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多说话好?还是沉默好?绝对地说这好那不好,岂不犯了说话不留余地的错误。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沉默和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常说“沉默是金”,人之言语那是他行动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个搭客都纷纷逃离。
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用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坐时。因为我们多说了,便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少说话固然有好处,但人既在社会中,要与人交流,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当掌握说话的技巧,研究说话的艺术。
在任何场合,说话要言之有物,否则便应少说。要说,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为人解忧解苦的话。自己无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腐语不要说。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说话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简意骇,不要夸夸其谈,滔滔不绝。例如限制时间的会议或会谈。尤其在涉及到国家机密的问题时,不仅少说还要巧说。陈毅元帅妙答西方记者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个西方的新闻记者向当时外交部长陈毅发问:“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国制V-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面对这种情况,陈毅元帅风趣幽默地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个动作,答道:“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一句话,在场的人都笑了。
少说的另一种情况是会议快要结束时。谁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会议到了快要结束时,听众的心早飞出了会议室,偏偏台上仍有人唾沫纷飞,就要讲完了还要有人“再补充两句”,这样的讲话是最没意义的,明智的做法是少说为妙,抓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校长时,经常参加宴会,并发表演说。
一次宴会上,他的说被排到最后一个,前面的人都长篇大论,轮到他发言时,时间已所剩不多了。他于是站起来首先提醒听众,每个演讲不管什么形式都应有标点符号。然后他正式并讲:“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随即使坐了下去。
艾森豪威尔的做法很明智,若我们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多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