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3462400000025

第25章 揣第七(1)

把握人心,顺意而为谋事必成

“揣篇”,《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作“揣情篇”。揣情,即揣测人情,本篇特指揣测人主之情,主要讲揣测人主情的方法和意义。

要想说动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生杀大权的君主,必须预先制定问题决策(即解决这位君主所面临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和游说决策(即游说这位君主的步骤、方法等)。要想制定行之有效的问题决策,必先明于此国国情和国际局势;要想实现游说决策、达到游说目的,就必须熟知这位君主的性格、脾气、心意、品行等。要想掌握一国国情和国际局势,就必须“量权”;要想熟知某君主的心性品行,就必须揣情。

量权,即对一国的经济实力、兵源情况、地理位置、人才有无、国际联盟、民心背向等进行调查研究。揣情,即选择有利时机,通过观察、询问、试探等手段,掌握君主的打算、意向等。

本篇强调的“计国事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为后人制定决策、处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①诸侯之情。量权②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③;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④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⑤。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⑥。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⑦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⑧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

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⑨谋虑,故观蜎飞蠕动⑩,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生事看,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注释

①揣:揣测对方的心理。

②量权:权衡测量。

③称:又作秤,指天平。引申为衡量、比较。

④宾客:古代称被享有礼遇的军师和谋士等人。

⑤变:指好恶的变化。

⑥所安:安身立命的依据。

⑦见:显现。

⑧数:通“术”,指法术。

⑨时其:顺着时势而设立谋略。

⑩蠕动:这里泛指昆虫的飞动。

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世上之事无不包含着利与害的因素。

几之势:几,细微,指微妙的态势。

译文

古时善于游说天下君王的谋臣策士,当游说时,一定要先衡量天下的权势在哪个人的手里,揣度各国诸侯的真情实意。如果不能周密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道诸侯国孰强孰弱。如果不能周密地分析研究客观情形,便不知道个中情况的发展变化。

什么叫衡量天下的权势呢?那就要:准确揣测对方疆域大与小,明察人口多与少,衡量财物有与无,预测百姓多与少,富裕与贫穷,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于己有利,哪处于已有害;研究计策时,哪个是长久之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审察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些人是贤明之人,哪些人是平庸的人;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是足智多谋,哪个只是平庸无为。考察命运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与诸侯交往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安全的,哪种是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欢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考察不顺从者,哪些要详细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在准确地把握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得失。

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拜访,要使对方的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隐瞒不了真实情况。在对方怀疑畏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厌恶的事,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一个人只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真情实感,暴露出来的必然是内心真实的想法了。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继续与他讨论,可与他说一些他能熟悉的东西,聊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说来,一个人内在情感的变化,通常会通过自己外在言行体现出来。因此,不时地察言观色,就能知道人内在的真情实意。这就是所谓“测深揣情”。

因而决策国家大事,必须会权衡天下的权势;同样,游说人主的谋士,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真情实意。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都是一个道理。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手握重权,也可以使人位卑言轻;可以使人获利,也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所使用的方法是同样的。

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治国方略,有古圣先贤的谋略,若无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也依然不能识破真实的情况。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谋略的基本原则,也是游说他人的一般法则。

事情突然发生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往往难以事先预料。所以揣情之术是最困难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小虫子的蠕动都知道存在与自身有利害的关系,更何况人呢?世上万物利害共生,且在变化之中。

事情开始时,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谋臣策士在揣情后,必须要将自己的说词反复的加以推敲、修饰,使得你的文辞华美,最后才可以向君王或诸侯进言。

活学活用

“揣”是一切计谋的基础,也是游说的根本方法。揣情无论是在古代诸侯征战中,还是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都是关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欲掌握天下之事,必须善于“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只有全面掌握了国家之情,才能得天下仁政。鬼谷子讲到的国情包括很多方面,像国家君臣关系、百姓归向、官吏素质、天时祸福、地理险易,乃至于物产、资源等等。统治者要治理国家,实施仁政,自然要对国情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除了“揣诸侯之情”,优秀的政治家还要善于揣测人情。这里的人情,指的是人的感情。虽然说人心隔肚皮,但处世者只要用心揣测,用心思索,则必有所得。人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内在,但总会有其外在的显现,人们总是会由表及里地挖掘那些内在的东西。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会在不经意间通过他的语言、表情、行为表现出来,只有善于对他人揣情摩意,察言观色,就一定能真正了解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

所谓“说人主,则当审揣情”,“揣情”首先要准确地判断对方的心理。要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心理,对于喜怒都写在脸上的人自然容易,但对于城府颇深的人,却是一件难事,“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在人际交往中要取得成功,善于揣测人情,及时观察对方脸色而探知其内心变化,在言语沟通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这里,鬼谷子告诉了我们一些方法。游说对方的时候,要在对方心情愉悦的时候交谈,并设法使对方欲望极度膨胀。对方有欲望和需求,总是会有外部的神态变化。一般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关键要靠敏锐的观察力。不时地察言观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此所谓测深揣情”。

