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西点军校培养优秀男孩的22堂人生课
3486400000005

第5章 没有任何借口:每一个借口都需要更多的借口来圆谎(2)

随着80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下的国人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90后,“垮掉的一代”、“不能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一代”等言论甚嚣尘上。其实,这一切都跟90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90后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加上现在很多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立,事事依赖父母,甚至连选大学都由父母拿主意。

2011年,网络上一则新闻引起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一个叫王雨的25岁小伙,因为工作不顺,遂逼迫父母帮其解决工作问题。万般无奈之下,他的爸爸妈妈只好采用离家出走的方式逼迫王雨独立。

如果王雨的父母在王雨小时候就培养他独立的性格,又何至于在他成年之后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为了避免不再像王雨的父母离家出走,父母们又该如何做呢?

有困难,自己先尝试解决。让孩子学会做饭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厨房交给他,然后静静等待。不要试图在他动手前就把一切工序完完整整地告诉他,你所要做的就是等到他尝试失败后再指明正确的方法。遇到困难,千万不可大包大揽,要告诉他:“只有你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纵然告诉孩子解决之道,也要先听取他的见解——“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办法”——最终的解决办法也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你们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温馨小提示:分清“why”与“how”

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但千万不要把“why(为什么)”式的求知心态与“how(怎么办)”式的依赖心态混为一谈。

“为什么”是解释道理,也是“怎么办”的基础,事实上,任何问题只要多问上几个“为什么”,洞悉问题深层次的症结所在,自然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而“怎么办”纯粹是求助答案,反映了孩子的消极心态。家长在面对孩子“为什么”的求助时要耐心讲解道理,而面对“怎么办”的求助时就要小心了,你也可以反问他:“你觉得呢?”

4.借口与欺骗,往往只有一纸之隔

来自西点的星火

1986年3月,《华尔街日报》在头版位置,以两个版面的篇幅专题报道了美国朱厄尔公司的经营发迹史。该公司的创始人就是1962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理查森·朱厄尔,他也因此获得了“经营魔术师”的美称。

理查森在幼年时期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贪玩,调皮,但是大脑极其活跃。聪明的孩子如果把心思放在正道上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偏偏理查森的心思不在正道上。理查森口齿伶俐,他狡辩的本事甚至连辩论赛的选手都自叹弗如。

有一次理查森接到母亲的命令,要求他把一包东西送到叔叔家。因为贪玩,理查森没有去送包裹,而是还放在家里,但到晚上时包裹却不见了。直到后来叔叔打来电话,他才向母亲透露“实情”,说包裹丢了。“你是怎么弄丢的?”母亲问。理查森的眼睛转了转,一个绝妙的理由立刻涌进他的脑子,他借口说下午送包裹时遇到一个乞丐需要帮助,他在给乞丐买面包的时候丢了包裹。理查森说完后,母亲从身后变戏法一样拿出那个包裹,“是不是这个?”母亲一问,理查森紧张极了,他想用一个更绝妙的借口去给自己圆谎,可是没容他开口,母亲就摸着他的头一副谅解的样子,对他说道:“虽然你没有把包裹送成,但是我还是要表扬你帮助乞丐这件事!”查理森听了母亲的这番话内心感到羞愧不已,也为母亲没有揭穿他的谎言而备加感激,那次的教训让他以后再没撒过谎。

有时候,借口就是欺骗,只是孩子没有意识到,理查森的母亲教给了我们另一种对待孩子欺骗的处理方式。

点亮孩子的天空

其实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分不清借口与欺骗,更何况孩子。孩子大多数也是无意去欺骗,但他太需要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自己的错误去狡辩,所以干脆就现编,虽然有时候他确实有正当理由。

有这个习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惩罚。任务完成不力,轻则挨骂,重则挨打,这是常见的现象。有人还信奉“棒下出孝子”,这样怎么能指望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呢?

