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弗兰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弗兰克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像弗兰克那样,保持心理独立,通过心理独立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度过危机。
要实现心理独立,首先就得摆脱依赖他人的需要。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交往”。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一种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依赖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或死去了,那么你必然会陷入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至死。社会告诫我们,要在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上级等各种各样的人,你或许总是在等待某些人来安抚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做某事,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内疚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一个有创业勇气和才干的人,最好的谋生之路就是自己练好内功,独闯大业,没有资金也好,没有靠山也好,只要有拼尽人生一口气之锐气,就不愁狭缝里挤出一条生路来。
四年前,美国西部一带曾炒起一个号称“第一打工仔’的年轻人,他以年薪50万美元被一家大公司聘用,上任仅一百多天,他就被炒了鱿鱼,于是,他又一次成为媒体聚焦的人物。
这位年轻人在大学时期就在无数次的小试牛刀中证明了自己是块经商的好材料,毕业之后他没干上几天“一杯茶,半盒烟,几张报纸混一天”的统计员工作,就备感百无聊赖的日子窒息难耐。他毅然辞掉了固定的工作,于然一身,两手空空,走上了闯天下的征程。
他最初空怀抱负,无地施展,一次次打工都因不甘当“小三子”而辞工走人,但他闯来闯去,在近十年的漂泊中始终没有选好自己的定位,只是不断地换老板而已。依赖别人,使他一直难成大事,最后一次风风火火地当了一百多天的“高价雇工”又宣告失败,才彻底地使他明白了症结所在。
那是在一个冬季,他在一家大报上看到了某公司50万美元招聘一名市场部经理的广告,他报名应聘,接受了一次面谈,他很快就被通知进人了初选的40名。当时,他在应聘时打听那家公司的实力却遭拒绝,没过多久,他又被通知已进人前20名,他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选中的。第三次见面,他摇动三寸不烂之舌,结合自己的经历大谈了一通营销理论,就又糊里糊涂进人了前10名,这时他对公司还是知之甚少,并且感觉这个企业有什么地方不对头,但当他得知自己是108名校校者中选出来的前三名时,骨子里争强好胜的个性促使他不断向前,此时三名候选人已通过媒体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他已难以置身事外,整天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在最后的争夺战中,他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在短短的任职期间,他备感苦闷,他缺乏许多发挥回天之力的客观条件,包括营销部的自主权等等,他夸下的海口无力兑现,他被称为“绣花枕头”,让公司炒了鲸鱼,公司又以种种借口,拒付高额年薪,他感到深深地屈辱,觉得自己像一只猴子,被人牵着耍了一圈儿,然后又被随意地扔了出去。后来虽然在法律的保证下兑现了报酬,但从此他对高薪聘用彻底地失去了信任。
他在总结自己闯天下谋发展的教训时认识到,他浪费了近十年的最佳创业时光,失败归因于依赖别人,在别人的手心里练功。他深切地体会到,谋事业,求发展,命运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慕虚名,图谋轰轰烈烈一时的效应,只能浪费生命。
与这位“第一打工仔”有着完全相反境遇的另一个年轻人,创业之初是个残废,他以50美元卖血钱求学起步,一直到成为报贩之王,在那儿间开一片“卖报大王”天下,没有靠谁的青睐,谁的施舍,他凭的是自强不息的毅力和对机遇的独具慧眼。他给年轻朋友们传授的成大事经验之一,就是不能把人生设计成打工一族;打工只是初闯天下的权宜之计,特别是像他这样的残废人,自己能干多大事业就开辟多大一份天地。打工则只有半生前途。
依赖别人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依赖者还会表现出剥削的秉性倾向——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依赖者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状,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依赖媒体的报导,经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出机智应变的能力,较易失业。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消除依赖秉性:
制定一份“自我独立宣言”,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
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
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钟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的这一答复的反应。
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干人的尊严的。
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
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惟命是从。
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
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记住:你没有为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独立了,别人就会尊重你,特别是那些拼命要支配你的人会更敬佩你。相反,老是有依赖的秉性,就会遭人厌恶。
独立不仅表现在心理独立,而且表现在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灿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独立不等于孤立,心理独立不等于心理孤立。在芸芸众生中,有些青年人常常会产生一种不可言状的孤独感,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而潸然泪下,伤心不已。这正如一位年轻人在日记中描述的那样:“最使我苦恼的是,周围的人仅仅看到我表面上的一些表现,他们冷淡我,不理解我。我多么希望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啊!他们为什么这样待我呢?”从这段日记中我们看到:这位青年朋友希望与他人友好往来。人是社会的人,一个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的合作伙伴,有自己必须与之交往的形形色色的人。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必须要有良好的秉性。
要想得开。
有一位年轻人去找心理学教授,他对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感到访惶。他向教授倾诉诸多的烦恼: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女朋友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很可能会移情别恋……
教授让他把烦恼一个个写在纸上,判断其是否真实,一并将结果也记在旁边。
经过实际分析,年轻人发现其实自己真正的困扰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张困扰记录,不禁说:“无病呻吟!”教授注视着这一切,微微对他点头。于是,教授说:“你曾看过章鱼吧?”年轻人茫然地点点头。
“有一只章鱼,在大海中,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它却找了个珊瑚礁,然后动弹不得,呐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你觉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导他思考。他沉默一下说:“您是说我像那只章鱼?”年轻人自己接着说:“真的很像。”
于是,教授提醒他:“当你陷人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系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极。”
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是自投罗网的结果。
要有宽容心。
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容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如果你有心让某人仇恨一辈子,只要放开顾忌,毫不保留地予以严厉批评,保证可以奏效,哪怕你的批评完全正确,对方仍是会对你恨之入骨。有句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只有学会体谅、宽客,做一个品格高尚、善解人意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什么是刻薄的秉性?刻薄即是“鸡蛋里挑骨头”。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而大部分做这些事的人,都是不能成功的。因为他们被刻薄的秉性所害。
先看一看与刻薄相对立的宽容秉性能带来那些益处: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容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让生活中的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在学校里,孩子们都认为艾丽斯是一个严厉的老师,这一点从他们与艾丽斯相处的情形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拘谨,胆怯,甚至不愿与她交谈。
艾丽斯自己也不愿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她都是一片好心啊!为了让他们好好学习,艾丽斯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谁有了错误,她都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但效果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艾丽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对自己的工作渐渐地缺乏了信心,生活也显得很沉闷。
“如果我能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呢?”有一天艾丽斯突然这样想。
于是她决定做一个实验。上午,她换了一套活泼鲜艳的衣服,来到学校时也没有忘记把自己脸上的微笑显现出来。走在通往教室的小路上,艾丽斯还在盘算着这个实验。突然,从后面飞过来一个皮球重重地打在了她的后背上,吓了她一跳,她回过头来,迈克惶恐地从地上捡起球,吓傻了一般,站在她面前。如果在以前,艾丽斯会狠狠地训斥他的,但是想到自己今天要做的实验,便耸耸肩,做了一个轻松的动作,迈克道了声对不起便跑开了。在课堂上,艾丽斯没有挑剔学生们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集中,一反常态,她甚至对没有按时交出作业的捣蛋鬼保罗也是笑着让他一定补上而已,一整天她都在用乐观宽容的心态与大家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