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释然:内心宁静的智慧
3487300000021

第21章 苦行·乐修(1)

人生是一场修行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养性,修正内心,培养品行,是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要经过的历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从来没有停下修行的脚步。

禅师说,修行之路,终点处,是人生的智慧。人生就是这场长长的修行。在修行中,你也会有种种遭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也有愁云惨淡万里凝。有平淡的小桥流水,也有轰轰烈烈的惊涛骇浪。这些快乐的气泡,或者美丽的伤疤,是你在迟暮之年,坐在摇椅上看着夕阳,回想起来的嘴角一笑。

这条路,无所谓成王败寇。每一个走过的人,都是勇者。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但修行,是每个生命个体最基本的命题。这条路,通往我们的内心。然而,要走到这条路的尽头,去聆听生命的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能够了悟的,即便是三岁小孩,也能道出真谛。不能参透的,即使是行将就木,也不懂来到世上的目的。

一位信徒听闻空无禅师佛法高妙,便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到了禅师所在的禅院,想与其讨论禅法。当他到达之时,正好空无禅师云游在外,不能接见。

不知实情的信徒站在禅院面前轻轻叩门。过了一阵,“吱呀”一声,一位年轻的小沙弥打开木门,好奇地打量着站在他面前的信徒,于是小沙弥问:“请问施主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信徒礼貌地向那个小沙弥鞠了鞠躬,说:“我从远方来,想请空无禅师指点禅理一二。”

小沙弥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说:“今日恰逢空无禅师外出,不能会见,有何事但说无妨,我可以代为效劳。”

信徒看了看小沙弥一眼,说:“不行,你年龄太小,恐怕境界未够。”

小沙弥笑了笑,双手合十道:“禅法与年龄何干?”

信徒听了,觉得小沙弥虽然年纪轻轻,但悟性不小,于是点头。

信徒用手比划了一下,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小小的圈圈,然后向着前面指着。

小沙弥见了,也摊开手掌,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圈。

信徒伸出一只手指,小沙弥笑了笑,伸出了五个手指头。

信徒看到小沙弥伸出了手掌,于是再次伸出三个手指。

小沙弥把手放在眼角处,比划了一下。

信徒见了,马上心悦诚服地朝着小沙弥看了一眼,转身离去。

信徒在回去的路上,一阵唏嘘。等回到家乡,他跟别人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

“当时我比划了一个小圈圈,然后指着小沙弥,是想说,你敢接受我的问禅,你的胸怀到底有多大呢?看到小沙弥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圈,我知道,他想告诉我,他的胸怀比天空、大地还要宽广。接着我又伸开一指指着他问,你修行如何。小沙弥展开了五个手指,说自己守五戒。既然谈到五戒,我进一步逼问他三界在何处?没有想到,小沙弥竟然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告诉我,三界就在眼里。多么智慧的一个小沙弥,空无禅师的徒弟年龄这么小尚且能够悟道至此,更不必谈其师父了,我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不论年岁,不管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有所领悟,方能有所收获。”

当空无禅师回到禅院以后,小沙弥跟师父讲了这个事情。师父笑了笑,问小沙弥,“当时你的心里是如何想的?”

小沙弥答曰:“我想他远道而来,肚子必定空虚,他伸出了手比划了一个小圈圈,大概是问我这里是不是有这么大小的大饼卖,我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圈,告诉他说,山下的大饼有这么大呢,远道而来的人都不晓得。接着他又比划了一下,问我是不是一文钱一个,我伸出一只手,告诉他说要五文钱才能买到。没有想到他还是嫌贵,说这样大的饼只要三文钱就可以了。我想这样别人要怎么做生意嘛,于是指了指眼睛,告诉他没有眼光,不知道辨别货物的价值,没有想到他竟然恼羞成怒,看了我一眼就走了。”

空无禅师哈哈大笑,问他所遇到的信徒,是不是禅师回来路上听说的那位信徒的模样。小沙弥点了点头。

空无禅师收敛了笑,问小沙弥:“徒弟,你知道什么是禅,什么是修行?”

