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忠于老板忠于自己
3509100000028

第28章 为团体着想(1)

老板心目中的好员工是那种不自私而能为团体着想的人。他们明白,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种“只顾自己,不顾集体”的员工,是不受老板和同事欢迎的。优秀的员工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与其他员工团结、合作、互助,努力去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当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发生矛盾时.能以大局为重,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任何时候,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更有效.公司的成功更多依赖的是集体的力量。尽管每个人从事的岗位不同,性格各不相同,但需要明确的是。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为实现公司的奋斗目标团结一致,竭尽全力。一名优秀的员工明白团队合作精神对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

在现代职场,许多人都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以为凭借个人的力量就可以纵横职场。这种没有团队意识,只顾开拓自己的成功之路的职场人,不但难以取得成功,相反,创造的业绩平平,将无法赢得驰骋职场的资本。

服从团队的利益

在企业里,有些员工不讲团队精神,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替整个团队着想,这样的员工是很难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认可的。

刘益是一家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次均能够按计划、保证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在别人手中的难点问题,只要到了刘益那里,十有八九是迎刃而解。

公司对刘益的专业能力非常满意,有意提升他为项目主管。然而,公司在考察中发现,刘益除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外,从不关心其他事情;且对自己的技术保密,很少为别人答疑;对分配的任务有时也是挑三拣四,若临时额外追加工作,便表露出非常不乐意的态度。此外,他从来都是以各种借口拒不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如此不具备团队精神的员工,显然不适宜当主管。

一个人的能力不管有多强,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顾及团队利益,那这样的人是不受团队欢迎的。

美国大联盟西雅图水手队的明星球员罗德基思,曾经成为许多球队的“挖脚儿”对象。罗德基思开出的条件除了2000多万美元的年薪外,还要求球队给予他各种特别待遇,包括在训练场有自己专属的棚子,供他自由使用的私人飞机。

原本对罗德基思有兴趣的纽约大都会队,听到这些之后决定打退堂鼓。球队觉得,如果他们答应罗德基思的所有条件,几乎是允许他独立于球队之外,自成一格。对球队的影响是弊多于利。他们需要的是由25个球员组成的团队,而不是24个球员加上1个特殊球员。结果可想而知,罗德基思只好另做打算。

正如通用电话电子公司董事长查尔斯·李所说:“最好的CEO是构建他们的团队来达成梦想,即便是迈克尔·乔丹也需要队友来一起打比赛。”

国内外战绩彪炳的篮球队之所以经常赢得冠军奖杯,关键在于他们在千变万化的球场,愿意在必要的情况之下,牺牲个人得分的机会,在次次奏效的妙传当中,表现出大公无私、协调合作的敬业精神。因为全队共进退,大幅提高了得分率,所以大多数这样的球队,都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同事间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都想引起别人注意。所以,当你和同事交谈时,不能一味把自己看做中心,必须充分注意:

要表示出先注意“对方”,然后再提到“自己”。

把对方放在主要地位,而把自己放在次要地位。

多用引起对方注意的词句,让他感到你值得信赖。

表示对对方的话感兴趣,这本身就是对对方的赞美。

在对方遇到困难时,要表示出对他的关怀之意。

使劲说“咱们”。当你和同事在一起时,如果你不想让同事疏远你,要学会说“咱们”。因为这十分微妙。在汉语中,用“咱们”是指包括谈话的对方,而用我们既可以包括谈话的对方,也可以不包括谈话的人。所以说“咱们”,对方会不知不觉和你找到共同的感觉。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在人的思维中是排斥“你是你,我是我”的言词的,而是倾向于“群体”。如果群体当中有你,这个群体给你温暖感和保护感,你自然就不觉得孤单和寂寞了。因此,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大众不一样,心里就会感到不安。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能够适度退让。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有机会多到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浩瀚景色,开阔心胸。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烦躁时听一些轻缓的音乐来平和心境。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为自己制定长期计划,时时把奋斗目标记在心里。

合作是合作出来

我们要与别人合作,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守信用。假如甲有管理才能,乙有一笔资金,有了这两个条件,两人就有合作的可能了。但是两人未必就能合作成功,还必须有一个信任关系。比如甲拿了钱,得让乙相信他不会挪作他用,更不会逃之天天。

守信之人,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有一个美国孩子,他父亲去世时留下了一堆债务。若按常规,欠债人已去,把他的商品拍卖分掉,债务差不多也就算了。但是这个孩子一一拜访债主,希望他们宽限自己,并保证将父亲留下的债务分文不少地还掉。后来这个孩子果然历20年之功,把父亲留下的债务,连本带息,分文不落地全还了。周围的人都非常感动,知道他是一个可靠之人,也就都非常愿意和他做生意。结果这个孩子不但获取了别人的合作,也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与人合作,守信是第一大原则。守信,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也因之会使人愿意公平地与你合作。和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合作,考虑到有失信的危险,人们通常会把合作的费用提高,以防万一。比如你是一个信用程度不是特别高的人,那你要代销别人的货物,一般是要先付款。但是如果别人知道你很讲信用,或者另一个商界同行出面说你非常可信,那么打交道的对方就可能很放心地让你把货先拉走,等卖完货后再付款。一个要占用大量资金,另一个几乎等于白手赚钱,这中间的出入,就是信用的价值。

当然,有人会说,在商场上,假定我守信用,而别人却不守信用,结果不与我也不守信用一样吗?

有这种担心的人会这样打比方。比方说,我(甲方)预订了5瓶牛奶。我若守信,预付了两元钱,而对方(乙方)不守信,我岂不吃了亏!双方合作的可能岂不消失了吗?反过来说,我预订了5瓶牛奶,但我不付钱。那么,对方如果守信,我就赚了5瓶牛奶。对方如果不守信,我也一分没赔。

当然,最佳结果是乙方交了牛奶,甲方付了费。但是由于存在着风险,甲方优先选择的是订牛奶而不付费,乙方优先选择的是收费而不交牛奶。若二人同时做出最优选择,合作就不再可能。假如一方,比如甲方先让一步,选择了交费,而乙方则选择了收费而不交牛奶,这一次合作就宣告失败。第二次若再想合作,难度就会加大。反之。结果也是一样。

从一次或数次合作的情况看,双方显然都倾向于不合作,但是事实上,只要让合作的事件多次发生,人们就会发现,甲乙双方早晚都会趋向于寻找一个合作点,即甲方付费而乙方交货。

人们都还是愿意合作的。从理智上分析,每个人都在算计着自己的利益,最佳的选择是背信弃义,随时见好就收。但是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问合作不成了,这种最佳选择就成了短视。

美国科学家发现,理论上,无论经过多少次博弈,人类行为合作的概率与不合作的概率总是近似相等的。但他们通过实际调查却发现,一旦有了一次或数次进行合作的良好记录,在后来的博弈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双方总会依靠经验来主动寻找善于合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