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曾因一封上奏文章为武帝看重,来到武帝身边工作。武帝很欣赏他,常让他陪着吃饭。他常把吃剩的肉揣到衣兜里带回去,衣服弄脏了也不在乎。武帝私下送给他的绸缎,他也只随便往肩上一搭,然后退下。因为他的才学、能力,武帝还经常赏钱给他,他也不把钱当一回事。
汉武帝看到东方朔这些举止,很叹息地说:“这个人要不是有这些毛病,谁还赶得上他呢?”同事们有时替东方朔做些事,汉武帝便说:“这要是他本人做,可就比你们做得漂亮多了!”
看到东方朔如此行为,有人就问他:“苏秦、张仪在世,都帮助帝王做出一番大事业。像您这样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行为这样特别,也不想升官,这是为什么呢?”
东方朔这回可认真了:“各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苏秦、张仪是因为生活在乱世,如果在今天,他们肯定连个侍郎都捞不着。古人说得好,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用之功”。时代不同了,情况就发生变化。即便在民间,不见天日的大人物大有人在;和平时期,被埋没也常在情理之中。此一时,彼一时,东方朔一句话说尽了时势与人才之关系。
以上谈的多是时势当中的时,即天时。
势,包括地利,也包括人和。其中的地利也很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这段话说的是军事战斗中的地利。说明白点就是,有三里长的内城,又有七里长的外城,敌军重重包围,猛烈进攻都不能攻破,这是占地利的便宜了。
但孟子说的这种地利还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这种地利更有优势。许多常胜将军,显赫一时的英雄,最后血染沙场,就是吃了地利的亏。黄巢兵败虎狼谷、饮恨身亡,非黄巢无能,虎狼谷帮了唐朝僖宗皇帝的忙。还有曹操兵败赤壁江中,石达开战死于大渡河畔,也是地形利于敌人,使自己处于败亡的位置。
以上几例,当时天时条件都是比较有利的,但天时的好处比较虚,地利则是实在的。身陷荒漠野谷中,十二分天时也变得一无所用。
军事上的地利如此,日常生活与事业上的地利更重要。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便是地利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水里有鱼虾,水亦可行船。于是江边、湖边、海边的人便可以鱼为生。捕鱼、卖鱼,鱼便养活了水边的人。水可行船,便可航运,这又是一条生路。
山里有竹木、有野兽,还有土地,于是也就有了山里人的养生之宝。上山打猎,伐木贩卖,柴米油盐便有了着落,生儿育儿也便有了衣食住行的条件。
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有的是土地,这又是地利。地可种庄稼,民以食为天,有饭吃了,便可进而争取一切。
之所以说日常生活与事业上的地利更重要,是因为生活天天延续,人生事业无地不有,地有利,生即有根。
下面谈谈势当中的人和。
个人走人社会,求生存,求发展,有很好的天时地利条件,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大的背景。大的背景必须和人的具体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其好处来。因为人大处着眼,高瞻远瞩,还须小处着手,落到实处,自己努力,又与他人好好合作,事情才有望,一桩事业才可办好。
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言蔽之曰:人和。并且,我们的先哲认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成就一桩事业中,人和条件最为重要。因为,事业是人的事业,靠人去完成。人不是个人,而是大家。
在谈人和这一人之事业的根本条件中,我们必须谈谈人和与人缘。
何谓人和?
