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3487700000035

第35章 佛教艺术与养生文化(4)

正是由于少林武术能够通过踢﹑打﹑绊﹑拿、柔等格斗内容来对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行调节,使自身的精、气、神充沛,并且完美地结合,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更能快速地将人体内垃圾排出体外,最终使人能够神清气爽,身体健康。

佛教的起居养生具体有什么内容?

按照《佛说佛医经》中的说法,“病之缘由凡十: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愁忧,四疲极,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这句话反映了佛教对病痛的观点,也就是认为不良的饮食起居是罹患疾病的真正根源,所以,佛教制定了许多有关饮食起居的规定,比如不可多食、不可久坐等,这些内容都构成了佛教的起居养生内容。

佛教的起居养生具体要求是什么?

佛教对于饮食起居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例如:

睡眠要早,不要超过晚上10点,因为晚上11点正是补肾的时候,最易伤神。

睡的时候要清除杂念,调匀鼻息,视此身如无物,要自然睡着。

如果不能够按时安睡,也不要辗转思虑,不然最容易伤神,可以起坐一会儿后再睡。

在中午的11点至1点是补心之时,应该小睡一会儿,如果没有条件,可以静坐一刻钟,这对于心脏病人是很重要的。

夏天的时候应该早起,冬天应该晚起,尤其是在吃饭以后不能直接睡觉。

佛教提倡沐浴的原因是什么?

在佛教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释迦牟尼沐浴的故事。比如“入胎说”中提到摩耶夫人在梦入天湖中沐浴,这个时候有一头白象从她的右胁进入了她的体内,这就是释迦牟尼前来入胎;“出胎说”中提到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出来以后,天上九龙吐出了香水为他洗浴,这也是浴佛节的源起;当释迦牟尼出家以后,在苦行林里修行六年仍然没有得道,有一次,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用清澈的河水沐浴,洗净了身上的污垢,释迦牟尼终于悟出了一味苦行是不能够开悟的,于是他放弃了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证得佛果。正因为在佛教传说中,沐浴不仅能够洗去身上的污垢,还象征了能够洗净心灵的尘埃,所以佛教中有沐浴洁心的信仰。

佛教提倡沐浴对养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姚秦时期,鸠摩罗什翻译了《十诵律》,提到了有一位僧人患了严重的皮肤病,于是他向当时的名医求医,结果名医告诉他应该沐浴,于是僧人根据医嘱,沐浴浸泡身体,果然恢复了健康。当释迦牟尼听说了以后,不仅要求佛弟子经常沐浴,而且还指出沐浴的五大好处,也就是去除污垢、令身体清洁、消除寒冷及由寒冷引起的疾病、治疗皮肤和身体的风疾、使身体能够保持健康。

在佛教中,什么是香料疗法?

在佛教中,香药疗法是运用香料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佛教刚创立的时候,佛弟子就认识到一些香料对治病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焚香或者用香药洗浴都能够起到祛病疗疾的作用,有人甚至还用香料直接入药来治疗疾病。

在佛教中,经常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檀香、甘松、川芎、郁金、龙脑、丁香、豆蔻、牛黄等,在这其中也有一些香料与中国的中药用料是完全一致的。

佛教中的香料疗法给现代养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根据佛经中的记载,释迦牟尼在生病的时候,就曾经使用香料疗法治疗疾病,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首先在身上涂油,然后用热水沐浴后喝一杯牛奶,再往身上涂上牛奶,然后在热水中浸泡,最后用香油按摩,按摩完后用泡有香料的热水洗掉即可。通过这一程序的洗浴,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现在看来,这一种疗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另外,佛教中的香料疗法大多采用的是天然原料,健康而且安全,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对现代养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瑜伽养生法?

