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并非容易之事,须从细微处着眼,时时惕惧,防微杜渐。《周易》特别强调“几”和“知几”。照《系辞传》中的说法,《周易》是一部“研几”之书。其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说,《周易》是穷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只有穷究幽深事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细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物;只有神奇地贯通《易》道,不需才能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需行动而万理自至。 “几”即“微”,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或萌芽。《周易》认为,这种苗头或萌芽虽然“微”而似无,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吉是凶。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易传》中的话说即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早辩”即及早察觉,也就是“知几”。能及早察觉,就能防患于未然。
4、强与弱的平衡
强者勿狂,狂必败;弱者须勇,勇则胜。
为人处世,只有分清孰强孰弱,正确地化弱为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来,谁不渴望自己强大?但老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人在活着的时候身子是柔弱的,人死了以后躯体就是直挺僵硬。万物中的草木生长时柔软脆弱,死后就变得枯萎干硬。所以说坚强的事物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一类。因此,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就会遭致灭亡,树木强盛就会遭致砍伐。因此,强大的总是会处于下等地位,而柔弱的反居于上等地位。
老子的这一观点我们不敢完全苟同。人活着,“活就活它个龙摆尾,活就活它个虎生威”,只有这样,才能“不白活一回”。
当然,强和弱,也是辩证的。
公仪伯以力气大而闻名于诸侯,堂豁公把这个公仪伯上报了周宣王,周宣王就备好各种礼品去聘请他。公仪伯来了。看他的样子就像个胆小力薄的人。周宣王感到怀疑,便问公仪伯说:“你的力气怎样?”
公仪伯说:“我的力气,只能折断春天螽斯虫的腿,刺破秋天蝉虫的羽翼。”周宣王变了脸色,说:“我的力气,可以撕破犀牛的皮,拉住九头牛的尾巴,还嫌我的力气不强大。而你只能够折断螽斯虫的腿,刺破秋蝉的羽翼,还以力气大而闻名天下,什么缘故呢?”
公仪伯叹息着退出座位。说:“好啊!大王的提问!我斗胆实话告诉您。我的老师叫商丘子,他的力气大到天下无敌,而他的亲戚朋友都不晓得,因为他从来没有表现过他的力气。我却甘愿服侍他。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强大未必真强大,看似懦弱也未必真懦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确实有不如人的地方。论经济实力,不如人强;论知识水平,不如比人强,甚至论长相,也觉得不如人家英俊、漂亮……一句话,就是没人家强。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上不能弱。弱者,最需要的是志气,是勇气,是自信,是自强。
三国时魏国有个大将军钟会,他哥哥是个弱者。钟会后来领兵与另一位大将邓艾灭了蜀国,在于他从小就有智有勇,可他哥哥却不行。他们的父亲是大书法家钟繇,在曹操手下做事,他有一次带着两个儿子去见曹操。
哥哥当时八岁,胆小老实,见了曹操又怕又急,满头大汗。钟会还小一岁,却像没事儿一样。曹操就问弟弟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小钟会说:“我怕,怕得汗不敢出。”钟会回答得很俏皮,曹操便觉得新奇。
兄弟俩一强一弱区别这样大,后来的出息也截然不同,钟会扫平蜀国,威震天下;哥哥太懦弱,就没有什么成就。
弱者勇,勇则强,不仅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也是一样。因为一个民族强大常取决于统治它的某些个人。就像宋朝,一向在北方民族的眼中是弱者,想打就打,想占它的土地就把兵开过去,但碰到杨家将这些勇者,辽国就不敢随心所欲了。碰到寇准这样有勇有谋的宰相,能鼓励宋真宗亲临前线,表现出一点勇敢,辽国便立即收起吞并中原的野心。就整个宋朝存在的二百几十年说,积贫积弱,其实就是缺少勇气与勇敢精神。对内没有改革到底的勇气以消除弊政;对外也没抗战到底的勇气,从而把敌人彻底打垮。这就决定宋朝从头到尾没有强盛形象,因而勇敢者生在那个时代,即便才智冠地,胆大包天,也难有大作为。如寇准、范仲淹、王安石这些人的遭遇就是这样。
这就是弱者的通病:自己没有勇气,又不能接受别人给他勇气。要使弱者勇,既要外打气,又要内鼓气。最根本的,当然还是要弱者有勇气。
如果弱者有了勇气,再有一点智谋,那么,以弱胜强便是完全有可能的。
东晋时,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再度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向东晋进攻,以苻融为统帅,指挥90万大军,从四面八方直逼建业(今之南京),声势之大,苻坚曾扬言:“投鞭足以断流。”
偏安于江南的晋孝武帝,为了抵抗进犯的秦兵,则拜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军队合计共有8万人。
谢玄领命之后,以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便亲自去见大都督谢安请示军机,谢安只淡淡地说:“不必谈了,皇上自然有指示!”谢玄只好退出,另派部将张玄之去请示。张玄之刚一进门,谢安就邀他到山上的别墅去下棋,一直下到晚上才送行,半句军情都没谈。
镇守西都的江州刺史中郎将恒冲,也担心强大的秦军压境,无法抵抗,要派3千兵马回京都防卫。谢安又拒绝了,让留此3千人马防备西境之敌。
敌军开始在各地进攻了,寿阳、陨城等要地相继失陷,赴援前线的胡彬将军,得知寿阳失陷,只好退守于第二线在峡石一带布防。
另外,秦国的卫将军梁成等也有5万军兵驻扎在洛涧,蠢蠢欲动,谢安和谢玄知道了,便在离洛涧25里的地方安营防备。不巧,驻峡石的胡彬派人到谢安处要求粮草,这位使者被苻融的部将捉获了,问清晋军的实力,得知晋军不过8万人,满心欢喜,立即通知在项城的秦王苻坚,请来寿阳,研究总进攻的计划。
