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515900000030

第30章 现代企业文化与孔子兴教育人(1)

在未来,将知识创新作为自己基本业务的学习型企业将锐不可当。由于追求速度,全球化反应和创新的推动,学习将成为使企业免于死亡的一条根本途径。企业的学习将取代管理,老板的首要职责,在什么都无法肯定的经济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知识。

老板好学教企相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第一》

学习到了知识并且经常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很高兴的事情吗?孔子把获得知识,看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改造自己,升华自己,才能获得一种完美的品格。因此,这应该是一种乐趣,是人生的大事。

儒学是十分重视学习的,他们把学习看成人生的一件大事,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必要手段。强调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老板善学是企业动力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的及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学习,对于每一个经商者来说,应该是每天的必修课。

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的日本,一边继承了自古以来便传承不绝的儒教伦理,同时也取其精华地将美国的政治形态和企业经营中的卓越部分,完全吸收过来。于是,日本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儒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作为经营方式的国家。日本之所以有今天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它的秘密便在于日本人有举世罕见的读书癖好。日本人的成功,可说是因为他们爱读书的国民性所导致的。

日本人的好学可由以下一些事例说明:一天之内就算出版上百本新书,也不够一亿多读书人口的消耗;小孩子们几乎个个上补习班,简直像掉进了考试地狱一般;上班族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走向,也都向许许多多的研修学校报到;家庭主妇也积极地参加各种讲座,学习各种技艺。知识界的人们,更标榜“学习生涯”,拼命地读书。即使在上班搭电车时,几乎都是书不离手,日本人根本就是一群啮书族。

日本老板一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轻人不但在学校里学习一般知识,而且要懂得自己是在集体中学习。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之后,要同朋友交谈读后感想。日本的大学与其说是供人学习,不如说是供人毕业,求得文凭。从学术造诣来看,大学的气氛不够。虽然如此,学生在这个集体里,倒是养成了离校之后仍要继续学习的习惯。大学毕业之后就业,日本人并不因此就自封为专家。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还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且广泛学习一般知识,已成为社会风尚。就业之后,新职员叫作“见习”,职位较低,要接受长期的特殊训练,然后成为普通职员,那时也要时常参加各种学习班。如果企业里没有这类学习企业,则奖励职员自习有关业务。妇女毕业后结婚,成为家庭主妇,都很热心学习如何成为贤妻良母,将来还要当个好婆婆好奶奶。为了这些人,地方公共团体、公司、报社、商店、大学都举办成年人讲座,大受欢迎。

在欧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老板和企业家、企业老板,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十分重视在工作岗位上对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他们深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是唯一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跨国公司和集团内,担任重要职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都具有名校背景,如:

——迈克尔·欧文·爱德华兹:英国克劳莱德集团公司总裁,毕业于南非格雷厄姆斯城的圣·和德鲁学院和格雷厄姆斯城罗得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约翰·利奥波德·伊根:美洲虎汽车公司总裁兼总经理,毕业于帝国大学,获石油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并获伦敦商学院商业学理科硕士学位;

——理查德·V·乔达诺:英国伯马石油公司总裁兼总经理,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

——约翰·亨利·哈维—琼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毕业于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

对于企业经营者和老板来说,学习是一种终生的事业。学习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自身素质和知识的积累上,更体现在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上。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作用愈来愈展现无遗。知识价值的运用,已成为当今企业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知识即价值,信息即金钱,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而知识的运用者,必然是知识的了解者,而要了解知识,则必须自身具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信息的运用者,也必然是那些能准确对信息的价值作出判断的人。学习知识,靠近知识,运用知识,将是下一个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定律。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实业界与学术界携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欧洲的公司向来不是那么慷慨大方,然而,公司资助高等教育的传统——这在美国早已是普遍现象——在欧洲已开始流行起来,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尽管各大学对私人发起的事业尚有疑虑,但目前它们对公司的“赠予”却趋之若骛。这种措施可以使双方受益。公司向大学办的企业捐赠资金、设备或管理技术,大学则提供研究成果、新产品试验场地,以及开拓未来市场。

确实,实业界与学术界合作生财,在观念上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英国以及法国和德国,许多研究经费都是专门用于捐赠者感兴趣的项目。

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几年前发起的发展基金募捐运动已从各公司筹集到200多万英镑的赠款。这项活动是几年前在毕业生们发起筹资运动之后开始的。这两项活动都是大学预算的重要资金来源。因为政府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贴,使学校经费甚感桔据。该校已确定10项重点筹资项目,把方案提交给潜在的捐赠者。

一位公司的教育经理说,“德国政府为促进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而采取的措施,已促使大学争相筹集资金。”公司增加捐款的根本目的是:争取毕业生——未来的雇员和客户;改善公司形象;获得高达捐赠额10%的免税。

德国实业界和大学界人士一致肯定化学工业界巨头赫希斯特公司在促进捐赠法律方面的功绩。法律修改后,公司能提供更多的捐款,大学也更愿意接受校外资金。仅1981年一年中,赫希斯特公司决定在5年中向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供5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来使用其研究成果。

直到最近,对德国国立和主要由国家资助的大学提供捐款,仍需得到有关学术部门的批准。捐赠往往被回绝,因为谨慎的教授们害怕商业界对大学企业的影响。而现在,这些一般用于专门研究项目的资金只需由直接使用者审定即可被接受。政府和工业界联合捐款进一步提高了大学对公司捐款的接受积极性。例如,这些项目已为勃兰根大学的微电子系增加了一个教授职位和一些设施。为海登堡大学新建一个癌症研究所,为埃森大学创建了能源工程与经济学研究所。

