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38

第38章 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5)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从而引起了二战后香港第一次较大的移民潮。

这使得刚刚出现一线曙光的香港地产业,再次转入愁雾笼罩之中。

这次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们无不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也是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他时刻注意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李嘉诚从香港传媒上得到的全是“不祥”的消息。但他明白,香港“五月风暴”与内地“文革”有直接关系,李嘉诚也通过一些渠道看到了内地群众组织散发的小报,他从中获悉,8月份内地春夏两季的武斗渐渐得到控制,趋于平息。据此看来,香港“五月风暴”也不会持续太久。

而且,李嘉诚从宏观上坚信,世事纷争,乱极则治,否极泰来。那么,究竟中共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呢?李嘉诚认定,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

道理实际上很简单,中国政府若要收复香港,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机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中国政府保留香港,是希望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这样对中国政府较为有利。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毅然做出了“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作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在整个地产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他却不动声色地大量吃进。

此时,许多移居海外的业主,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于是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售房卖地信息。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时期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行为确实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着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也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李嘉诚依然不改初衷,继续逆潮流而行。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可获得的租金收入即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他利用过人的胆识,把别人臆想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无论是谁,都难以对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测。因而,说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把握是不现实的。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

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

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行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行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十稳,多少会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着这种机会快速发展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投资债券不忘稳健

李嘉诚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投资哲学,以分散风险。因此,除股票外,李嘉诚还投资债券。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

这种债券有1~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可以这样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嘉诚每投资一家公司,就要将其控制并做它的主席。从80年代末起,他已没有多少大规模的收购计划了,而较偏重于股票投资。他的集团实在太庞大了,他的精力智力都不足以同时管理多家大型公司。他只有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

李嘉诚投资债券,一来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方针。同时,也符合分散风险的投资原理。这样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但是,投资债券就是一种分散经营的做法。在股市中有一种投资哲学,叫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股市风险难料,分散经营分散了投资的危机。

进行全面定量的成本利润核算

李嘉诚曾说过:不要在成本高昂的市场中投资。

促销是商家在扩大销售量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刺激手段,通常情况下,促销都是以提高利润率为基准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部分商家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定量的成本利润核算,脑子一热,考虑不周,作出一些赔本赚吆喝的促销举动。

梅塔格公司成立于1893年,是美国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公司,重点生产家庭洗衣设备及可拧干式的洗衣机。随着洗衣业务商业化,梅塔格公司一直是洗衣机制造业的领头军。20世纪30年代,在其生产的洗衣机上增加了自动投币口。20世纪70年代,又开发研制了用新能源的机器,可以经营一些家庭式的洗衣店。多年来,梅塔格一直享有质量一流的称号,并且持续占有美国洗衣机市场15%的份额,其利润率几乎是同类竞争者的两倍;1980年,梅塔格公司的净销售额为409亿美元,纯利润为3560万美元。

20世纪80年代末,梅塔格公司的董事长决定以10亿美元买下芝加哥太平洋公司(CPC),CPC是一家生产真空吸尘器和其它家用电器的公司,它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品牌——胡佛。事实上,胡佛成了许多英国人用吸尘器清扫地毯的代用语。CPC公司同样也以胡佛商标生产销售洗衣机、烘干机及其它家用设备,并将市场扩至欧洲及澳大利亚。

在收购CPC之后,梅塔格由一家单纯生产洗衣机的制造商变成一家全线生产家用设备的厂家,且在美国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梅塔格的产品种类还扩展到微波炉、电饭锅、冰箱、冰柜等。

虽然胡佛是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十分着名的一个品牌,但在欧洲市场,却强手环立,竞争激烈,惠而普公司实力极其雄厚,在欧洲拥有10个工厂,而胡佛只有两个。还有瑞典的伊莱克斯,德国的博世一西门子公司及意大利的美诺尼集团。通用电器公司也以合资形式进入欧洲市场。

1990年至1992年期间,正是欧洲经济衰退时期,胡佛更是无法获利。1993年,由于一次失败的促销活动,胡佛出现了巨额亏损,盈利更加无从谈起。

1992年8月,梅塔格在英国的胡佛有限公司推行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促销计划:凡在1993年1月底以前购买梅塔格公司的产品价值超过100英镑者,可以享受两次免费欧洲旅行;购买超过250英镑者,可享受两次免费去纽约或奥兰多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