小沙弥一时蒙住。

空无禅师摸着小沙弥的头说:“一切皆是修行,一切皆是禅语。禅即是缘,缘无处不在,若是不得要领,也是与禅无缘啊。信徒明白,这一路碰上的人,遇上的事,都能让他悟得道理,这便是他内心的修行。而你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却失了悟禅的机缘。”

在人生的路上,你与某人相遇,即刻又分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碰上谁,谁也不能预料,下一刻,自己将成为谁,遇上怎样的事。

在斗转星移中,我们看着岁月流逝,渐渐老去,直至死亡。但生命不必到了尽头,才能了悟修行的关键。一切的沉沉浮浮,只要看透,只要放下,就无所谓痛苦烦忧。

金银珠宝,荣华富贵,荣耀的鲜花,闪亮的地位,生前如何风流,死后也是一抔黄土。看淡成败,学会承受风雨,承受责任,有所担当,有所坚持,遇人多思考,遇事多留意,你便能处处拾掇修行的智慧。

人生一世,不管是泪水还是汗水,你走过的路,受过的伤,都在见证你的成长。挫折让你坚强,困难让你坚毅,等待让你学会耐心,考验使你增长经验。修行充满着痛苦,但正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你获得了新生,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人生是一场修行,但不是一场痛苦的独行,旅途中,你的伤痛都会让你蜕变。学会细心捕捉,学会用心思考,才能领略其中的真滋味。

命运是修为,苦中得乐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在逆境中行舟,终可度过彼岸。

人生本是一场修行,这过程中有悲有乐,有苦有甘。一切皆由天定,一切皆不由我选择。幸福也好,苦痛也罢,全都是生命必经的过程。但是因了生命中的那些苦难,幸福才能显得弥足珍贵。若人生只在蜜罐中沉溺,那么甜就不再是甜,乐也失去了乐趣。

过犹不及。这四个字告诉我们凡事都应适度。没有永远的不幸,也没有永远的幸运。无需对生命太过苛求。树叶凋零,明年依然会发芽;蚕蛹破茧,才会迎来缤纷的飞舞人生。生而为人,需要的是一颗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平常心。佛家有言,应时刻感谢给自身逆境的万象众生。世间之事,相互牵引。人世的因缘在上苍预设的轨道上缓缓行进。而那些挫败和伤痕更是造物主的高瞻远瞩,用以让世人领悟存在于世的真谛。

从前有一个穷神,他位列仙班,但庙宇却破破烂烂,鲜少有信徒前来朝拜供奉。

他终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人家也是神仙,我也是神仙,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么的凄惨呢!”

一只停靠在树上的老鹰听了他的话,劝慰道:“你就知足吧,这世上想要成仙的人无数,但又有几人实现呢?于他们而言,你已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才能有今天的地位。”

穷神感慨道:“话虽如此,但如今我这般境地,神仙不似神仙。想来都不如你过得快活,至少你还能翱翔天空、自由自在。”

老鹰道:“你看到的只是表面。你知道一只鹰若想翱翔,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又有多少人在想要飞翔的途中坠落山崖?”

穷神摇了摇头。

老鹰继续说道:“我们自幼必须经过严苛的训练。不断在砺石上磨砺自己的爪子,在山崖上一次次尝试飞翔。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幼鹰就死在了展翅高飞的前一步。但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穷神羞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他不再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堪,努力尽好一个神仙的本分,为世人分忧解难,慢慢地庙里的香火也鼎盛了起来。