鬼谷子还说,即使有先王之道,有圣人之谋,没有揣情术也无法知道隐匿的东西。因此说,揣情是谋略的根本,是游说的主要方法。能动用此术的人,常常能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洞悉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另外,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以前,便事先知道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这是最难的。

谋事在先,先谋之时,根据对象的不同,揣测也应因事而异。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提前预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才能临危不惧,遇乱不慌。

处世之艺

人心隔肚皮,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不容易看透的,这就要求处世者必须用心去揣测,用心去思索。生活中,由于性情和背景的差异,总有一些人让人难以面对和把握,对此切不要惊慌和急躁。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会在不经意间通过他的语言、表情、行为表现出来,只要能善于对他人揣情摩意,察言观色,就一定能真正地了解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与其融洽地相处。

料敌如神,准备充分

鬼谷子认为,要保证游说和谋略行动的成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审量权”、“审揣情”。这里的“审”,就是细致、精心的意思。在把握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缜密的分析、判断,进而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

优秀的军事将帅都能把握一个原则,“不打无把握之战”。岳飞大破“拐子马”,就是其中的经典战例。公元1140年,岳飞率领骑兵驻扎在河南郾城,抗击金兀术的军队。当时,金军的骑兵主力都是重铠甲,用熟牛皮将每三匹马联结在一起、称作“拐子马”。“拐子马”有强大的冲击力和良好的保护能力,在交战中,宋军常常被“拐子马”冲得七零八落,一等莫展。这次兀术出动了15000名骑兵进攻。岳飞摸清了金军的装备和作战特点,总结以往宋军失利的教训,改进了作战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告诫士兵们带上麻绳大刀,冲入敌阵后,不要往马上看,只管用绳索绊住对方的马腿,用大刀砍对方的马蹄。战斗开始后,岳家军奋力前进,在战场上运用这种新的战术,“拐子马”一旦被绊倒或砍伤一匹,其余两匹也就失去了作用。而且,前面的“拐子马”倒了,后面的“拐子马”冲上来,人马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仗下来,岳家军大胜,兀术经营多年的“杀手锏”被毁于一旦。

岳飞大破“拐子马”,正是由于在指挥中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在熟知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下,总结出了行动的规律,使指挥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在这种正确的指挥条件下,才能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也表现出一位优秀将帅“料敌如神”的素养。明世宗的时候,“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他们烧杀抢掠,闹得沿海不得安宁。朝廷派戚继光到浙江剿灭倭寇。戚继光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天气、地形特点和倭寇的作战规律,制定了战略,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武器。过了几年,倭寇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赶到台州,和倭寇交锋了9次,戚家军大获全胜。第二年,倭寇又到福建沿海骚扰,朝廷派戚继光救援。戚继光没有立即进攻,而是首先搞清楚敌人的巢穴在横屿岛,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悄悄地偷袭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盘踞在岛上的2000多个倭寇全部被歼灭。

在抗倭之战中,戚继光利用对天象、地形和倭寇活动规律的熟悉,因此才能屡战屡胜,成为著名的抗倭英雄。

从两位战功彪炳的民族英雄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要做到“料敌如神”,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有条件的话,可以直接观察敌人的动向,以判断他们的行动目标。但是,有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对方的行动,这时就需要了解对方有可能接触到的一些事物,尤其是与之直接发生作用的事物,那么,这些事物如同一面镜子,将对手的状态或动向真实地折射出来。

洞察人心揣摩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善于体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聪明不惑之人。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更是不尽相同。鬼谷子所讲的:“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鬼谷子强调说服君主时要注意揣摩其心意,其实不单单进谏君王时要揣摩对方心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揣摩对方心意。任何社会活动中,人都是主导因素。在把握局势的同时,万万可不可忽略对人情的体察和掌握。

服装好只会引人注目,本领好才会受人欢迎。善于体察人情者,一定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拥戴!不善于揣摩人情的人,纵使与人近在咫尺,也会与人心灵相隔千山万水,这种人势必会走向失败。所以,为人处世,只有审时度孰揣摩透对方的心意,才能做到手到擒来。若将人情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恰当地揣摩人情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会“攻无不克”,才会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正如鬼谷子所说:“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对不同的对手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南齐的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官至隋朝的国子博士。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饥荒,徐文远只得靠打柴为生,正好遇到他以前的学生李密,李密将徐文远请到自己军中,拜为老师,亲自率领将士们向他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说:“你如果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急时刻辅佐皇室,我虽年迈,也会对你尽心尽力。但是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危急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是不会帮助你的。”李密回答说:“我静听您的教诲。”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附了王世充。王世充原来也是徐文远的学生,但徐文远每次见王世充都是十分谦恭地对王世充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傲慢,如今对王世充却十分恭敬,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即使你像郦生狂傲地对刘邦那样他也能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老朋友他也会杀害,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我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用不同的方法与之相处,这样做不对吗?”后来,王世充归顺了唐朝,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的重用。徐文远之所以能够在隋唐政权更迭之际保全自己,且屡受重用,就是因为他善于“揣摩人情”,能够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冬虫不可语夏长”,面对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