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文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臣诸葛亮上表奏言:先帝创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蜀汉是困乏的,这的确是国家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尽管如此,可是侍卫大臣仍然在朝内不懈地努力,忠心耿耿的将士还是在疆场上忘我地为国做事,这就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恩遇,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陛下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广开言路听取群臣的意见,以便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励有志之士的斗志,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言谈违背道义,以致堵塞了群臣忠心进谏之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政府各部门的官员,本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升迁、处罚、表扬、批评,不应两样对待。如有违法乱纪的,或是尽忠心为善事的,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员确定对他们的奖惩,以此来表明陛下处理问题的公正严明,而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宫内和宫外执法标准不一样。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思想忠贞纯洁,因此先帝才选拔出来交给陛下,我以为宫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先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做,那一定能够弥补过失或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品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从前曾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量推荐他任中部督。我以为军营中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必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融洽,德才高低者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到这些事,对桓、灵二帝总是感到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义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蜀汉的兴旺发达,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穿布衣的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里地保住条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求得显贵。先帝不拿我当卑贱鄙陋的人看待,枉驾亲自屈临,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关于当时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动,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委托,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我。我自从接受托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惟恐辜负了先帝托付的事情,以至于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事器材已经准备充足,应该激励三军斗志,率领他们北伐平定中原,我愿把自己的平庸才能完全贡献出来,除掉奸诈凶恶的人,重新振兴汉朝,迁归旧日国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政事的得失利弊,多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职责。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若做不出成绩来,就对我加以处罚,以告先帝在天之灵。若没有帮助陛下发扬美德的忠言,那就应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处罚他们的怠慢。陛下自己多也要加思虑谋划,向大臣征询治国的好策略,审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记取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很多,感激不尽了。现在就要远离陛下,我流泪写了这篇奏表,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解读
诸葛亮受先主刘备托孤的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政。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兴兵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以图中原。他深感刘禅暗弱无能,不无内顾之忧,因此在临行前上表劝诫。表中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可以信赖的文臣武将,劝诫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要“亲贤臣,远小人”,虚心纳谏,不要“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以完成“兴复汉室”的未竟事业。情感真挚,语言恳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奏》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表之英也。”
活学活用
本文最早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文中仅说诸葛亮计划率师北征“临发上书”,并没有题名。题名显然为后人根据情事所加。不过本文尾部明言“临表涕泣”,则原为“表”无疑。本文陈事既明,陈情又挚,自然具有典范的意义。
本文的章法颇具特点。全文以“臣本布衣”为界,分前后两个部分。按事理而言,以后部为开端,从受知于刘备叙起,较为可取,由受知到顾命,再由奉行遗志的南征北伐,到行前对刘禅的进言,顺理成章。然而如此用笔,则会陷入平铺直叙,缺乏曲折波澜。如今将后面的内容放在前面,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凭空喝起,并隐以当承遗志续成大业的高远志向统贯全篇,显得巍然有神。紧接此句,用“危急存亡之秋”警之以势,以“内外诸臣忘身不懈”动之以情,再加之几点建议,便显得不平不板。待到转接后部继承遗志、谋取中原时,却又从追求知遇的历史叙起。在章法上确实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而由此细源,渐成广流,由知遇而顾命而“渡泸”,由“渡泸”而“北定”,终于推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高潮。在篇章结构上的匠心安排,使文章摇曳不平,顿挫有致。郭明龙评价此文说:“忠义自肺腑流出,古朴真率,字字滴泪,与日月争光,不在文章蹊径论也,然情至而文生。”孙月峰也说:“真实事情,全无藻饰。”又说它“平平说去”,“真可谓平淡之极”。都认为此文平淡古朴,不求藻采,而以真取胜。真事真情,平平道出,其文章自然绝妙。这些均是极为中肯的评论。总之,本文因为真,不仅文中有事,而且文中有人,有一个活生生的诸葛亮在。文中有人,就气韵生动,个性分明,非一般文字所能比拟。陆游《游诸葛武侯台》说:“出师一表千载元。”何仅其人为世所稀有,其文亦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