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思录活学活用
3467000000028

第28章 理解存在(2)

作为一个具有自省精神的斯多亚派哲人,马可·奥勒留时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这里是他提醒自己要剔除心灵中无用的东西,来思考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人生道路上,我们心里常常会充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其中有很多是跟我们本性不相容的,但是很多人却会受到它们的干扰,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也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如果听任这些无用的想法占据心灵,你便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筋疲力尽,却一无所获。

心灵也像房间一样,需要时常清扫。剔除心灵中无用的东西,你不仅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也会对世事有更深的洞见。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而这两座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许多种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最后的胜负也自见分晓。

点石成金: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巴尔扎克说,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要学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只有轻装上阵,我们的人生之舟才不至于中途搁浅或沉没。要想顺利抵达彼岸,就要及时减轻负载。

“你能从那些烦扰你的事物中把许多无用的东西从这条路上清除出去,因为它们完全在于你的意见,你将如此为自己得到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心灵,剔除那些无用的东西,放弃心中的贪念和杂念,生命的真正之美才能呈现。

像等待生一样静候死

不要蔑视死亡,而是正常地表示满意,因为这也是自然所欲的一件事情。像年青,变老,接近和达到成熟,长牙齿,长胡子和白发,怀孕、生子和抚养,以及所有别的你生命的季节所带来的自然活动,都是这样的事物,分解消亡也不例外。这是和一个反思的人一致的:即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就像你现在等待着孩子从你妻子的子宫里娩出一样,也准备着你的灵魂脱出这一皮囊的时刻来临。

死亡是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反复提到的主题,这一小节说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承认,年青,变老,接近和达到成熟,长牙齿,长胡子和白发,怀孕、生子和抚养,这些自然活动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却难以承认,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总是倾向于把死亡当做生命的对立面,这让我们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和抗拒。

死亡也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认识死亡,你才能更懂得生命。

乐天法师一百多岁了身体还特别健康,耳不聋,眼不花,牙齿还完好无损,总是红光满面,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

有一位生命学专家想从法师这里得到一种长寿秘籍,就专门来寻访乐天法师。

第一次寻访时,乐天法师说:“没有什么秘诀啊,连我也没弄明白,我为何如此长寿。”

几年过后,生命学专家不甘心,再次拜访乐天法师。

第二次拜访时,乐天法师说:“我知道为什么了,但是,天机不可泄露。”

又是几年过去了,乐天法师的身体依然强健,一点也看不出老了,就像进入了时光隧道。

生命学专家再次来拜访,他对乐天法师说,他对生命的探讨,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人类。

这次,老法师终于说出了他的长寿之道,他不无遗憾地说:“我从六十来岁就盼着圆寂,视圆寂为佛家的最高境界、最大快乐。可是,我的修行一直不够,一直未能实现早日圆寂的最大夙愿……这,也许就是你要探讨的长寿的奥秘?”

视死如归、恬淡平和的心态,让老法师早早卸下了心灵重负,放下对死亡的恐惧,生命力更长久。

点石成金:

要想坦然面对死亡,首先要意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时刻;其次,死亡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生命轮回,有死亡,才会有新的生命诞生;还有,死亡让生命的一切更加可贵,明白了死亡,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不要蔑视死亡,而是正常地表示满意”,要像“你现在等待着孩子从你妻子的子宫里娩出一样,也准备着你的灵魂脱出这一皮囊的时刻来临”,像等待生一样静候死,因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作恶者是在对自己行恶

那作恶者也是在对自己行恶。那做不义之事的人也是在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使自己变坏。

一般来说,恶全然不损害到宇宙,特别是,一个人的恶并不损害到另一个人。它仅仅损害这样的人——即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拥有摆脱恶的力量的人。

当他人的无耻行为触犯你时,直接问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无耻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别要不可能的事吧。因为这个触犯你的人也是那些必然要在这世界上存在的无耻的人中的一个。当你碰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种方式行恶的人时,也使同样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现,因为这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将变得对每一个人的态度都更为和善。在这种时候,马上领悟到这一点也是有用的:即想想自然赋予那对立于一切邪恶行为的人以什么德行。因为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可能通过劝导迷路的人而纠正他们,因为每个做错事的人都是迷失了他的目标,走上了歧途。此外,你还有什么地方被损害了呢?因为你将发现在那些触犯你的人当中,没一个人做了能使你的心灵变坏的事情,而那对你是恶的东西和损害只是在心灵里才有其基础。如果没有受教育的人做出一个无教养的人的行为,那么产生了什么伤害呢?或者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这里我们来集中阐述一下马可·奥勒留对恶的态度,他承认恶不可能不存在,恶也属于人的一种本性,而造物主对此自有安排——“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善恶共生共容是宇宙的本性,是大自然的安排。

