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香港天坛大佛落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提词还是用的这首偈颂。“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这首偈颂的中心思想。一方面固然是在赞颂佛陀;另一方面,是隐喻作者具有超俗,不为物累的境界,是自负不凡的得意之作。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禅师迎上前来笑道: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本来佛印禅师是比较了解和关心他的,知道他虽然喜欢内典,颇有解悟。可是,缺乏实践工夫,习气较深,对富贵功名,看不破,放不下。所以,佛印禅师致东坡居士书中,曾不止一次点破他,说:“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两断?”又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这些无非是禅师的一片婆心,随机劝导,为其解粘去缚。可惜东坡居士并未接受这些苦口良言,以致到临命终时才知平时的功夫不得力。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然而究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当刘备将死时,此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罢了。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他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人主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与汉文字永久性地联在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这正是最大的得到。
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虚名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谈笑看虚名,追求事业,不为名利牵累。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人生快乐的事太多太多,又何苦为眼前的一点暂时利益而烦恼呢?
生活中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淡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芝麻丢西瓜的错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
把得失看淡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得与失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的。有的人,从不为功名利禄处心积虑,也不会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他失去的可能要多于得到的,但他失去的是身外之物,得到的是生活的充实。有的人,每天沉湎于患得患失的苦闷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失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上,而不关心失去的是什么,从不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起来他没有失去什么,事实上往往因得到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正如16世纪法国一位思想家所说:什么都来一点的人,什么都得不到。
人生一世,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只有具有包容心的人才能把这一切看淡。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一个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的事故而受到处罚,卢承庆在考功时给这位官员评定为“中下”等级。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因此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那个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的感谢话,也没有感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赞赏,脱口称赞:“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
有的人将得失荣辱深藏于心,有的人则因受宠而得意忘形,因受辱而愁眉不展。而具有包容心的人,心宽得能够容纳一切,自然嫩能做到宠辱不惊。宠辱不惊是包容心的高层次境界,它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一种从容。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呢!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而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如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曾经有人用“加减法”来诠释生命:10岁,失去童真,获得了青春;20岁,失去了青春,获得了理智;30岁,失去了活力,获得了成熟……这就是得与失繁荣一生,又有谁不曾经历,或者说不会经历这样的生命历程?
人有同情心,见别人伤心——除了敌人和仇家——自己也不会快乐,总要上前劝一劝。劝告是出于善心,言语也很有哲理,然而听的人未必都能听得进去,听进去了也未必照此行事,因为剧痛使人麻木。有位女作家说:“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心上的疙瘩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方可解开,朋友的话,善良人的话都只是催化剂。自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生得失参半,才能把人生渲染得多姿多彩。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不要过分感叹失去,因为走过的路不能倒退;不要过分庆幸获得,因为前面的路还要面对。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得失,并满怀热情地去面对下一次!
把恩怨看破
重阳节属老人节,机关组织离休老干部,到基层单位参观考察。大都是些须发鹤颜的老者,有搀有扶的,颤颤抖抖地走路。别看如今这般模样,当年可是躲一脚地动山摇的人物。
先恭恭敬敬地汇报,继之不厌其烦地解答诸多问题。赋闲后待在家里,外面世界的精彩,被一扇门窗全然隔开。
中午自然要宴请,在宾馆里摆两桌,档次还不能低。杯桄酬错,也能喝得面红耳热。浊酒频举,酣畅快意,恩怨愁绪,全随轻风飘然。我特别关注两个刚退下来的人,一个是前任的局长,一个是原中心医院的院长。俩人曾有段恩怨旧结,疙疙瘩瘩,陈年未解。不知现在是何样心态。
记得,原局长指责他说:财大气粗,资金雄厚,拥兵自重,把局里的三令五申当耳旁风。院长指责他说:局里决策本身就有问题,不能执行,扰乱基层正常运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伯仲。最终的争斗结果,两败俱伤,事业受影响。当时,这事儿成为圈内人士,饭后茶余的调料,咀嚼得浸浸有味儿。
酒桌上,生怕俩人借酒渲泄,有意将其分开坐。开始平静,波澜不惊。酒过三旬, 人吐真言,坏事儿往往易生此时。
老院长起身端杯:“老局长,我敬你一杯!”热闹的场面顿时鸦雀无声,人们不知会发生什么尴尬事情?
老局长缓缓地起身举杯:“好呀,咱痛痛快快喝几杯,一杯不足释怀。”俩人都海量,杯来盏往,酒越喝越酣,心越贴越近。
老局长说:“政见之争,各执其辞,现在人退下来,恩怨亦应消退。”
老院长说:“人情友谊最为重,工作是工作,情义是情义。”
坐旁边的人,感悟前辈的胸襟,人生真是处处皆学问。工作中有些事情,见解不同,意见相左,争论不休是常有的事,最终达成共识则好,大可不必为此伤了感情。一生恩怨多少事,让岁月抚慰抹平,不留痕迹在心底,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
风度就是要勇于承受别人的敌视而不做出过激的反应,要有主动性,不但要消除自己心中的敌意,而且要主动示好,消除团体中的敌意。要砸碎敌意之链,首先要恢复自信,不为死要面子而无地争斗。驱除自己的敌意不是放弃坚定、决心和必胜的冲劲。相反,敌意的消除只会加强这些力量。
世事难料,人生似一缕蹉跎岁月风,心如云烟尽散淡。大家都应该活得轻轻松松,千万别为过去无法回避,如今又要面对的那些恩恩怨怨所累。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句:“劫波度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名言如今已经超脱了世俗,升华为禅语佛唱。当“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够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时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试问自己,十年以后,你还记得今天为谁?为什么生气吗?
今有人侮我、笑我、蔑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则奈何?
你只须依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历尽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昔日那些让我们最仇视、最痛恨、给我们严厉指责的人,恰恰是我们最怀念的人:那个对我们要求得近乎残酷的老师,那个与我竞争激烈的同学——正是他们,促使我们的人格升华。
只要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着眼未来,我们就能想到,那些今天最让我们痛恨的人,也许就是将来最让我们怀念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恨意顿消和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一笑泯恩仇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不仅仅拆除了一堵墙,更重要的是,又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心灵的空间又多了光亮,又多了条出路。
许多人认为禅的行为不亚于缩头乌龟或驼鸟策略,把头藏起来,天下就太平了。其实,禅的境界实际上并非逃避,而是宽容与宽恕与超越。
用宽容和原谅取代埋怨、责怪和忌恨,宽恕宽容别人,不为鸡毛蒜皮之小事而生愤恨苦恼自己。
有容乃大、容则事易。不原谅别人,就会满腹怨气、怒气、恨气,心里难受,身体受累,甚至生病,是自讨苦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原谅他人,就可以舍弃怨气、怒气、恨气,只当没有这件事,没这个人一样。
处世之道,即应变之术,人有大度才能成大器,若不能容下几句恶言,偏执一端之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理达则和通,乱气不烦于胸中,故不气,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