办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是人和。它包括个人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全力以赴;众人则倾心追随,尽力帮助,不三心二意。
何谓人缘?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好,招人家喜欢,办事便一路绿灯,平常人们所说的“结人缘”意思便这样。人缘主要是个人与众人的感情联系。一个人应有自己的个性,但为了事业成功,为了大家能接受自己,也必须适当争取人缘。而人缘作为一种人与人感情联系的结果,是人们平时努力争取得来的。
人和与人缘区别如此,它们既有所不同,却又大体相同,而且从成事的条件讲,人缘无疑是人和的因素之一。
说人缘,多少有些俗气,还有些拉扯关系的味道,为了达到目的,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甚至投机钻营。然而,为了事业的成功及应付复杂艰难的局面,人缘所需的手段又常常是人和实现的手段。这样,人和与人缘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简而言之,无非目的高下,是非感的有无,道德观念的浓淡,仅此而已。而实际运作之中,人和、人缘必混而为一,个中奥妙无限,不可说清,也不可说透。大抵君子赖人和成正事,凡人靠人缘而一团和气。
我们是凡人,所以,人和与人缘必须混而为之。
曾有人说范仲淹,在民间当百姓,是个大名士,在边疆驻防带兵,是个大名将,在朝廷主政,是个大名相。当时在宋朝的西北边防,范仲淹在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捷报频传,屡建大功。宋仁宗也觉得范仲淹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就把范仲淹召回东京,请他当副宰相,改革宋朝腐败的政治,并且宋仁宗的心情急切得不得了。
范仲淹便提出十大改革措施,并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扎扎实实地干了起来。范仲淹的新政一推行,权贵大臣,贪官污吏,便群起而攻之。宋仁宗立即慌了神,当范仲淹一离京,他便把范仲淹的新政完全废除。
范仲淹的失败,就在于他失去了“人和”这个要素。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度势”。
正确地审时度势,才能进退自如,左右逢源。
3、安与危的平衡
居安思危,方能常得安泰。
“安与危互相变化,福与祸互相生成”。也就是说,安与危互相倚靠、潜伏,福与祸也彼此互相包含。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相反方面转化的。即安全可以变成危险,危险也可以转化为安全;幸福可以变成灾祸,灾祸也可以转化为幸福。
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居安思危”。《周易·系辞传》借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之口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大意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败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
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贫穷虽然可悲,但如果能勤俭节约也过得去;疾病固然痛苦,但由于疾病中可学会保养身体的方法,可见任何值得忧虑的事也伴随着快乐,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总能把安与危一视同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意志坚强,聪明智慧的人有时失败,他却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考危险的成份,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的因素。
古人关于安与危论述很多,说的都很有道理。
《管子》中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意思是说:君主和臣属相处不团结,表面上相安无事,最终必然会出现危机。这话阐释了安定与团结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你身处在一个具体的单位,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善于团结他人,与人为善,很少树敌,则安宁很多。
老子有一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种嘈杂的音调令人听觉失灵;五样增强食欲的味口,令人舌不识味;纵马驰骋狩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稀世珍品,容易激起人们的贪欲而令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的准则是,只求得温饱和宁静而不追求声色娱乐。所以圣人会摒弃物质的欲望的诱惑,保持着安定和知足的生活。
老子强调的是:“无欲则安”或叫“不贪则安。”这话对我们今人来说,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成克杰官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他太贪了,先是贪女色,后是贪金钱,最后成了人民的罪人,被押上审判台,丢了性命。
成克杰太典型了,也许离我们的读者远了些,但你细想想,你身边的贪官污吏,“出事儿”的,有几个不是因为贪财贪色?再往小处说,我们处于顽童时代,常有因偷邻居的瓜果梨桃而被父母打一顿的经历,虽然是少不更事,虽然挨顿父母的打也算不得“危”,但从本质意义上来分析,还是因为“贪”字才受皮肉之苦的。所以,老辈们有“不贪为宝”的训诫。