延参大师说:“不要以为自己生活的很糟,也要理解别人的苦难,给自己一点希望,向光明处活。”向死而生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归宿都无可抵挡地走向雷同。既然我们注定无法改变这身为凡夫俗子的命运,若想得以超度,只能在点滴中积攒,在修行中圆满。种善因,得善果。人生每一步自有它的意义。不要因为幸福遥遥无期就感到绝望,每一刻的积淀都是走向幸福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必须敞开胸怀接纳生命中那些并不光明的小角落,同时也要始终相信在每一个转角、在每一次苦难洗礼之后,生命必将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凤凰涅盘,经历烈火的淬炼;羚羊越崖,跨越生死的瞬间。生命的征程中充满了命中注定,也充满了奇迹。无人能抵挡宿命的安排,能做的只是用力呼吸,用力生活,用力把握生命的每一天。

“苦集灭道在人寰,执着游移我相顽,甜苦共存觉悟内,苦甜互转智慧间。”

坎坷中得清明

世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生活。生活是一种修行,不要让心灵蒙上太多灰尘。在内心为自己留一片清静,用清明的眼洞悉一切。

在这个万物都围绕自身规律运转的世界里,生活教予人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并提醒人们必须保持内心的洁净,令其不被外界沾染。想要做到如此,人们须时时对心灵检验清理,去除沉疴杂质,在离别面前坦然放手,在收获面前勇敢获取,任凭命运风吹雨打,都不逃离躲避。

人生于世,命运无常。在忧与乐如影随形,苦与甜相伴而生的生命里,坎坷亦是人生的常题,它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是平常自然得不可躲避的事情。面对坎坷时,人们不应畏难而退缩,也不应该因之一蹶不振,唯有积极面对才是可取的办法。红尘繁杂,唯有丢掉沉重的思想包袱,漫步于小雨淅沥的古街上,徜徉于清泉明月的松林间,细听窗外动人的鸟语,如此才能暂时忘却人世的纷纷攘攘,从而让内心清明地感知将要行走的方向。

随着沉重的牢门“哐当”一声合上,一位沧桑的中年人,缓缓地步出了监狱。

20年前,正值少年的他,由于遭人陷害,身陷囹圄,被送入了牢狱之中。在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涯里,他日复一日地悔恨咒骂,如此度过了近乎半生。时至今日,已步入中年的他才沉冤得雪。

出狱后,中年人还是像在牢狱里面一样,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当年陷害他的人的怨恨,因而他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控诉、怨愤和哀叹:“我为何如此不幸,在本该功成名就的风华年纪,于牢狱中含冤受苦,在非人的地方度过漫长的时光……为何上天如此不公?如今陷害我的人,依旧活得逍遥自在,这更加令我愤然。要知道即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消我心头之恨呀。”

直至耄耋之年,历经了许多风霜交加之岁月的他,已垂垂老矣,最终在病床上一卧不起。在他弥留之际,一位得道的高僧来到了他的床前,问道:“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你仍然耿耿于怀否?”

高僧的话音刚落,那人便开始声嘶力竭地哭喊起来:“我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全拜他所赐!我在黄泉底下也不会放过他,我将永世诅咒他,让他永不翻身!我……我……我……”用尽全身力气咆哮过后,他的呼吸显然变得微弱起来。

高僧平静地接着问道:“你蒙受冤屈,在牢狱中受苦多久?离开牢狱,又在民间生活多久?”那人喃喃地回答了高僧。

高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你前半生的不幸,确实是他人所施加的,但你后半生的不幸,却是自己造成,你含冤而被囚禁于牢狱中有20年,可你却用心底的仇恨和怨气,狠狠地囚禁了自己几十年啊。”

