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嫉妒心理向现代竞争意识转化。嫉妒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随其恣意泛滥,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若把它转化为现代的竞争意识,却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化嫉妒为竞争,是现代人积极利用和控制嫉妒的一种探索。嫉妒心对于弱者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对于强者,可能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激发竞争意识,促使不甘落后的人奋发进取。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不能让你比我强的”嫉妒心为“你强我要比你更强”的现代竞争意识,以积极的方式释放嫉妒这种心理能量,学会把中伤、抵毁他人的精力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超越对方,这就是现代竞争意识。
要尊重别人,对人对己都不要苛求和过分挑剔,因为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缺点和不足的,用“完人”的标准来衡量人就是一种对人的苛求,就是不宽容。在一定条件下要允许人有缺点存在。悦纳朋友,不能因某人有缺点、毛病就嫌弃朋友、远离他,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天徒”,是有道理的。悦纳自己更是健康快乐的基础。当然在悦纳他人和自我悦纳的同时,要不断地克服缺点和毛病,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要尊重别人必须宽容别人,不能得理不让人,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或者对于别人的一点冒犯,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应该当心中有了不愉快的事快要发火时,要能理智地克制自己,学会“忍”。:
我们见到许多人在书房里挂着大大的“忍”字条幅,或在书桌玻璃板下压着“忍”字。同时嘴上还不住地说着“忍”字。可是,一遇到具体事情则“敢”字当头,如争论问题时因观点不一致就导致人身攻击、人身污辱,会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弄到大打出手,直至“布衣之怒,溅血五步”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说:“容忍”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行为的锻炼,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
秉性的独立性表现在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常常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来行事,这是秉性独立性意志特征的人所具有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概拒绝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恰恰相反,他们始终善于考虑别人的建议和指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意见。与独立性相反的秉性意志特征是受暗示性。这种类型的人十分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不善于批判地吸收他人的建议,即使是毫无根据的建议,也一味地采纳接受。伊索寓言中有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故事,说的就是这种人。一天,父子二人赶驴到集市去。在路上,听到有人说:“看那两个傻瓜,他们不舒舒服服地骑驴,却自己走路,真是有福不会享呀!”父亲觉得有理,于是二人就骑驴而行。过了一会儿,二人又听见有人议论:“瞧那两个懒骨头,驴都快要被他们压坏了,谁还会买它。”父子俩觉得这话更有道理,于是将驴的四条腿绑在一起,倒挂在扁担上抬着走。这虽是个寓言故事,但却活灵活现地勾划出具有受暗示性秉性意志特征的人的典型特点。
独立性还表现在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初到美国留学时,决心主攻实验物理学。后来,在导师的启发下和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美国同行在实验能力上远远优于自己,而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则明显逊于自己。于是,他便积极主动地调整原定的主攻方向,由主攻实验物理学转到主攻理论物理学,结果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数年之后,他同李政道博士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荣获学术上至高无尚的荣誉——诺贝尔奖。像杨振宁博士这样,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及时改变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趋向于改变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主动性秉性意志特征的体现。主动性强的人,往往会主动地想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丧气,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主动性相反的秉性意志特征是被动性。这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不是依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是固守己见,表现得任性。他们放任自己的性子,不自觉约束行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在变化的情境中显得十分被动。
独立性还表现在自制性上。在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军人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一气跑了42公里多。当把战败波斯人的消息传给同胞后,他立刻就倒地死去了。后来在欧洲大陆上,又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情。在法兰西帝国拿破伦手下,有一位十分出众的勇士。在一次战役中,他催马飞奔,将一封十万火急的信件递交给主帅拿破伦。拿破伦见他在马上左右摇晃,便问道:“你是不是受伤了?”他回答道:“我被打死了!”语音还未落地,他就坠下马鞍,死去了。看了两位军人的壮举,人们不禁肃然起敬。像他们这样,经常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朝向既定的目标,抑制与既定目标相违背的一切愿望,克服妨碍目标达成的各种困难,就是自制性秉性意志特征的典型表现。与自制性相反的秉性意志特征是冲动性。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心中不藏半句话,遇事不冷静,好发怒,经常使事情朝着不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向发展,妨碍了既定目标的实现。
打造好秉性——独立但不孤立
人的独立性是以人的个性为基础,以自我意识为前题。
秉性是由其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所组成,而自我意识是促使这四个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在秉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所起的作用并非始终如一。在儿童时期,秉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而自我意识所起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到了青年时期,随着个体发育的日益成熟,自我意识在秉性形成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控制力量,其作用怎么高估也不算过分。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秉性决定人生,而人是自己秉性的设计师和创造师。他的话说得很对。我仃J每个人都可以,也完全应该主导自己的秉性,成为驾驭自己秉性的真正主人。
1921年8月,一位39岁的美国人突然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僵直,肌肉萎缩,臀部以下全麻痹了。而这个沉重的打击又发生在他竞选副总统败北以后。这无疑雪上加霜!他的亲属、挚友都陷入极度失望之中,医生也断言他能保住性命已属万幸。然而,他不屈从于命运的不公,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整倒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了活动四肢,他经常练习爬行,并把家人都叫来看他与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比赛,一次次都爬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谁又能想到:十余年以后,他竟奇迹般地拖着残缺之身,荣登美国总统的宝座c他就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