在中国,瑜伽一般被翻译成了道、禅,在西方,瑜伽则被翻译成沉思、静坐的意思,主要是指通过调息等方法令心神平定的一种修行。在佛教诞生以前,印度就已经出现了瑜伽的修行,后来,佛教也把瑜伽作为佛弟子的一种修行方法。今天,瑜伽主要是指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修身养心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身心合二为一。

佛教重视饮食的原因是什么?

在佛教戒律中,药和饮食都被统称为药,也就是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是药。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佛教把众生的病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由于饥渴引起的疾病,另外一种是由于四大增损引起的疾病。要治疗这两种疾病,都有相应的四种药: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前三种药都是属于食物,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食疗药物,尽形寿药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药。因为佛教认为,在平时生病了,用药治疗难受的病痛,难受就能够消失。同样的道理,肚子饿了也很难受,也可以称为饥饿病,只需要吃饭就能够治疗,所以食物也是药。

第二,在众生的本能中,对饮食具有强烈的要求,饮食更是生理需要的一种表现。所以,当人们面对饮食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贪念。而佛教戒律中把饮食称为药,能够让信徒们把饮食当成药物进行观想,这样,在吃的时候就不会过于贪食了。

佛教的饮食观主要涉及了什么样的内容?

在佛教的饮食观中,主要包括了以下这些内容:

一是食无求饱,也就是饭只吃七分饱就可以了。佛教认为,如果人过于贪食,会使人生起烦恼之心,而少吃能够让人专心修道。在《增一阿含经》中是这样说的:“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雍塞,坐卧不安。”这里指出了吃得太饱会伤害肠胃、伤害心气。

二是不能够太饿了。佛教认为,虽然不能吃太多,但是也不能够吃得太少,如果在下一次进餐前过于饥饿了,就有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

三是饮食有时,也就是要求我们按时吃饭。佛教徒讲究饮食有时,尤其是严格执行“持午”,讲究过午不食。清代曹廷栋在《老老恒言》是这样说的:“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

素食为什么是佛教的饮食特色?

佛教本身就规定了不准杀生,但是并没有规定佛教徒不能吃肉,因此在佛教创始初期,佛教徒并不是吃素的。我国在南北朝以前,佛教信徒基本也都是吃荤的,只是到了梁武帝时,由于梁武帝主张吃素,并且下令僧尼一律不准吃荤,只准吃素,这样中国的佛教徒才开始吃素。

在梁武帝时期,佛教是梁朝的国教,在梁国境内,处处都是佛寺,到处都是出家人。梁武帝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也为了能够方便对信徒进行统治,就实行了佛教徒只吃素的制度。为此,梁武帝还特地写了四篇《断酒肉文》颁发于全国,用来推广素食制度。但是由于佛教徒向来吃肉,所以对这一制度非常不满,梁武帝就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引经据典地得出了结论,那就是禁止佛教徒吃肉。当时的僧尼们迫于皇权的威严,只好遵守了这一条戒律,从此以后,佛教吃素就成了一条制度。

寺院素斋主要是指什么?

所谓斋菜,是指佛家、道家用三菇六耳、瓜果蔬茹,以及豆制品为主,烹制出来的素食菜品。最初,斋菜是古代寺院中专门用来招待前来求神拜佛的皇室贵族的,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种菜系。现在的斋菜已经进入了饮食市场,很多斋菜餐馆都大受人们的欢迎。

斋菜重视的是素净清香,斋菜大多选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来制作,这些食物中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天然矿物质,营养搭配均衡。菜品变化多样,风味独特,还有一些菜品以荤托素,将素菜当成是荤菜的做法来做,虽然菜品看起来很像荤菜,而且也借用了荤菜的名字,但实际上是素菜,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寺院素斋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在中国佛教中,素斋是最有特色的一项传统。

中国佛教素斋的最大特色是,每道菜都有一个充满了禅意的名字,或者这些名字直接与佛相关,例如开花献佛、罗汉全斋、金粟贡佛、慈航普度、南海金莲等。佛弟子为它们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体现一切皆禅,禅即一切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