听完高僧此言,那人先是一愣,随后便在懊悔与遗憾中停止了呼吸。

终其一生,此人的心里都是载满了仇恨。监狱囚禁了他二十年的自由,他却用埋怨与怨恨囚禁了自己的漫长余生。他的美好一生,大半是毁灭于自己手中。直至生命走到最后一刻,蓦然回首,他才醒悟自己已将人间所有的美好事物,尽付于埋怨与空恨之中。诚如高僧所言,如果他懂得宽容,懂得释放,也许他也就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怨恨挫折坎坷,而在于为了跨越坎坷而拼搏。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试图寻找失意的理由,但生活中的难题不像学术上的问题一般,它并没有确定的正确答案。可世间没有跨越不了的困难,只有无法跨越的心境。人生于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此,我们无须难过悲伤,更无须怨天尤人、难以释怀。

人生没有无法挑起的重量,人们唯有勇敢地告别过去的无知与软弱,才可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新的担待。唯有勇于担当,才可挑起生命的重量,最终收获丰富的生活经历。当人们捧起生命中亲手栽下的麦苗,看着它日益成熟便会发现,无论是春的等待,抑或是夏的孕育,皆是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世间从没有人的一生会不历经坎坷而一帆风顺,即使有早熟的麦苗,品尝起来亦是苦涩的。

人生于世,唯有历经坎坷,从中成长,才可获取内心的清明。

世间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命运向来对待众生平等,所以不要去责怪命运的不公,每一个生命都可抵达各自的明媚未来,也都要为之付出努力甚至在挫折坎坷中受伤,并没有人可以例外。因此,不要因一时遭遇挫折便对整个世界丧失希望,一个事物的结束通常都预示着下一个事物的到来,唯有通过上天为我们设定的关卡,才可得到命运的祝福与恩赐。

坎坷可以用来考验人自身的潜能,亦是命运给予人的内心丰厚的礼物,更能令人在坎坷中学会成长,最终直面人生。所以,圣人说“经历坎坷,方可得内心清明”。

生活未知,人生可能

人世无常,生活总是以未知的状态前进,我们被迫挤在人群之中,随之上下浮沉,时常会低落低谷,却也有可能在一个转身之后,遇见生命中的另一种机遇。生活从来不会告诉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所遭遇的情境,可人们能从前人的经历中获取经验。

世界虽大,却是由每一个细小的生命个体组成。因此,无论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抑或是单细胞游走的生灵,都是这世间不可或缺的存在。再者,世界多彩纷呈,凡人无法预料下一个时刻将会遭遇何事、遇见何人。故而,人们行走于天地之间,不应只为生存而生活,要在生活的体验中感受生命,领悟生存的本真。

从前,有一个国王听说深山里住了一位得道高僧,他曾帮助很多末路之徒指引方向,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国王觉得这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他便派人去请高僧来朝堂之上,替大家讲佛,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传说中的本事。

刚开始,高僧并不愿意前往朝堂讲佛,奉命前来邀请的人问他为何不愿前往。

他捋了捋长长的胡须,语重心长却又淡然地说:“佛道不可言。”

奉命邀请的人回去将此言如实地禀告国王之后,国王大怒,他认为,高僧并不愿意将佛道之玄妙告知自己。于是说道:“寡人贵为一国之君,有何不可知晓,难道国君的威严是区区一个得道的僧人便可蔑视的吗?况且王命不可违,命人再去邀请他一次,这次务必要令他前来”

于是,皇宫里命人再去邀请该高僧。得到他的再次婉言谢绝之后,奉命之人不得不强硬地对他说:“王命不可违抗!”如此一番,僧人终于同意前往皇宫。

知悉高僧即将于殿堂讲道,朝廷上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于大殿上等待。待到高僧来到大殿上之后,在场的君臣都屏气凝神,等待着传闻中的得道高僧传经解道。

可是,这位高僧只是安静地站立于群臣之中,迟迟没有开口,在他用目光巡视完整个富丽堂皇的宫殿之后,他开始依次走到众人面前站定,对视3秒之后,便马上站到下一个人的面前,由此循环。此番举动使国王一头雾水,自然不能明其所以,其他的文臣武将更是不知其所以然了。

当高僧与朝堂之上的每个人都对视完之后,就径直往大殿门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