符坚到了寿阳,军事会议确定,实行向晋军招降,就派原来是晋国的官员,被俘的梁州刺史朱序做说客。
朱序见了谢安及各将领,说明来意和自己愿为内应的意图,并透露秦军的形势:“秦国先锋梁成,不过是一名有勇无谋之辈,现驻扎在洛涧,攻之甚易,且是时机,若到了百万大军到齐的话,就难以抵抗了,不如趁大军尚未聚合,迅速集中力量消灭了梁成,挫其锐气,继续进击则必破秦。”
此进军计划经过审慎考虑,谢安立即派将军刘牢之挥军五千渡水进袭洛涧,三两个回合便斩却梁成,秦军无主,全部崩溃。此战一胜,晋军士气大振,随即挥军分水陆两路向寿阳进发,屯兵于淝水一带。
一天晚上,谢安召其侄子谢玄人见,述说秦王所败,未敢轻进,想退兵又担心被人耻笑,正在犹豫未决之时,你可急攻,我要回京都,以安主上之心,以此进攻,谅朱序一定会作内应,则稳操胜券。
这时,秦王苻坚把大军沿淝水北岸,列下阵势,晋兵也不能前进一步,形成对峙局面。
谢玄想引诱敌军出兵;就派一能言善辩者,在淝水对岸叫敌帅苻坚答话:“吾奉都督将令,拜马上将军。你深入我地,进退两难,实非决一胜负之计,有种的,要决一雌雄,若有胆量有决心的话,可退一箭之地,让我军渡江应战,又何必这样旷日持久,自劳其师,浪费粮草呢!”
苻融将这一番话告之苻坚,认为我众敌寡,即使退兵也无大妨碍,而且可以乘其渡江之机,拦腰截击。于是,下令退兵10里。谢玄见其阵脚一乱,迅捷下令,兵分两路半夜渡江,乘风势烧敌营,秦兵一见,大起恐慌,便各自逃生,在敌阵的朱序,也煽动一些原本是晋国的降兵,高声叫喊:“秦兵败了,快快逃命吧!”后面的士兵拼命逃跑,前边的士兵也跟着逃命,整个阵势大乱。晋军趁势猛烈追击,秦军全部崩溃,90万大军,一夜之间损失惨重。
晋国从而转危为安,苻坚则英名丧尽,没过几年,最终其国被瓜分。
谢安以弱胜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强和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弱者有了勇气,有了智谋,恰恰是真正的强者;而秦军正如老子所言: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就会遭到灭亡。
活尔特·斯威夫特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这需要你首先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强,认识你的弱。然后尽可能地培养你的强项,最大限度地转化你的弱项。利用你的弱项,弱有时就是强,强有时就是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弱就没有强,有强及有弱,就看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看待。开发利用你的强和弱,强如果不能好好利用就会变成弱,弱有时也可以成为强,成为生命的保护神。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久而久之开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孰不知他们身上拥有许多的能量与优势还未被他们自己所发现。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勤奋奠定未来,成与败况且只是一步之遥,你又怎能把自己定义为一名弱者。要知道一代名将慕桂英五十三岁仍挂帅出征,我们也应该要相信自己不是一名弱者。没有人一生都是弱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信自己一定拥有能为人惊叹的一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事物都可谓是强者,谁都不能把谁比下去,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再去崇佩他人,因为我们并不比他们差,谁都可以在其他领域无数次地超越他们。
但任何人无论强弱,都必须牢记:
强者勿狂,狂必败。
弱者须勇,勇则强。
5、消与长的平衡
君子尚消、息、盈、虚。
消与长相反却又相成。你为了消除某一种东西,必先助长另一种东西。反过来,你要助长某一种东西,必先消除另一种东西。正如扬善必先惩恶,扬清必先激浊。所以,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乃是必然现象。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各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平衡。古代先贤以朴素的思维、智慧地在《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中,将其名之曰:“道”、“太极”、“阴阳”的力。尤其是阴阳理论,指出万事万物不出阴阳,这是一对此消彼长,动态对立统一的矛盾,如日与夜,明与暗,冷与热……
自然界在此消彼长,精神世界也在此消彼长。
你会发现,情绪在此消彼长,状态在此消彼长。塞翁失马,柳暗花明是此消彼长;乐极生悲,去极而返也是此消彼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此消彼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还是此消彼长……
王阳明认为:口头上对荣华富贵表示厌恶的人,可能在荣华富贵面前眉开眼笑;言谈中对清淡寡欲表示羡慕者,一旦身处淡泊又会悲观消沉。所以,只有消除浓与淡、厌与喜的分辨心,才能忘却世俗的荣华而甘于淡泊。
庄子曾提出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与假的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事与非呢?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词藻所掩盖。
黄帝在位十五年,值得高兴的是自己深得天下百姓的爱戴,于是就保养生命,听美好的音乐,着漂亮的颜色,闻嗅香气,吃着精美食品。
这样反而肤色焦黄,面容憔悴,头昏眼花。再经过十五年,却担忧天下不能治理好,就绝尽听力视力,用尽智慧体力来管理好百姓,却依然是肤色焦黄,面容憔悴,头昏眼花。
于是黄帝长声叹息说:“我的过错太大了。只顾自身的享受而有这样的毛病,想治理好百姓也有这样的毛病。”因此抛开繁琐的政务,离开宫殿寝堂,解除侍卫人员,撤去所有的乐器,减少膳食种类及厨工,退下后就安闲地居在大庭的宾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