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思录活学活用
3467000000020

第20章 认识本性(3)

外表是理智奇妙的曲解者

当我们面前摆着肉类这样的食物,我们得到这样一些印象:这是一条鱼死去的身体,这是一只鸟和一头猪死去的身体,以及,这种饮料只是一点葡萄汁,这件紫红袍是一些以贝的血染红的羊毛,这些印象就是如此,它们达到了事物本身,贯穿其底蕴,所以我们看到了它们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恰恰应以同样的方式做一切事,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因为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

怎样才能洞察事实的真相呢?马可·奥勒留说,“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只有“达到了事物本身,贯穿其底蕴”,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可是,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事物的外表会欺骗人,会造成你对事实真相的曲解。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蓄意用虚假的表象来掩盖真实。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加,我们才能去伪存真,逐渐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事实,才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真相有时会曲折地隐藏在表象下面。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

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

那几个徒弟颇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浆果,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

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而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

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

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

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挑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挑水吃呀!”

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从口里吐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满是一股腐草味儿。

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味给掩盖了。”

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徒弟们,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啊!”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的真相,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掩盖。

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天,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两只耳朵,虎视眈眈地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

每当主人家有人时,他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极不称职的,便也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三五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这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而导致主人家的耗子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耗子将主人家惟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十分震怒。他对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耗子还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耗子。所以现在,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

于是,狗被一步三回头地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主人赶它走的原因。它只看到,那只肥猫在它身后窃窃地、轻蔑地笑着。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藏在一大堆假象之中,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止我们发现真理,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不要轻信不实之言,擦亮眼睛,尽可能做一个符合事实的决定。

点石成金:

“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世人热切追求的很多东西,其实并无价值,并不值得为之努力,不要为其曲解的外表所迷惑。

多欲不会使人自由

如果这目的是好的,你将不追求任何别的东西。你还要重视许多别的东西吗?那么你将不会自由,对于你自己的幸福不会知足,不会摆脱激情。因为这样你必然会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夺走这些东西的人,策划反对那些拥有你所重视的这些东西的人。想要这样一些东西的人必定会完全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此外,他一定会常常抱怨神灵。而尊重和赞颂你自己的心灵将使你满足于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亦即,赞颂所有他们给予和命令的东西。

前面也提到了,斯多亚哲学提倡节制,这种节制令他们获得平静和自由,“尊重和赞颂你自己的心灵将使你满足于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这种节制源于一种理智的控制。马可·奥勒留告诉自己,“不要被感官或嗜欲的运动压倒,因为这两者都是动物的,而理智活动却要取得一种至高无上性,不允许自己被其他运动所凌驾”。

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里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发出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还是一条一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像钓鱼者这样舍大取小的人是越来越少,反而是舍小取大的人越来越多。

贪婪往往会蒙蔽人的心智,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也让我们心灵无法平静,无法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不旺。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自由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看到了,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里来了一个客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客人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返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客人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棵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平日堵在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每次修剪的时候,我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会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当初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能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

点石成金: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忘记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你将不会自由,对于你自己的幸福不会知足,不会摆脱激情”,“你必然会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夺走这些东西的人,策划反对那些拥有你所重视的这些东西的人”,多欲不会使人自由,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进入说话者的心灵,做一个善听者

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

你要注意所说的话。让你的理解进入正在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的内部。

马可·奥勒留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沉思录》中,他也强调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这里,他强调的是倾听。伊萨克·马克森,是世界上一流的名人访问者,因善于采访知名人士而著称。他曾说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而不打开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诉我,他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说者,但是善听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质还要少见。”

不只是大人物喜欢善听的人,普通的人都如此。正如有人所说的:“许多人去找医生,但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名听众而已。”

在美国南北战争最黯淡的日子,林肯写信给伊里诺斯州春田城的一位老朋友,请他到白宫来。林肯说他有一些问题要同他讨论。这位旧邻到白宫来了,林肯跟他谈了好几个小时,探讨关于发表一个声明解放黑人奴隶是否可行的问题。林肯一一检视这一行动可行与否的理由,然后把一些信和报纸上的文章念出来。他说了数小时之后,就跟这位旧邻握握手,说声再见,然后送他回伊里诺斯州,甚至都没有问他的看法。林肯一个人说个没完,这似乎使他的心境愉快起来。“他在说过话之后,似乎觉得好受多了。”那位老朋友说。

林肯并不是要别人给他忠告,他所要的只是一个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听众,以便解脱自己的苦恼。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这通常是所有不高兴的顾客所需要的,也是那些不满意的雇员或受创伤的朋友所需要的。

美国汽车推销之王乔·吉拉德曾有一次深刻的体验。一次,某位名人来向他买车,他推荐了一种最好的车型给他。那人对车很满意,并掏出10000美元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却突然变卦而去。

乔为此事懊恼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人:“您好!我是乔·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经向您介绍一部新车,眼看您就要买下,为什么却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

“非常抱歉,我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但是我检讨了一下午,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了,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吉米即将进入密执安大学念医科,我还提到他的学科成绩、运动能力以及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你毫无反应。”

乔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注意。乔认为已经谈妥那笔生意了,他不但无心听对方说什么,反而在听办公室内另一位推销员讲笑话。这就是乔失败的原因: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儿子的称赞。

无法倾听对方心声,就无法达成所愿。专心地听别人讲话,是对他人最大的肯定和赞美,由此,你会更容易进入他人的心灵,得到他们由衷的认可。你们很快便会因心灵相通而达成共识。

点石成金:

查尔斯·洛桑说:“要令人觉得有趣,就要对别人感兴趣——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自己和他的成就。”只要学会倾听,你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反之,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使别人躲开你、在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这里也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决不要听人家讲上三句话,只是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不要等他说完。

“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明的谈话者,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也是谈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