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倾心于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总觉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秋天飘落的一片片树叶,没有声响。我们总是忽略了不该忽略的小事情、小细节,从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面前穷于准备,忙于应付。
埋头苦干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愿注意手中的工作细节的人,只能在等待机会的焦虑之中,度过了并不愉快的一生。
从零做起
当你成了企业或公司的一员后,就要注意掌握好自己的感觉。因为你所着手的工作对你来说还是陌生的,而其他先到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你要熟悉和在行,在新的竞技场上你处于起跑线上,所以你要有从零做起的心态,放下自己的面子,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从最低的起点做起,虚心请教,埋头学习和苦干。
在你刚上班时,上司对你的能力和学识要考察一段时间,大都不会委你以重任,而是往往让你做那些琐碎的杂务。比如拷贝文件、填写简单的表格、跑腿送材料之类的事,这在你看来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与在校时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可恰恰是这些事能帮助你尽早的熟悉工作。只有做好分内的事,表现你踏实肯干和乐天愉快的品格,才会给上司和同事留下好印象。这就要求你必须具备从零做起的心态,才不至于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处处碰钉子。也只有先做好眼前的小事,你才有资格接受负有重大责任的工作,上司和同事才会把担子交给你。
你是不是觉得不得不为而为之,于是被动地接受工作,而用应付的办法来打发呢?还是兢兢业业,做个快乐的“勤务员”?如果是前者,你就会觉得这差事太没意思了,提不起热情,也就很难从中学到什么。所以你还必须有良好的心境,你所要处理的事务很繁杂,就像是连队里的勤务员,那么你就让自己做个快乐的“勤务员”吧。在工作时怀着快乐之心,会使你想着怎样把每件小事做好,就像你想着怎样把领带系得更好更潇洒一样,从中你会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积累自己的经验,为自己的脱颖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个快乐的“勤务员”,会给你的工作环境带来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周围的人对你产生好感,特别是上司会觉得你是“孺子可教”,比起那些总是抱怨自己被大材小用,不愿实实在在做好小事情,整天给上司脸色看的人,你已是先“走”了一招妙棋。有了更多的机遇,以后上司如果要委以重任,首先会考虑到你。所以,即使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做个快乐的“勤务员”不仅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反而会使你受益匪浅。
细节制胜
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个工厂进行生产协作;一辆福特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
生活其实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构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真正所谓的大事实在太少。
当宝洁公司刚开始推出汰渍洗衣粉时,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以惊人的速度向上飙升,可是没过多久,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就逐渐放缓了。宝洁公司的销售人员非常纳闷,虽然进行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但一直都找不到销量停滞不前的原因。
于是,宝洁公司召集了很多消费者开了一次产品座谈会,会上,有一位消费者说出了汰渍洗衣粉销量下滑的关键,他抱怨说:“汰渍洗衣粉的用量太大。”
宝洁的领导忙追问其中的缘由,这位消费者说:“你看看你们的广告,倒洗衣粉要倒那么长时间,衣服是洗得干净,但要用那么多洗衣粉,算计起来更不划算。”
听到这番话,销售领导赶快把广告找来,算了一下展示产品部分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一共3秒钟,而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广告中倒洗衣粉的时间仅为1.5秒。
也就是在广告上这么细小的一点疏忽,对汰渍洗衣粉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是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对于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要了解得非常透彻,数据应该非常准确,事实也应该非常真实,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完成宏伟的目标。
其实,多数人所做的工作还只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他们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一个不愿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想比别人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街上行走有交通规则的制约,在公司走路也有它自身的一套规矩。不遵守这套规矩,就会显得失礼,轻则使人认为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重则会使人认为你不懂礼貌、缺乏修养。所以说走路看似简单,却能够从小见大。
从细微处可见一个人的全部。
我们每天都要几次甚至几十次开门关门。有人会说,谁还不会开门?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怎么会有那么复杂?孰不知,开门也是有学问的。特别是公司的员工,从开门中也能体现出个人的修养。
当需要进入别人的办公室或会议室时,要轻声敲门,得到允许后,轻轻推开门,门柄在右则用右手去开,门柄在左则用左手去开,不可扭着身子开门,进门后要注意不可反手关门,正确的关门方法应是面向门轻轻地关上,不可使劲关门,更不能使门发出大的声响。
当我们的任务是陪伴客人同行时,应将来客领到房门的前面,打开门先让客人进去。如果门是向外开的,应把门向自己的方向拉开,请客人先走;如果门是向里开的,应把门推开,自己先进,并扶住拉手,不让门动,再请客人进去。如果是大厅的旋转门,应该自己先进去,不要再推让客人。
如果需要使用电梯时,同行的无论是客人还是上司,如果有服务人员,应请客人或上司先进,如果没有服务人员,自己则应先行一步,走进电梯按住电钮,待上司或客人进入后,再启动电梯。下电梯时,应该让上司或客人先行离开电梯,自己后出去。如果有急事需要赶时间,可向上司或客人打招呼,然后再早走一步。
坐车也应讲究礼节,了解车怎么坐很有必要,只有在车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种场合中游刃有余。当与上司或客人一起乘车时,如果乘坐的是前后两排4个座位的轿车,一般司机侧后靠门的坐位是上座,是主宾的位置;司机正后面的次之,是主要陪同人员的座位;司机旁边的位置是最低级的座位,一般是由秘书、向导或警卫人员来坐。有些人习惯把上司让到司机旁边的座位,这是不对的,很多的上司都不会接受这个位置。上车时,应请上司或客人从右侧门上车。陪同者要从左侧门上车,避免从客人座前穿过。如果上司或客人先上车,坐到了陪同人员的位置上,也没有必要请上司或客人挪动位置。下车时由下属员工先下车,打开车门等候其他人下车。
与女性一起乘车时,不论她的职务高低,一律先让女性上车,男性坐在她的左边。如果是由主人亲自驾车,客人要坐在司机旁边的位置上,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乘坐飞机或火车时,靠窗的位置是上座,向着前进的方向则更好。如果火车是四人对座,向着前进方向靠窗的是第一位,对面的是第二位,第一位的旁边是第三位,对面的是第四位。如果是六人对座的位置,前进方向的中间为第五位,对面的为第六位。
员工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留意与他人相处时的礼节,才能处理好路怎么走、车怎么做这些看来微小但影响很大的事情。
