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要处理好为适应目前工作的“充电”与为未来发展打奠基的“充电”之间的关系。自然,在选择“充电”项目时,先应当着手于适应眼前的工作,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能将两者融合起来、互为补充,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某公司一位领导秘书,将来想从事营销和广告策划工作,那么她业余“充电”先选择了“文秘”专业,然后进行了“公关”和“营销”方面的培训,这样就比较合理,有利于层层推进,不断接近既定目标。
要确定业余“充电”的内容和方式。
目前社会上提供“充电”的学校和培训部门多如牛毛,有教育部门办的业余大学,有社会力量办的艺术、技艺学校,也有个人出资办的培训机构,还有自学考试辅导班等等,而且内容应有尽有,课程都面向市场。这种多元的进修机构,为“充电”带来了方便,选择性也大为加强。
但对个人而言,还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单位允许,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当然是一件美事,但大多数情况下,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充电”是目前许多业余进修学校提供的主要方式。如果时间不允许,那么选择参加自学考试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种方式学习时间自由,灵活方便,学得扎实,但相对来说学习难度增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电脑和外语,被人称为跨人新世纪的“通行证”,这两种“工具性”学科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计算机风靡社会的速度之快,介入人们工作、生活的范围之广,出乎人的意料。尤其是上网“冲浪”和信息“下载”,让人感到世界在变大也在变小。因此,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这是现代年轻人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另外,随着与国际交流的频度及密度的增大,学一点外语也是年轻人应当走过的一道“坎”。因此,年轻人要把眼光放远,应当把计算机操作在手里,把外语练在口中,成为“世界公民”。
要拓宽“充电”的时空。
任何一项“充电”总有局限性,光依赖培训机构,或仅仅从培训机构获得新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培训教育,内容往往会滞后,而且授课范围有限。所以,在参加集体式的“充电”之余,挤出时间为自己开“小灶”,即在接受社会培训的同时,注重自我更新和自我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有一位白领男士说得好:课堂“充电”是“高压电”,能更集中;而在家学习,犹如是“变电站”,输“电”及时。从长远看,学习社会,更需要个人理性地、长久地、不间断地学习,这个学习知识的“小灶”即使到了多媒体传授的“电脑煲”盛行阶段,也是不能丢弃的。
“充电”是一种长远的人生准备,是精力、时间、金钱的投资性付出,是一种提高型的输入。对年轻人来说,“充电”与赚钱从长远看并不矛盾,但在具体进行中也许会有冲突。遇到这种矛盾,要看具体情况,既不必采取放弃赚大钱的机会而去“充电”,也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迟迟不落实“充电”的计划。因为,一旦“充电”成功,毕竟像储蓄一样,有了“准备金”后的发展将会制造更大的赢机。
随时随地求进步
使人没有成就、陷入平庸的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勤奋不够。随时随地求进步是一种心态,必须自己用心去引导,它才会像活泉般涌现出来。心理学家皮尔说:“如果你觉得生活特别艰难,就要老老实实地自省一番,看看毛病在哪里。我们通常最容易把自己遭受的困难归咎于别人,或诿称是无法抗拒的力量。但事实上,你的问题并非你所不能控制,解决之道正是你自己。”如果一个人常常有消极或无能为力的感觉,就会使自己变得懒惰起来。这时,最能帮助你的就是你自己:改变心态,抱持积极进取的思想,你自然会再度站立起来,书籍多如耸立的高山,知识广如浩瀚的海洋。功成名就,好比攀登崇山峻岭,横渡四海大洋,行程漫漫,困难重重,绝非短期之内可以毕其役。知识若一天没有积累,不是维持现状,而是在减少。积累也不是一般概念的加法,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爆发出一个个灵感来,这种灵感会使你一下子明白许多以前似懂非懂的东西,会使你悟出许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这样,你的进步岂不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吗?