家长不妨试试用鼓励来代替惩罚。孩子完成好任务了,我们要给予鼓励;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我们也要鼓励他不给自己找借口。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当你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某些行为时,他一定会强化这种行为,甚至形成习惯。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这样做。比如,孩子到周日晚都还没有写完作业,这时打骂无济于事,舒缓情绪坐下来跟孩子谈谈是最好的办法。你可以尝试着夸奖孩子:“还不错,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了。”再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贪玩负责,比如陪孩子一起熬夜补作业。

温馨小提示:重视承诺

孩子的欺骗心理往往来自父母。父母要做好榜样,尤其是在涉及给孩子的承诺上。孩子一般都很重视父母的许诺,如果在兑现诺言时,父母做了欺骗孩子的举动,其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试想,连父母都做不到诚实守信,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也诚实守信。为了避免失约,父母在跟孩子约定时也要谨慎小心,不要夸下海口。

5.别让侥幸心理占领你的大脑

来自西点的星火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尤其是对于西点这样的学校。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动用6艘航空母舰,共300多架飞机,分为两波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位于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和欧胡岛上的军用机场,酿成“珍珠港事件”。此次偷袭共击沉美国4艘战舰(其中2艘被打捞维修,再次投入战场),重创4艘战舰,击沉与重创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1艘布雷艇,另外还击毁188架飞机,并造成2402人阵亡和1282人受伤。

事实上,早在1940年,蒋介石的部下就感觉到日本的异常举动。1941年12月3日,情报人员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日本驻美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要求他:一、立即烧毁各种密电码本,只留一种普通密码本,同时烧毁一切机密文件。二、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三、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断然行动。

这份密电译文随后被递交到蒋介石手中,蒋介石随后差人送至美国驻华使馆,让其转交给罗斯福。罗斯福收到警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当时的美国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前来袭击美国,与美国为敌。

日本正是钻了美国人侥幸心理的空子,以致当日本战机临近珍珠港时,执勤人员还以为是本国战机,结果贻误了有效反击时间。

点亮孩子的天空

当孩子拿着一份刚刚考完的试卷,跟你详细分析丢分的原因时,你是否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这个题一时马虎算错了,期末考试肯定不会这样马虎了”,或者“这个题出得太难了,期末考试肯定不会考”。那么你的反应呢?是否也是站在孩子一边,侥幸觉得孩子这次考差完全是因为一时马虎,遇到像期末考试这样的大考,他一定会仔细认真?事实上,孩子在小考上会马虎,在大考上也一定会,甚至于因为紧张,犯错的概率会更大。

孩子在出现侥幸心理时,一般也会伴随着内心的极其不自信。拿孩子平时不会做的题来说,侥幸以为考试不会考就不加以复习,其实深层次还是惧怕会在考试时倒霉遇上,拿自己天资不够聪明或者时间不够来做理由,其实是一种心理安慰。不要让侥幸心理占据孩子的心灵。

克服侥幸也很好办,就是把一切孩子觉得的偶然事件都变成必然。比如数学上的一道难题,当我们不确定它会不会出现在考试试卷上时,我们要认为它一定会出现,这样就不会再存侥幸心理了。既然会考,那自然要学会弄懂,这才是关键。转变孩子的侥幸心理,就是要告诉他——面对一切事,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才是成功者走的路。

温馨小提示:凡事做好准备,谁都可以做“天生的幸运儿”

没有谁的一生都是完全幸运的。漫长的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幸”与“不幸”,“幸运的事”可遇不可求,“不幸的事”我们可以通过提前预防,来降低“不幸”的概率。

让孩子凡事做好准备,可以人为地避免许多可能会发生的“不幸的事儿”,例如:考试前检查好笔袋,看需要用到的文具是否带齐了,可以避免临考前的惊慌;游泳下水前,认真做好准备运动,可以避免下水后腿部发生抽筋的现象等。

凡事都认真仔细对待,可以想到的事故隐患提前处理,有利于孩子将每一件事情都完满、顺利地完成。可想而知,要想做“天生的幸运儿”,有时候还得在后天下一番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