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善恶之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表明的是一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和反作用的方向是同向的。当人的行为给环境中的他人带来利益的时候,环境中的他人必定会以利益回馈;当人的行为给环境中的他人利益造成损害时,受害人必定要以不同方式做出反应使对方向自己的利益做出补偿。利人者必利己,害人者终害己。种玫瑰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对别人作恶,就是在对自己行恶。

佛陀驻锡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时候,一天,一个婆罗门来势汹汹地冲进竹林精舍,冲到佛陀面前,粗言恶语地大骂——因为他族中一个青年子弟皈依佛陀出了家,他忍不下这口气,找到竹林精舍向佛陀挑衅。

佛陀默默无言听那婆罗门辱骂,一声也不响。直到那婆罗门骂累了、骂够了,停止下来,才平静地问他:“婆罗门呀!你家中偶尔也有亲戚朋友来访的时候吧?”

婆罗门说:“自然有呀,那又怎么样?”

“到那时候,你会不会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当然会呀!可那又怎么样?”

“如果你备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如果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仍归于我呀!”

“婆罗门呀!”佛陀平静地对他说:“你刚才所骂我的许多话,我决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话只好仍归之于你自己。婆罗门呀!如果你骂我,我和你对骂,就如同主客相对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些菜肴。”

让恶行留在原地,不进入自己内心,那作恶者就是在对自己作恶。

有一个灰头土脸、脏兮兮的流浪汉忽然闯进了清净的寺院,他二话不说,抓起供桌上的供果就吃,而且把果皮果核随地乱扔。一个值班的沙弥前去报告住持方丈,老方丈来到现场,不仅没斥责那个流浪汉,还给他端来稀粥,拿来馒头和咸菜。最后还塞给他一些钱物。

谁知,如此的施舍和礼遇,不仅没唤起该流浪汉的良知和觉醒,反而让他尝到了傍寺院的甜头,从此赖上了该寺院,再也不走了。有几个小和尚看不惯这家伙的德行和做派,想赶他走,被老方丈劝阻了。老方丈还试图劝说其剃度为僧,在这个寺院里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谁料,被流浪汉一口回绝,还把佛门嘲讽一番。即便如此,老方丈还是原谅了他,让他继续寄生在寺院里。

可是,饥饱无忧之后,这个流浪汉居然混账起来,他对前来烧香拜佛的女施主们胡说八道,甚至动手动脚,严重影响了寺院的正常次序和清净尊严。有几个老和尚也看不下去了,准备惩罚、驱逐这个无赖之徒。老方丈知道后,对几个摩拳擦掌的老僧说:“如此不可理喻的歹人,犯不着脏咱们的手,自有他的克星。”

果然不出方丈所料,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有一位穿戴不凡的夫人前来上香时,被这个流浪汉无理纠缠,大有非礼强暴之势。不料,这位夫人不仅不愠不火、不惊不怕,还不慌不忙地邀他到寺院外面去。就在这个不知轻重的歹人刚刚走出寺院的大门没多远,那位在前边走着的夫人就转过身来,从容轻松地从袖间甩出一把锋利的飞镖,正中歹人的咽喉。歹人当场毙命,那夫人头也不回地离去,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夫人原是附近山寨的女寨主。

老方丈为其念了几句经文,就差人把这个咎由自取的流浪汉埋在山坳里了。

作恶者终会自食其果。

点石成金:

常言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使人的恶行没有立即受到恶报,但人一旦做了坏事之后,往往都有一种潜在的或不自觉的精神上的歉疚、愧恨、烦恼、不安或畏惧。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良的生理状态。所有这些不良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和由此导致的生理病态,本身就是一种对作恶者的无形惩罚。而相反,为善之人所受到的感激、崇敬和自我的精神满足、心情愉悦,难道不正是一种无形的奖赏和回报吗?

“那些触犯你的人当中,没一个人做了能使你的心灵变坏的事情,而那对你是恶的东西和损害只是在心灵里才有其基础”,作恶者是在对自己行恶;“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可能通过劝导迷路的人而纠正他们”,大自然对于作恶者自有一套抵御的机制,我们要充分运用,尽可能地纠正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