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智慧
3471100000038

第38章 万物皆备于我

——资产管理

资产和财产的区别,就是财产不会增值,资产会增值。资产管理,就是使死物变活物,废物变宝物,低价值物变成高价值物,从而创造出财富。

当然,增值有算术级数的,也有几何级数的,就看你会管不会管。

§§§第一节从小生意开始

——创业财富的倍增原理

对于新创业的公司来认为,找到客户,有业务做,尽管这笔生意利润并不可观,但只要有业务做总是值得庆幸的。万事开头难,有了开端即第一笔生意,就会有第二笔、第三笔……因为客户已为你敞开了大门。同时不要小视小生意,船小好掉头,生意小但易成交,虽然制单、发货、运输等方面显得费心些,但积少成多,钱毕竟是有赚的。

如果一心想做大生意,到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结果一笔生意也未成交。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往往会徒劳而归。有的公司在展示会上,营销计划做得太大,尽管客户十分感兴趣,决策人物也到了场,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如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比萨饼,在35年前由美国密歇根城两个名叫莫纳汉的爱尔兰兄弟从意大利人手里买下的多米诺比萨饼屋开始创业,这笔不起眼的生意后来在美国餐饮业中掀起了一场革命。今天,饱尝创业之苦的莫纳汉兄弟在全世界已拥有5000家比萨饼连锁店,年收入高达50亿美元。这正是比萨饼成功推动世界的传奇。

因此聪明的营销员总是不放过每一笔生意,即使是一笔利润很少的生意,为了抓住客户,他们不惜修改过去制订的促销方策。只要客户中意,促销计划规模小些,自己业务困难些,但只要生意成交,方案能为客户所接受而在所不辞。因为,小一点的生意,总是会认为服客户乐意接受的。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市场占有率的多少,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时至今日,具有远见的老板,不但重视市场占有率,更重视站在全新角度开发市场。

米基是美国一名普普通通的钓鱼爱好者。有着20多年的钓鱼经验的他,决定从为钓鱼爱好者服务方面下手,开拓市场,他认为,身为过来人,我很明白一般并不富裕的钓鱼爱好者的苦处,太昂贵的钓鱼工具,只会减低他们的钓鱼兴趣,转而培养其他嗜好。基于这种认识,米基开发了一些适宜耐用的鱼竿、鱼丝、鱼钩及盛鱼用的特制小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美国有位叫米尔曼的女士,她发现穿在脚上的长筒袜总要往下掉,在大庭广众之下常常十分尴尬。因此她想到,其他女性一定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于是决定开设袜子店,专售不易滑落的袜子。目前,仅在美、英、法三国,米尔曼已开设的袜子连锁店就有120多家。

美国青年罗杰·艾修,原本是加州大学的学生。临毕业之前,他发现专门出售男用饰物的商品,仅供应领带夹、胸章、袖扣,而没有美国男人喜爱的戒指,于是想:如果把戒指与领带夹、胸章、手环、袖扣一起出售,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自然会有销路。罗杰起初只有200美元的资金,第一年每星期只能赚100美元,第二年翻番,而后一年纯利多达数万美元,自己开起商店,专营男用戒指,事业取得了极大成功。

日本的酒悦公司以制造福神渍罐头驰名世界。200多年前,日本的山崎理左卫门因经商失败,立在河边想投水自尽。这天正是举行丰年祭,按日本风俗,河面上飘浮着莲藕、人参、生姜、丝瓜……他想到,如果把这些菜都捞回去做成酱菜,不是也可以赚些钱吗?从此后,山崎理左卫门从事酱菜开发,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发了大财。

约瑟夫是美国一位贫穷的工人,一天他在商店闲逛,看到商品都用报纸或白纸包装,于是产生一个想法:如果用彩纸包装,不但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而且会提高商品身价;如果再印上商店、生产企业的名字,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广告。根据这一思路,约瑟夫成立了彩色纸包装公司,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成为拥有数百亿美元的大富翁。

在美国乡下的一个小火车站,有个叫查米的青年人。一次他经办邮包时发现,邮寄的手表比当地的便宜很多,于是想到,对啦!我应该提出一个不要店铺,可让大家方便的生意。而后,设立了查米通信贩卖公司,不到两年,成为有35个员工的公司。时至今日,邮购业已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仅美国就有邮购公司2000多家。

上述实例都有如下共同特点:其一,市场的开发、开拓都是从身边做起;其二,市场的开发、开拓离不开深刻的观察和切身体验;其三,大胆设想、联想是市场开发、开拓成功的保证。

§§§第二节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从一元到多元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成功的保险法则。经商需要冒险,但是更需要保险。李嘉诚是一个坚持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精明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特别是80年代,国界是一个重要的界限,事业的发展,一般还是以本土较为稳妥,远渡重洋把资金投到国外,尤其是大规模投资,即使不是一件用期期为不可的事,也须一看二慢三通过。况且投资与开拓海外市场不同,前者只是把产品销售到国外罢了,生产乃至整个事业的根基还在国内,还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而后者的风险就大得多了。

但是李嘉诚不这样想。这除了他生活在香港这个全面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外,还由于他充分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他的心目中,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已经越变越小,成了所谓的地球村,一个有志于大事业的投资家,要有包容天地,并吞八荒的气魄,而不应该为国界所限制。

于是,在收购了香港一些企业特别是英资企业之后,李嘉诚开始了大规模的跨国投资。

1987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写道: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机上,坐在阁下旁边那位风尘仆仆的华人绅士可能正赶赴纽约或伦敦收购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达,这些精明的华籍老板近年赚得盘满钵满,东南亚已再不能容纳这些并非池中之物了。在有家族联系的中国,他们已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时至今日,这些名列世界首富榜的亿万富豪为了分散风险而投资在西方国家。

58岁的李嘉诚先生是最具野心的收购者。在50年代初期,他以制造塑胶花开始他的事业。现今,他准备了20亿美元(约折港元120亿)收购他认为是超值的西方公司。

李嘉诚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海外的。在大规模行动前,李嘉诚已在海外投资小试牛刀。1977年,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购置物业;1981年,李嘉诚在美国休斯顿,斥资2亿多港元收购商业大厦;同年,他再次斥资6亿多港元,收购加拿大多伦多希尔顿酒店。在短短数年中,李嘉诚个人或公司,在北美拥有的物业有28幢之多。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额为80亿港元。

李嘉诚向英国的投资,几乎与投资加拿大同步进行。

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拥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并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们对李嘉诚大举收购英资的行动早有耳闻,因此他们对李嘉诚怀有戒心,担心他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于是便组织反收购。李嘉诚见势不妙,便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牵线搭桥,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不小震动。

李嘉诚曾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认为:

正像日本老板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老板也有这种感觉。认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确是一条重要的投资法则,其作用主要是防止不利的情况。再用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可见,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固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认为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认为是他向国外投资的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