孟子说:用人不当不应该责备,政事不当不应该批评;惟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用感化来纠正君王思想上的过失。君王有仁德,哪个敢不仁德;君王持守道义,哪个敢不道义;君王正派,哪个敢不正派。一旦君王的思想行为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孟子认为,国家安定的前提是:君王的思想行为必须端正。相反,国家只会混乱。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离“君王”很远,但事远道理不远。我们应该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别人错了,我们不必去指责,而是用感化的方式来纠正他人的过失。假如你在单位是个小头目,哪怕只统御几个人,甚至你只是普通一兵,但你可能为人父、为人母,那么,你都应记住,你的思想行为必须端正。否则,你的小团体、小家庭就不会安定。
这里强调的是行为端正则安。
老子有一段话是这样讲的:治理人民与养护身心,没有什么比保养精神更加重要的。要保养好精神,就是说要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叫多多积德;多多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有无法估量的力量;有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起治国的重任。拥有这不可估量的力量就是拥有国家的本源,这样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国家长治久安就是说根深蒂固,这就是符合长久存在的道了。
晋代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吴平时期迁到庐江的浔阳。
早年的陶侃贫穷孤单,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了他,任命为主薄,后晋升为广州刺史。每天早上他都要搬运一百个甓到屋外去,晚上又把它搬回屋里。
别人问他原因,回答说:“我正在想要为中原多做贡献,如果日子过得优裕、安逸,恐怕不能长期胜任这个职务了,所以就得天天劳动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后来陶侃督察八个州,声名很显赫。
老子的话以及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据《左传》载:春秋时,诸侯各国互相攻伐,战事不休。公元前641年,十二个国家准备联合攻打郑国。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自知抵御不了十二国的联合进攻,便向最强大的邻国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别的国家也跟着停止了战争。
后来,郑国为了表示对晋国的感谢,送了很多礼物给晋国,晋君把一部分礼物分给了大夫魏绛作为酬劳,魏绛不肯接受,并对晋君说:“现在你作了许多国家的盟主,这是你个人的才能,也是大家的功劳,我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不过,我希望你在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这样才不至于酿成大患。”
魏绛强调的也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那么,当危险一定到来时怎么办?
唐朝的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封为汾阳王、大元帅。代宗永泰元年,他的仆人固怀恩诱引回纥吐蕃兵十万来人侵。皇上亲自率领六军,驻扎在苑中。城中的男子都团结起来当兵,老百姓很害怕,逃跑了很多人。皇上正想要驾车去河中,公卿大臣们都很惊讶。郭子仪说:“如今我们人少不及敌方,难以力量来取胜。我从前和他们的关系很密切,不如我一人挺身而去说服他们,可以不用作战的方法来取得胜利。”于是就带几个人马去回纥的军营,他的随从传呼:“令公来了。”回纥人很震惊,太师药葛罗拿着弓箭,站在阵前。郭子仪不带头盔,不穿盔甲,放下刀枪来到回纥军营。各位酋长都下马来,太师药葛罗拜见郭子仪,郭子仪也下马相拜见,又和他一起喝酒,互订誓约而退兵。
前秦皇帝统兵号称百万,驻扎在淮河淝水一带,准备攻打东晋,东晋京师一片恐慌。晋武帝拜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他的侄子谢玄来询问如何对付苻坚,谢安竟然毫无惧色,对谢玄说:“我另有打算。”说完就不做声了。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张玄前来询问。谢安立即命令部下和亲朋好友驱车来到山中别墅。人到齐时,谢安正在与张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平常谢安棋艺低于张玄,这天张玄心神不定,眼看将下个平手,最后却全输了。谢安转过头来对外甥羊昙说:“我赢的这座别墅给你了。”
谢安又带领大家游山玩水,一直玩到深夜才回到家中。此时谢安才指授将帅,要求各自尽职尽责。后来,谢玄等人率军打败了苻坚。立即快马向谢安传送捷报。这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扔在床上,脸上没一点喜色。仍然与客人对弈如故。客人问他刚才看的是什么,谢安慢腾腾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苻坚。”下完棋进屋,谢安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过门槛时把鞋前掌撞断了都没有发觉。
郭子仪转危为安,在于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不顾,敢于只身进敌营;谢安转危为安,在于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而在优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
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
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凡是做成功的人生,必须懂得一种人生的哲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起决定性的作用,忧患使人很快成熟起来,使人很快聪明起来,使人很快的取得经验,忧患对人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不要怕忧患。安乐使人的意志消沉,使人不想学习,使人停止进步,所以叫做死于安乐,对今天仍然有很好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