《美2001年教育战略》中写道:“今天,一个人如果想到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
可以这样说,学习化工作观念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产物,而学习化工作观念又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撑基石。今天,社会变革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时,必须有学习化工作观念,否则就会被淘汰。
什么都不做,从哪里去学习技能,从哪里去积累经验呢?他们不仅是在逃避职责,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践踏、对自己开拓精神的扼杀。
对于不敬业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得到暂时不执行任务的“清闲”,但却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
“不可替代”的员工
一位老板这样说:“我手下有8名销售代表,2名顶尖高手创造的销售增长额高达总数的50%。这两个人我是丢不起的。”
这两个“丢不起”的员工,就是老板“不可替代”的员工。那些“不可替代”的员工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对此,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深有感触:
“我未曾想到会成为富翁,富贵实在非我所愿。时至今日,激励我的仍然是赚钱这回事。若让我在我的事业和财富间做出抉择,我会选择事业。在银行存有巨款,怎么比得上率领一支数以千计的才华横溢、生气勃勃的队伍更振奋人心。”
不可替代的员工在比尔·盖茨的心中,胜过亿万财富。
现实是残酷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员工——一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作为员工来说,只要他具有“可雇用性”,失业就一定是临时的、短暂的。
可雇用性是指具备任何雇主都会欣赏和需要的敬业本能和优秀工作技能,不论是在何种职业,处于什么地理位置。
每个雇主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同时也在抛弃那些不起作用的人——任何阻碍公司发展的人都要被裁掉。
“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雇主会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员工进来。
不论业务多么繁忙,这种整顿会一直进行下去。只有当公司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的情况下,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效——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敬业精神的人,都被挡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勤奋能干、自动自发的人才会被留下来。”
这是《致加西亚的信》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员工对公司的重要性。只有敬业的员工才是公司需要的人,也就是具有“可雇用性”的员工,这样的员工,走到哪里都是抢手的“香饽饽”。
三类员工
通用电气的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说:
每年,我们都要求每一家GE公司为他们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分类排序,其基本构想就是强迫我们每个公司的领导对他们领导的团队进行区分。
他们必须区分出:在他们的组织中,他们认为哪些人是属于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大头的70%,哪些人是属于最差的10%。
如果他们的管理团队有20个人,那么我们就想知道,20%最好的4个和10%最差的两个都是谁——包括姓名、职位和薪金待遇。表现最差的员工通常都必须走人。
韦尔奇把员工分为ABC三类:
A类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激情满怀、思想开阔、富有远见。他们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而且有能力帮助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他们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使企业经营充满情趣。
B类员工是公司的主体,也是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提高B类员工的水平。我们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A类,领导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进入A类。
C类员工是指那些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他们更多的是打击别人,而不是激励;是使目标落空,而不是使目标实现。你不能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尽管我们要花费资源把他们安置到其他地方去。
A类员工又被称为24小时员工。这个称呼并不是指他们真的一天干24小时,或是执行坐班纪律的模范,而是他们的用心——他们将自己的喜忧与公司的荣衰紧紧地联系到一起,时时挂念着公司运营中的问题与发展。你看办公楼里一盏盏深夜亮着的灯光,就是他们辛勤的身影。他们就是公司的宝贝,是公司最大的财富。
B类员工是100%完成任务的员工。
钢铁大王卡耐基说:“一般人只投人25%的精力和能力在工作上。如果有人愿意投入50%以上的能力,那可是值得全世界的人向他们脱帽敬礼。至于100%全心投人工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可真是找不出几个。”
从卡耐基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能100%完成任务的员工,是相当可贵的。虽然比起极少数那类主动找事做的员工,他们稍逊一筹,但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了。这类员工,也应属优秀之列。
对于C类员工,智慧家约翰·史都嘉·米勒宣称,工人无法适应工作,是“社会最大的损失之一”。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也就是憎恨他们日常工作的“产业工人”。
对ABC三类员工,韦尔奇是怎样做的呢?
A类员工得到的奖励应当是B类的2~3倍。对B类员工,每年也要确认他们的贡献,并提高工资。至于C类,则必须是什么奖励也得不到。
每一次评比之后,我们会给予A类员工大量的股票期权。大约60%~70%的B类员工也会得到股票期权,尽管并不是每一个B类员工都能得到这种奖励。
失去A类员工是一种罪过。一定要热爱他们,拥抱他们,亲吻他们,不要失去他们!每一次失去A类员工之后,我们都要做事后检讨,并一定要追究造成这些损失的管理层责任。
有些人认为,把我们员工中底部的10%清除出去是残酷或者野蛮的行径。事情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在我看来,让一个人待在一个他不能成长和进步的环境里才是真正的野蛮行径或者“假慈悲”。
敬业的A类员工走到哪里都是香饽饽,而对待“烂苹果”员工,韦尔奇说得很明白——毫不“慈悲”,立即剔除!
人力不都是资本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人员是无价之宝,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财富。在工作中,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会得到丰富,这些都可以被称为人力资本。
但人力不都是资本。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总有那么一些人工作表现差,公开制造麻烦或到处散布谣言,经常称病告假,迟到早退则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把他们称为“烂苹果”员工。他们的“毒素”是会传染的,如不及时剔除,将会污染整个组织,最终将公司搞垮。
食品公司的销售人员小王就是这样一个让老板头痛的“烂苹果”员工。
早晨的闹铃响了好几遍,小王才从床上挣扎起来,脑子里第一个感觉就是: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他匆匆忙忙地赶往公司,早餐也顾不上吃。跨入公司大门,还是神情恍惚,坐在会议室睡意蒙陇地听着领导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小王上午拜访客户,结果遇到拒绝和冷遇,心情简直糟透了,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下午下班前回到公司填工作报表,胡乱写上几笔凑合一下交差……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平时没有花时间学习,懒惰,思想消极;从不好好去研究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从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从不认真去想一想顾客为什么会拒绝,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顾客带来了什么样的服务和满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这就是小王真实的工作写照。
“烂苹果”员工是真正的麻烦所在。这些员工代表了一种负面的力量,其作用是瓦解,而不是增加企业的效益。
你至关重要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讲座上对在座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忠告: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从事职业的难易程度和薪水多少,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成为这个职位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新东方的徐小平也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做到别人无可替代的程度,就是成功。
在任何一家企业里,最受老板欢迎的永远是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员工。管理专家认为,老板在升职和加薪时考虑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一位员工的本职工作做得好,甚至也不是员工曾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考虑一位员工对于企业的未来有没有帮助。所以,任何一名员工都应该常常这样问自己,如果企业现在解雇你,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你的潜力、你的价值能不能够大到让老板在任何时候都不舍得放弃你。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证明你就是企业中不可替代的人,对于老板来说,你至关重要。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确定或者是否定的,那么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在你的工作中投入更大的努力,增加你对于企业的价值,努力做到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