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商道全书
3522400000002

第2章 不可缺少创业精神(2)

摩西奶奶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位农妇,76岁时因关节炎放弃农活,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画画。80岁时,到纽约举办画展,引起了轰动。她活了101岁,一生留下绘画作品600余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画了40多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异常关注那张明信片呢?原来那张明信片上的春水上行正是目前日本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每当讲解员向参观的人讲解这张明信片时,总要附带地说上这么几句话:你心里想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吧!不要管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和现在的工作状况如何,因为你想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够将工作视为兴趣,只是视之为收入的来源,一定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得出的结果也一定不会最理想。另外一些企业家,当他们将工作化为个人的兴趣,工作就等如在享受一样,自己参与就感到开心和有成就感,这些企业家得出来的成绩一定会令人满意。

诚如李嘉诚所说:

“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工作视为苦差,即使他高薪厚职,对工作没有兴趣,或只是当作完成一件差事,就了结了责任,他们都不能够在事业上干出成绩来。就如一个运动员一样,如果参加运动比赛时,只是抱着亮相而已,没有想到全力拼搏,要赢出比赛,肯定难之又难。但如果抱着拼搏的精神,尽力而为,很多运动员就因此会有骄人的成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李嘉诚也谈及过他事业的过程中,本来只打算做一段日子,就从事教育事业,但后来,他在事业中培养出了高度的兴趣,自此就不停地发展。

李嘉诚曾经说过:

“人,其实是一样的,当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譬如当年我开办长江时,我预算是只做三年,然后像我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说心里话,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欢做生意的。但后来,生活环境的改变,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真的有了兴趣,这样才一路不停地发展到今天。”

当一个企业家,将工作当是一种兴趣,人生的意义也可以从工作中寻找,他就一定会全身心投入,越做越有劲。成功的企业家都会是这样,譬如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直至他九十岁,仍然都在工作,以工作为乐,以工作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有这样的冲天干劲,何愁不会将事业搞好。

李嘉诚也是这一类的企业家,埋首于工作,永不言倦,永不言休。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从未考虑过要退休。”

为什么会有企业家永不言休,永不言倦?就是因为他们视工作为乐趣。有了这一种心态,他们的工作投入程度要比常人高得多。

这就是他们的成功心态。

李嘉诚还有句着名的话叫:“工作着,是美丽的。”可是记者的一班好事朋友却将其篡改成“工作着,是郁闷的。”说起来个个振振有词:每天顶着太阳上班,披着星星下班,挨老板责骂,被同事挤兑,到头来只能数着寥寥几张钞票,算计着下个月的供房款。工作着,何其能爽!

快乐地工作就这么难吗?如果你不快乐,请快点改变它。因为你的一点不快乐,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还会破坏同事和家人的好心情,你也不愿意成为坏情绪的传播者吧?那么我们一起来改变!

招数一:根除不快乐的根源。

你的不快乐是来自难缠的老板,还是由于不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很多情况下,烦恼的根源可能只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就像扎进喉咙的细鱼刺一样,对健康没有大碍,但始终让你隐隐作痛,心情怎么好得起来呢?“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赶快吐出这根鱼刺吧!

何小姐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顺利进入沪上一家着名媒体工作。名校毕业,大报记者,不知道多少人眼红何小姐的风光,她却报以苦笑:面子是光鲜了,至于里子怎么样,只能甘苦自知了!

选择新闻专业,是因为向往记者这个“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职业,等真的得偿所愿了,何小姐才发现,自己以前对记者的理解太肤浅。做记者,就意味着一天24小时待命,哪怕凌晨两点,只要有突发新闻就必须赶往现场;做记者,就意味着晨昏颠倒,别人出门上班,她在拼命补觉,别人酣然入梦,她在拼命赶稿。虽然工作表现出色,但何小姐明白,自己不快乐,工作就是她的全部,惟独没了自己。

终于,何小姐下决心离开自己曾经的理想,进了一家外企,当起朝九晚五的白领丽人。“我现在很快乐,只要一下班,我就可以把工作抛到九霄云外,”何小姐的气色显然很好,“也许会有人觉得我没出息,这么轻易就放弃了理想,但对我来说,快乐工作是最重要的,你说呢?”