学会精打细算
小琪是个精于购买便宜货的行家里手。先见识一下她的衣着吧。在赴同事的生日PARTY时,她的装束让朋友们眼前一亮:身穿一件胸前布满亮片的无袖背心,配上一条花格A字裙,脚噔一双小短靴,左手套着几圈亮晶晶的金属手镯。这套简单耐看的行头让同事们估算恐怕要花近千元,但实际上,小琪总共只花了不到200元。她自己的拎包是一个别致的小花包,也只花了不到50元,却深得同事们的喜欢。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是小琪的口头禅。在她的影响下,过去周围只在商场里买名牌的同事们也变得喜欢到街边的小店去转转。大家经常能在那里买到些既便宜又好的东西。
不过,小琪虽然在日用品上很节俭,在其他方面可一点都不小气,她送同事的生日礼物从来没低于300元,有空就出去旅行,在精疲力倦的时候花钱去美容店做个脸,有人生病捐款她也没少出过钱。所以大家都夸她是最会花钱的人,甚至还有不少同事向她讨教花钱的秘诀呢。
像小琪这样的人在如今的企业里并不少见,她们多为白领,经历了大张旗鼓地买名牌穿名牌的奢侈消费时代后,正逐步地倾向精打细算地生活,主张在风险不大的开销上能省则省。比如买内衣或袜子,比如一些好玩的饰物,这些都是从街边的廉价小店里淘来的。她们并不吝啬,只要求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很值得。不仅如此,因为节俭成了习惯,她们在公司里也同样注意不多浪费,白纸会两面用,水电都注意节约,能复印的东西就不打印,外出办事也不会出门就打的。一年下来可以为公司节省不少的钱。
许多人说,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但是,在我们赚的钱是有数的时候,节俭就是一种赚钱的途径。在一些公司,同事们喜欢互相攀比吃穿,大家周末还要经常一起出去聚会,一次消费很多高价酒水。结果感情没联络到多少,倒是个个都成为“月光族”,光是因为互相借钱,矛盾就发生个没完没了。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节俭无疑是一剂“清凉散”,可以冷却大家被物质击中的大脑,收敛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惯,合理利用收入,讲究一种细致而不奢侈的生活,淡化物质欲望。节俭的习惯无形中让大家变得更加轻松和宽容,反而对彼此感情的建立有很好的效果。
要学会节俭,当然是要先从自己做起,注意节约,不随波逐流,合理利用自己的收入。
细节并不神秘
坐过上海地铁的人,一定都知道上海地铁2号线的故事。
上海地铁1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2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1号线中有那么多的细节在设计2号线时被忽略了。结果2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1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1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这三级台阶,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事实上,1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没有动用过;而地铁2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这样做不是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吗?不是增加了施工成本吗?当2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家里开着空调,同时又开着门窗,你一定会心疼你每月多付的电费。想想看,一条地铁增加点转弯出口,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把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停在安全线以内。而2号线的设计师就没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在上海乘坐地铁的人,都体会到两条地铁舒适度的巨大差异。1号线的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而当你转入2号线后,就感到窄窄的让人难受,尤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大都市,2号线站台显得非常拥挤。
德国设计师在设计1号线时,一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二是为了节省站台的热量,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装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关键在于要长期养成对待工作的认真和精细的态度。比起意大利、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使德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强国。
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
有3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采购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学院毕业的,一名毕业于某商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是很容易判断的,然而事情却恰巧相反。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他们经过一系列测试后,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随后招聘公司领导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为:
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4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几分钟后,应试者都交了答卷。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30元。
领导问:“你是怎么计算呢?”
“就当采购5000个信封计算,可能是要400元,其他杂费就30元吧!”应者对答如流,但领导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415元。
对此他解释道:“假设5000个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领导对此答案同样没表态度。但当他拿起第三个人的答卷,见上面写的答案是419.42元时,不觉有些惊异,立即问:“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
“当然可以,”该同学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个8分钱,4999个是399.92元。从公司到某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0元;午餐费5元;从工厂到汽车站有一里半路,请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后总费用为419.42元。”
领导不觉露出了会心一笑,收起他们的试卷,说:“好吧,今天到此为止,明天你们等通知。”
这道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细节的试题,在这里,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决定了面试的成败。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的员工,才是公司需要的人。
从工作琐事中发现机遇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当顾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给你某个难题,也许正为你创造了一个珍贵的机会。
约翰·格兰特在一家五金商店工作,每周只能赚2美元。他刚一进商店时,老板就对他说:“你必须对这个生意的所有细节熟门熟路,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对我们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