埃尔夫—阿奎坦石油公司教育联络部经理让-和德烈·勒格朗德说,法国大学酷爱自由的精神在逐渐改变,这恐怕是这个时代的又一特征。这家国营石油公司在沟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联系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勒格朗德说,公司的方针是“与大学建立合伙关系。给钱很容易,但那不一定很有效。老板的谋略是从内部打入大学系统让其提供专有技术。”15年前,该公司帮助建立了贡比涅大学,这是法国第一批技术大学之一。不久前,公司又为南锡大学的一项能源管理计划出资,并参与了与其他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虽然埃尔夫公司每年出资不足100万美元,但它提供经理人员进行教学并供给实验室设备。

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的艾莱恩·德尔普拉特指出,捐款多附带各种条件。例如,国营法国煤矿公司规定,其捐款应当用于研究防治有害矿工健康的肺病。美国捷运为肝炎疫苗的研究提供了资金,甚至于殡葬企业也为研究尸体保存出了钱。

在意大利,公司的参与主要是奖学金,以保证公司将来能雇到合格的毕业生。过去几年中,奖学金基金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一家米兰的高技术服务公司的经理说:“意大利工业界需要与大学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这正是意大利所缺少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在成功者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认为,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不把贸易做通了,再好的科研产品你也不知道怎样用,不把制造业搞精良了,好的科研产品的一些特点也会被制造业的粗糙掩盖了。搞科研的人最怕做贸易,主要是这段苦,他没吃过,一定要于下去,一定要对市场有个理解。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通过不断的学习,柳传志学会了做贸易,联想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销售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自己生产,他说:“因为老板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老板生产批文,老板怎么说,都没有用,因为潜在能力没有人相信。老板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老板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走了。”

1988年,柳传志和几个热血汉子来到香港,手里只攥了30万港币,因此,他们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国内一样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柳传志说:“我当时一心要形成产业,做贸易只是权宜之计。今天我这样说,不是我成功了,事后才说这番话,你可翻翻1988年的报纸,我当时就是这样说的。”

柳传志是善于学习的,他说:

“失误对企业是个学习机会,关键是悟性,要善于向书本学,跟经验教训学。

现在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非常重要,关键是国际人材如何进入?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模式,各行其是就不行。模式本身是可以大家来修改,但一定要有,而且一定要按这个来做。

联想是以本土人材为基础的,关键是看这个人是否善于学习。杨元庆能把电脑事业做好,与当初让他做过惠普代理事业部经理有很大关系,他在惠普学到了不少企业运作的方法。对人材要一步步培养。你先给他一块布裁鞋垫,裁好了再给他一块布去学做西服,要让人感觉到他的真实才干。

联想有过许多重大失误,1989年国内业务领导力量薄弱,急于提拔了一些年轻人,结果一些动机不纯的人到领导岗位,想办分公司把联想的钱卷走,幸好被‘镇压’了。

不管是历史的教训,还是新世纪的要求,老板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从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学习,只有这样,老板个人和事业才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

柳传志是善于学习的,他的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可以说,这就是他成功的优势所在,要想成为21世纪的高效能人材,就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做柳传志一样的人。

柳传志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不怕困难,从做贸易开始学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开创了他与联想的天地。他告诉老板,要想在21世纪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时代的强者。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老板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生学习。只有善于学习的现代高效能人材,才会成就神奇,创造辉煌。

员工善学是企业后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

宋代张载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读书必须“求义理”:

“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夫之矣”。《经学理窟·义理》

如果一个人把学习看做是一件乐事,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取得不断的进步,正如他一再宣扬的:

“乐则可久”,“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经学理窟·学大学上》

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说:

“于身,于人,于言,于行,皆专一以向于学。诚心中好之,则无往不致其孜孜者也。”《四书训义》卷五

“人非生而知之者”,许多成功的老板都是好学善思的,他们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竞争中,主动积极地学习,随时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和信息的结构,所以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

科利华总裁宋朝第认为,以牛顿经典力学的观念已经无法完全地解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特征是跳跃的,波动的,不可测的,物质性较弱,更符合量子理论”。他个人的生活观念和学习模式也有这样一种不连续性,他有时工作通宵达旦,有时又可能一连几天都不上班。他每天用八小时看电视,他看除电视连续剧之外的所有节目,也看各类报纸、杂志、畅销书。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工作,也是学习,“我需要不断加大信息吞吐量,知道今天的世界怎样,并据此预知明天。”

在未来,将知识创新作为自己基本业务的学习型企业将锐不可当。由于追求速度,全球化反应和创新的推动,学习将成为使企业免于死亡的一条根本途径。企业的学习将取代管理,老板的首要职责,正如日本管理学教授野原所说:“有一个惟一能肯定的东西,那就是什么都无法肯定的经济世界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知识。”

美国摩托罗拉堪称学习型企业的典范,绝大多数平均增长速度达28%、利润增长达77%的公司会认为,再没什么东西可以使它们学习了,但摩托罗拉人从不这样想。摩托罗拉目前花在培训方面的奖金已经4倍于美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并准备适当时候再提高4倍。其著名的摩托罗拉大学,已有14个校园,分布于从日本、美国到中国等世界各地,它每年用于学校的预算就多达1亿美元。

摩托罗拉行政总监杜克曾说:“假如知识在日益加速的竞赛中很快过时,那么除了接受再教育,恐怕别无选择,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竞争武器吗?”

韩国的三星集团也是一个深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长足发展的“学习型企业”。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的目标是把三星变成世界上十大“技术源泉”之一。他相信,成功的根本在于全公司在学习和始终不懈的进步,进步,再进步,他把培训全球型经理作为公司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对于三星集团来说,全球竞争力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汲取有关国外市场、风俗和竞争对手的知识和信息。三星集团为此专门派人到公司想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去考察学习,而且这些员工不能按韩国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要学会以当地顾客的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