招数二:快乐?不快乐?称一称。

想根除不快乐的根源,辞掉原来的工作是最简单的做法,就像何小姐那样。但在职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跳槽的代价巨大的。其实,不换工作,换种心情,也能让人找到快乐。思考一下,什么原因让你不快乐?就因为这原因把心情推入低谷是否值得?不妨拿出一张纸,把工作中积极正面的因素列出来,你会发现,其实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快乐,而且你的工作也已经够让人羡慕了!虽然有点阿Q,但能够平衡内心,管用就行。

孟竹心也是一公司的员工,她说,她从来没想到工作会是这个样子,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换3次车,在8点半之前赶到远在金桥的公司。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加班,一直到天黑透了,才能走出公司,再以同样的路线回家。

“很多个晚上,回到住处的时候,邻居都看完两集电视剧了,可我还饿着肚子。真想立马躺倒不干了,但想一想,以我的学历和经验,能找到这份工作真不容易。家里供我上大学花了不少钱,我就算吃再多的苦,也要让父母早点享福。”说完这段略带苦涩的话,孟竹心年轻的脸上却绽开了笑容,“虽然工作不太如意,但我想我是快乐的。从一个农村的孩子,到大城市里的小白领,我已经比不少人强了。下班路上,看见很多衣食无着的人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我就想,比起他们,我太幸运了!我觉得,如果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就比较容易快乐。”

招数三:用生活的乐趣压制工作的不快。

很多人感到工作不快乐,却又找不到排遣的途径,于是忍不住把工作情绪带到8小时之外,整天郁郁寡欢。试着把工作时间严格控制在8小时之内,多寻找工作之外的兴趣,让生活掀开新的篇章。

刚刚研究生毕业,就幸运地成为某证券公司的金融工程分析师,罗宾的职业之路顺利得让自己都不敢相信。但是很快,罗宾变得消沉起来。公司等级森严,同事之间充满戒备,想向上爬的只知道溜须拍马,看不惯的就变得愤世嫉俗、独来独往。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一个朋友也没有,工作上动辄得咎,罗宾经常感到无助和孤独。

每到休息日,罗宾就找一个要好的大学同学倾诉自己的不如意。这个同学是个DVD发烧友,整天快乐得像小鸟,忙碌得像蜜蜂。他从来不听罗宾唠叨,只是拉着他走街串巷,到处淘碟。在朋友的熏陶下,罗宾渐渐对淘碟发生了兴趣,并由朋友引荐,加入了发烧友俱乐部。闲时,发烧友们共聚一处,大侃淘碟经验,交流各自的收藏,生活丰富得不得了。罗宾还因此在公司找到了几个同道中人,大家一拍即合,引为知己。

“有一次,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工作也很苦闷,但一淘起碟来,就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我们真的不能要求太多。所以我也想通了,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把8小时之外安排好才最重要。”紧接着,罗宾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述,他如何在一家小店淘到一张市面上几乎绝迹的经典老片。看得出来,这一刻,他很快乐。

工作中,不快乐的原因很多,快乐的理由也很多。在草长莺飞的季节,工作累了,看看窗外发了新芽的树枝,眺望空中飞舞的风筝,感受明媚的阳光照到身上的暖意,都可以成为我们快乐起来的理由。快乐不快乐,只是一种心情,只看你从什么角度去想,用什么方式调节,是不是?

有记者问李嘉诚:李先生,你是从零开始创业的,你认为对于创业者自身成就事业至关重要的是什么?

李嘉诚:是培养自己对所从事行业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成功人士往往是兴趣广博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要成功必须对他所从事的事物感兴趣,工作或研究应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被他视为乐趣和爱好。

瓦特小时候在厨房里看见水壶被什么东西顶起来,感觉很奇怪,掀开盖一看,只有蒸汽,别的什么也没有。

蒸汽能有这么大力量?如果有更多的水,不是会产生更大的力量吗?