从罗斯福的经历中我们可看出,他虽身患残疾,但在心灵深处仍清晰意识到竞选总统的愿望还未实现,并在此激发下,发挥出超人的力量,推动着自己去克服因残缺带来的种种不便,积极地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像这种推动着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动机。正是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罗斯福才最终圆了总统梦,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七届总统。
新学期伊始的一个下午,D校高一·三班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主题为《我是谁?》的班会。全班同学经认真准备,开始自我介绍:
“我叫马丽,性情活泼、开朗、大方。我喜欢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并弹得一手好钢琴,我希望自己将来考上音乐学院,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
“我叫王悦,人如吾名,总是高高兴兴,特别爱笑。每逢人们说我像个女孩时,我总是一笑了之。当然,不该笑时,我也不会笑。如有可能,我希望成为一名‘笑星’。”
“我叫何静,喜欢人们之间和平相处。最讨厌别人起外号。我的爱好是下中国象棋,每当下得尽兴时,我就违背了‘和平相处’的一贯准则。”
这些趣味盎然的回答,仿佛在介绍别人,实际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介绍。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是自我意识。它是人类意识的—种,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一般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是对自己生理状况的认识与体验,包括温饱感、饥渴感、劳累感、舒适感和体型的美丑感等;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意志、智能、秉性等的认识和体验;三是对自己与他人或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自己和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如何,自己在群体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卜分缓慢的发展过程。它初始于幼儿期,到青年后期最终确立。生命诞生的头—年,个体虽有身体的存在,但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2—3岁左右,在成人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他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用“我”来代替“乖乖”、“宝宝”—-‘类自己对自己的称谓,学会用“我要……”和“我不要……”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愿望。6—13岁左右,个体已走出家庭,步入学校。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和学校要求的变化,个体自我意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他开始逐渐由依附于教师和家长向依附于自己转化,并常常以同伴评价作为自己行为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15岁左右,个体步入青年初期。伴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的逐步成熟,个体自我意识出现了突变的特点,正在接近成熟。,他开始对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会成为什么人”寻求明确的答案,表现出自主性和依赖性、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矛盾。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最终成熟的时期。伴随着升学、就业、结婚、交友等更复杂的自我选择,个体逐渐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学会解决矛盾的更多办法,自信心进——步增强,于是就开始了确立自我的过程。其标志是正确地评价自我,正确地理解自由和责任,用更现实和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认识逐渐分化出镜中的“我”、心中的“我”和理想的“我”三种形式。如何看待这三种“我”,直接影响到个体形成什么样的秉性特征。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个体成长到青少年阶段,特别关注自己外部形象,每天出门前总要对着镜子左瞧右照,理理头发,摸摸鼻子,抹抹眼睛,不时还露出得意的笑容;这就是个体对镜中“我”的认识。镜中的“我”是被观察到的“我”、物质的“我”,反映了一个人的外部形象。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外貌,好的身材,但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承认这一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美化自己的态度,积极地“接受”镜中的“我”,才能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良好秉性特征。有的人因为镜中的“我”不太理想,就怨天尤人,终日闷闷不乐,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出头露面。长此以往,必然形成自卑、依赖、胆怯等不良的秉性特征。相反,如果能正视镜中的“我”,坚持“我就是我,生来就这样”的信条,积极地挖掘身上独有的“风采”,善待生命,最终必能形成坦诚、乐观、自强、自立等优良的秉性特征。这从“袖珍姑娘”王志锋的成长经历中便可得到说明。1976年12月2日,王志锋出生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古城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8岁时的身高仅70公分,19岁考上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时的身高为1.1米,看上去像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原来,她是由内分泌所造成的发育不良。面对上帝的不公,她曾一度害怕见人,自卑得难以自拔,甚至想到了死。然而,她最终战胜了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对前途的展望和人生境界的探索中,慢慢地坚强起来。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是磨难,教我学会了善良、温柔、上进、顽强,我已找到了自己,我不茫然,也不再孤独……”
“我这个人啊,生就一副倔脾气,为此得罪过不少人。可我心肠蛮好,就怕别人恳求我”,“在我的朋友中,数我最随和,与谁都相处得挺好,人缘特棒”。这种个人对自己品质、能力以及在群体中地位的评价,就是心中的“我”,也称心理自我或社会自我。心中的“我”能够促使个体认真地反省和自责,并使之按照自己的愿望养成积极或消极秉性特征。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青年时代的日记中曾写道:“我对别人暴躁、厌烦、不谦虚、不忍耐,像小孩子一样害羞;我差不多是个不学无术酌人。我总是马马虎虎地抓着空儿,没有联系的,没有结果的,那么少的学过一些东西;我无节制、不果断、无恒心,愚笨、俘华和性情急躁,像所有意志脆弱的人一样。”他又写道:“我是有才能的,但是我的才能还没有经过考验,……我是一个诚实的人,就是我爱善良,……当我离开它时,就感到不愉快,而转向它时就感到愉快。但是有一件事情比善良还要爱,那就是荣誉。我有这样的虚荣心,这样地很少满足,假·如让我在荣誉和善良中进行选择的话,恐怕我常常选择第一个。,’这段日记是托尔斯泰对心中“我”的反省和自责。在此基础上,托尔斯泰为自己提出了培养和锻炼计划,做任何工作都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受金钱利禄诱惑,一切从理性出发;故事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正是这样,托尔斯泰养成了坚强的秉性,从而为其成为贡献卓越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缺乏独创性、随大流的人是不会做出重大成就的。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博士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幅海龟画,上面的题词是:“看看海龟吧!只有当它伸出脖子来的时候,它才能前进。”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放弃“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万事不易。天下大同”的旧观念,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秉性,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惟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向他打开。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四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