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荡气回肠的90个历史故事
3483000000081

第81章 惠施劝谏

一个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或是一种对问题的看法,没有充足的理由,就很难说服他,而且也易成为他固执己见的借口。所以,要让别人改变刚愎的做法,关键是能够让他口服心服。

战国时期,魏惠王后元十六年,惠王驾崩,即将继位的襄王以太子的身份主持丧礼。不料在即将按规定日期下葬的时候,突降大雪,积雪很快高达三四尺,国都大梁的内城和外城都有不少地方崩坍了。惠王的陵墓选在北部山区,送葬队伍经过狭窄陡峭的栈道,十分危险。大臣们纷纷向太子建议推迟下葬的日期,他们说:“这么大的雨雪,如果按期下葬,必定劳民伤财,损失太大,国家恐怕也担负不了这样的开支,应改期为好。”

太子坚持原定的计划,不肯改期。他认为,做儿子的,必须谨守传统的礼仪,恪尽孝道,不能因为雪大和费用而破坏礼仪,这样做是不符合原则的。太子的态度十分强硬,毫不让步。

公孙衍,号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魏惠王后元十二年,他曾经发起燕、赵、中山、韩、魏等五国诸侯联盟,被尊为王,以后被惠王任命为相,在魏国有很高的威望。这时,他也正为说服太子更改葬期焦虑,但是总想不出一个好办法。

大家看到连公孙相国都没有把握能说服太子,觉得这事确实很困难。抱着最后一试的侥幸心理,大家驱车到已经退休了的相国惠施家里。

惠施出生于宋国,是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精于辩论,巧于思考,曾随同魏惠王出使过齐国,使魏、齐互尊为王,回国后担任过魏相。大臣们来后,向他转达了公孙衍的意见,请惠施劝太子不要固执己见,使国家人民遭受损害。惠施爽快地接受了大家的请求。

惠施进入宫廷,望见四处白幡飘扬,又触动了对往日君主惠王的思念,感到自己为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害来见太子,说服他更改葬期,这是对死去惠王应尽的责任,精神不禁为之一振。惠施紧赶几步,走入内宫,拜见太子。惠施以悲痛与无限关注的口吻询问太子说:“下葬的日子定了吗?”

“定了!”

惠施接着慨叹地说:“过去周文王把父亲安葬在雩县的南山脚下,不料,鸾水冲刷了墓地,使棺柩的前头露了出来,大家都很惊慌。文王却别有所悟地说,‘嘻!这是先君还想见一见他的臣属和子民,所以让鸾水把他的棺头冲刷出来。’文王于是把父亲的棺柩挖出来,重新设在灵帐里让大家朝拜,三天后改葬在别的地方。这就是文王处理事情的方法啊!”

“文王真是一位有头脑、有办法的人物哩!”太子赞佩地说。

惠施感到太子的思路已有可能向自己的方面靠拢,随即靠近正题说:“在我们先王下葬之际,积雪这样厚,难以行走。太子殿下坚持不更改原定的日期,是不是略为性急了点呢?我的意见是最好更改一下日期。因为我觉得这是先王有意要在地上多停留几天,看看他的江山社稷和众多的臣民,所以使雪下得这么急、这么大。由此而推迟一下时日,让先王的意愿能够实现,这正是当年周文王的做法啊。太子如果不这样做,难道是不佩服周文王吗?”

太子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好!我一定领会先生的意愿,推迟下葬,等雪化后,再重新选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