商学院的学生演讲时说,被学生强烈要求传授他在商场上的成功模式,他思考后说道:

以下就是成功的主要条件最大的秘诀:把你的能量、力量、资本集中在你目前经营的业务上。从一条产品线开始,决心在那里冲出重围,取得领导地位。愿意接受每一项改善,拥有最好的机器,并且了解最详细的信息。失败者是那些分散资本的人,意味着脑力也过度分散。他们投资这个,投资那个,到处投资。“别把许多的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错的!我告诉你,“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那个篮子……”看好一个篮子,是容易做到的,一次带太多的篮子反而会打破最多的鸡蛋!

天下大事必起于点

对个人来说,成功都是从点上开始的。如这本书有没有看点,这个人说话有没有观点,那个人吹牛有没有侃点,这是强调什么?当然是强调点的重要。

麦当劳只卖快餐一个点,可口可乐只卖可乐一个点,娃哈哈只卖饮料一个点,同仁堂只卖药一个点,全聚德只卖鸭一个点,蒙牛只卖牛奶一个点,迪尼斯只卖儿童乐园一个点。孔子只讲“仁”这个点,老子只讲“道”这个点,佛陀只解决“苦”这个点,毛泽乐只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点,北京只做文化中心这个点,上海只做经济中心这个点,西安只做古都这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