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22

第22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2)

库兹恩斯不愧是个专家。他一上任,立即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一是进行市场调研,得出只有生产出价廉且美观耐用的产品才能打开销路的结论。根据社会的消费水平,定出每辆汽车售价为500美元的奋斗目标。二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价廉的目的。如果公司采取流水作业生产线,就能大批量生产。不久,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线诞生了,装配一辆汽车的时间由原先12小时28分钟缩短为9分钟,生产效率提高了10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销售网。

三条措施施行后,福特公司立即在汽车行业崭露头角。1906年,在其他竞争对手只生产专供有钱人乘坐的高级汽车时,福特公司却推出一种能大量生产、售价便宜的汽车。这种汽车每辆售价500美元,上市后,立即夺取了汽车市场半壁江山。两年后,福特公司又推出更便宜高效的T型旅行车,每辆售价仅为850美元,后来又逐步降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50美元。T型汽车一时风靡世界各地。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大哥大”,亨利?福特本人也由此获得“汽车大王”的称号。

面对频频传来的捷报,亨利?福特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变得独断专行。他独揽公司的一切管理大权,取消了经理制,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员不过是虚设的组织形式,公司的一切决定、一切人事安排、一切生产和买卖事务都由他一人说了算。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体制造成公司管理极度混乱。由于任人唯亲,在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的500余人中竟然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机械、厂房陈旧,无人过问技术更新;财务报表像杂货店的账本一样原始,没有预决算,甚至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被人冒领薪水……此外,他还一意孤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才能的人纷纷离去。1915年,连与他共同打江山的库兹恩斯也对他感到厌倦,失去了信心,不得不离开其经营近10年的福特公司,另觅天地。

在公司的组织管理、产品更新换代上,在T型车问世后的19年里,亨利?福特一直以这单一的车型供给市场,靠吃老本过日子,这大大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而它的老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却迅速地赶超了上来。通用公司不惜以重金聘请被誉为“现代化公司组织天才”之称的阿尔弗雷德?斯通担任总经理。通用向各阶层供应新型车,向富豪们供应“卡迪拉克”,向中等富裕的人供应“欧兹莫比尔”,向不那么有钱的人供应“雪佛兰”,展开了同福特公司争夺市场的激战。

面对通用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福特公司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1928年,福特公司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屈居“老二”,通用公司则戴上了这顶“汽车大哥大”的桂冠。1929年,福特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降为313%。到1940年,竟跌至189%,真是惨不忍睹。

面对福特公司如此糟糕的情况,年届八旬的亨利?福持把公司的全部行政权交给孙子福特三世。

面对这家每月亏损900万美元、濒于破产的公司,受过高等教育的福特三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挽救福特公司,就得对管理体制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要完成这一改革,关键在于要有一批具有全面管理经验的人。为此,福特三世在国内掀起了寻觅人才的活动。经过一番努力,原通用公司副总经理欧内斯特?布里奇,通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刘易斯?克鲁索,后来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和世界银行行长的查尔斯?桑顿等10位卓越的经营管理人才被他招至麾下,为重振福特公司效力。

福特三世对他们委以重要的职权管理公司,布里奇等人果然不孚重望,他们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从管理体制人手整改公司。首先,他们把集权制改为分权制,把全公司分成15个自治部门,各部门经理全权负责本部门的工作,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作出各种决定。第二步,对公司财务进行整顿,从根本上废除以往的财务操作程序,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第三步,全力开发国外市场。鉴于国内汽车市场的饱和状况,福特公司把精力放在国外建厂和建立销售网点上,这显然比别的公司棋高一着,领先一步。

公司的面貌很快便焕然一新。运行机制的改革的第一年,公司即扭亏为盈。第二年,除掉税款,公司净赢利66367万美元。1948年,公司净收入达94346万美元。1949年,利润为177046亿美元。经过连续几年的努力,福特公司终于保住了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地位。

可是,当福特公司的发展再次处于高峰时,福特三世又犯了他祖父曾经犯过的错误,变得日益专横起来。在他看来,公司是他家族的企业,他认为公司的生产、经营诸环节已经理顺,自己已经“毕业”了,勿需左右大将再去“攻城掠地”,若再留用这些招聘来的能人,迟早有一天会“功高震主”,影响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1960年,福特三世对布里奇说:“布里奇,我已毕业了。”聪明的布里奇听出了弦外之音,不久便离开了福特公司。此后,为福特公司的重新振兴立下汗马功劳的10位能人纷纷离去,最后只剩下总经理米勒一人。