经过长期研究和实验,瓦特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要想走出“薪”情苦闷的困境,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不是钱,而是你自己的精神。要想挣钱,学会“花”自己是首要前提。

挣钱真正的动力不是钱,而是兴趣。为钱而钱的工作因为缺乏主动性,难免单调乏味,反过来,如果能把钱和兴趣连在一起,让兴趣带领你前行,你的快乐就不仅仅来自于金钱,而来源于更丰富的范畴,你也会因兴趣而快乐起来。

兴趣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有些人天生就愿意做某件事,碰巧他的工作正好是他的兴趣所在。可如果你的工作偏巧不是你的兴趣呢?也没关系,因为人可以开发后天的兴趣。只要抱着热爱生活的态度,你随时能在大千世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工作的兴趣也是这样,只有你爱,你才会有。

放下“薪”情,关注事情。

拿破仑?希尔对钱发表过这样的论述:钱也通人气,钱也需要人的真诚。所以如果你陷入了长久的“薪”情苦闷,不妨品味一下希尔先生的高见吧。不管对事业还是对工作,如果能做到低头耕耘,不问收获,或者索性放下“薪”情,关注事情,不但专注的工作能化解苦闷,你出色的工作还能改变“薪”情。

培养好“薪”情需要技术。

随着标准化的引进,专业化公司愈加重视尊重个人。而任何一个职场中人也应该懂得自我保护的措施,这在工作合同的签订上至关重要。工作不能只听凭对方的好恶,尤其对薪水问题,最好在工作之前,以合同文本确认薪水的数额和支付方式,避免日后引起纠纷。这样既培养了好“薪”情,又保证了好心情。

海尔的严格管理在我国企业中是有名的,在严格管理中,工作报酬与绩效考核挂钩,用物质利益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这是引导员工对工作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海尔不仅有严格管理的一面,还有追求员工自我管理、自觉状态的一面,注意在精神激励上下功夫。主要做法是:让员工在各自的领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使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都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而且是处于自觉的状态中。这是比严格管理更高一层的境界,其实质还是在于充分发挥工作兴趣这一内在动机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员工工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依赖于以下一些因素:

岗位安排:岗位与人的相互匹配有利于员工提高工作兴趣。

目标设置:目标的具体性、挑战性和个人价值性影响人的工作兴趣、水平。目标设置应当遵循具体、难度适中、具有个人价值、可以被个人接受的原则。

激励机制:工作的过程既是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组织目标与员工目标应该成为命运的统一体。

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否得当对激发员工工作兴趣有重要影响。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对提高工作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育培训:人们对世界的探求和对自我发展的追求是工作兴趣的主要来源,教育培训有利于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而且教育培训也有利于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变化,同时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员工和组织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

后天的努力最重要

对成功的看法,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幸运,很少有人说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得来的。

李嘉诚对成功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靠勤奋工作,不断努力得到的;第二,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主要靠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周围形势的敏锐判断力;第三,靠运气,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没有充分的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既然如此,那么在李嘉诚的事业中,又有多少幸运成分在其中呢?这是很多人都乐于讨论的话题。其实,幸运是伴随着不断努力降临的。

李嘉诚也坦然,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努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诚表示:“不敢说一定没有幸运的成分,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悖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如果从李嘉诚十几岁辍学打工算起,他已工作60年了。60年间,他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3家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港元。他的顺与逆,恰好反映出不断努力与幸运的辩证关系。

自30岁起,李嘉诚就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他自己说:“1957年、1958年初次赚到很多钱,对是否快乐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想明白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弟、妹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的学问日渐提高。”

那时,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正是靠着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为幸运之神的降临创造了条件,否则,没有勤奋努力便会一事无成,因为机会是为有准备的头脑而准备的。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工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