1968年,福特三世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把在公司里一直干得很好,且有崇高威望的总经理米勒给解雇了,由被他挖过来的原通用公司副经理诺森接替,诺森在福特公司仅仅干了19个月,也如米勒一样被炒了鱿鱼,由听话的艾科卡取代。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任分部经理期间,领导设计、推出了野马牌汽车,为福特公司争得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任总裁后,艾科卡大胆革新、压缩开支、开发新产品、扩大销售量,使福特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获得空前增长。1977年,一年就给公司创利17亿美元,1978年又创利18亿美元,在汽车业创造了奇迹。然而,像艾科卡这样的功臣也遭到了福特三世的猜疑和妒忌,他担心福特家族大权旁落,1978年10月15日毫不考虑后果地解雇了艾科卡。

艾科卡在福特公司干了整整32年,其中担任总裁8年,对公司感情至深。他一直忍受着福特三世的种种刁难,不愿主动辞职,但没想到最终还是被无情地解雇了。

解聘这些优秀的人才,尤其是艾科卡,给福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它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艾科卡应聘于正处于困境中的克莱斯勒公司总经理,带走了大量人才,凭着自己的才干,抢夺了汽车市场的部分份额。

福特三世不仅不提拔和善待功臣们,反而“卸磨杀驴”,能人们被解雇后,很快管理便出现了混乱,在美国汽车市场上,福特公司所占的比例一年小于一年。1978年占236%,1981年跌至166%。从1980年至1982年,公司亏损30亿美元,福特公司又面临着新的危机。

1980年3月,63岁的福特三世不得不让出由他掌管达35年之久的公司经营管理大权,让给非福特家族的利普?卡德威尔,宣告了有77年历史的“福特王朝”的结束,开创了美国企业界把家族企业大权传给非家族人经营管理的先河。

知人善用,惟才是举

李嘉诚由一个微贱的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厂也由一个破旧不堪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得助于他的“用人之道”。

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手下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长江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此时,他需要的是能像他自己一样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最希望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真可谓长江厂劳苦功高的元勋。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能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

“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值得,打工的就不值。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李嘉诚自己则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支持。”

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倚为左膀右臂。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

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在给他们委以重职的同时又委以重任。盛颂声主要负责长江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江的股票买卖。这两项业务可谓长江集团的重中之重。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亲自为他举行盛大宴会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周千和则始终如一地在长江服务,后来他的儿子也加入长江,成为长江的骨干。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成功的原因时说:“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

“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

“李嘉诚先生作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两百”。

“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作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是一家公司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事,更是李嘉诚一贯的精神准则。

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江者,都以恩相报。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

李嘉诚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从以上分析,李嘉诚用人留人的方法,概括起来,无非有这样几条:其一是以身作则,其二是利益共享,其三是以情感人,其四是知人善任。这几条,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非有博大的胸怀不可。对下属若是抱着过去的地主使唤“长工”的心理,不可能招揽到一群同心同德的追随者。

启用新秀,广招人才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靠一批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人继续合作,还需要不断的引进新鲜血液,吸收年轻有为的新人加盟,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对业主起步发家有很大的推助力,但发家之后,元老重臣们不一定都能跟得上新的形势。

如果企业家要扩大事业,就必须向外招揽新的人才,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老臣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门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一个企业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深明此理,虽然一直看重那些初期的创业伙伴,但并不一味倚赖元老重臣。

不可否认,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且经验十分丰富,但他们必然会拙于开拓,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

有鉴于此,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李嘉诚便决定起用新人。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霍建宁。他的引人注目,并非因为他经常抛头露面。实际上,他从事的是幕后工作。此人擅长理财,负责长江全系的财务策划,他处事较为低调,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大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

霍建宁毕业于香港名校香港大学,随后赴美深造。1979年学成回港,被李嘉诚招至旗下,出任长实会计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考取了英联邦澳洲的特许会计师资格证(凭此证可去任何英联邦国家与地区做开业会计师)。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三十五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列四家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统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本人的收入也很可观,他的年薪和董事酬金,再算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可能在1000万港元以上。

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矩的职责。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专修法律。

当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因为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臣子的忠心耿耿,故而“爱屋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