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447200000022

第22章 做人的平衡术(4)

此时一片喊杀声,但曹操很冷静,他容忍了祢衡。他不能因杀一个手无寸铁的祢衡,背上忌才害贤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对他望而却步。如果说这时曹操明智,倒不如说他度量大更难得。他给祢衡派了一个差使,去劝说荆州刘表前来投降,并派他手下重要谋士荀或给祢衡送行。这一系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事实上,无论何种人物为人做事胸襟宽阔都是必要的,所谓容人无量。而对于领袖人物尤其如此。由此,也可以得出一种结论:成大事者尤其要忍。

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宴请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喝得有几分酒意了,这时,一阵风吹熄了烛火。黑暗中,有人仗着酒意,趁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大概想一亲芳泽,但被这位美女挣脱了。机灵的美女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在手中。

烛火重新点燃后,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那条帽缨,定要楚庄王查出那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

美女虽然在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几位臣下从美女愤怒的语气和手握的缨带上猜出了是怎么回事,都不禁替那位冒失鬼捏一把汗。那位冒失鬼已吓得面色如土,冷汗淋漓,暗道完了,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

楚庄王接着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良臣猛将和我一起饮酒,我心里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一醉方休。并且,在吹熄烛火后,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那我就要罚他!”

于是,所有参加宴会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烛火重新点燃后,大家放胆狂饮,一直喝到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不为一点小事苛责他人,楚庄王怎么能得不到人才呢?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那场重要战事中,有一位武土在楚庄王面前表现得特别勇敢,只见他奋不顾身,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合,便杀了五个敌人。这位武土的神勇大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他们齐声呐喊,旋风般朝敌军杀去。郑国军队被这位武士的神勇吓得魂飞魄丧,楚军一冲上来,他们就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结果,楚军大获全胜。

战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土,一打听,原来他就是那次宴会上被斟酒的美女拉断了帽缨的人。

忍有时也是为了抗。尤其是对于蛮横暴虐的掌权者,千万不要与他硬抗,先忍耐一时,因为硬抗必然彻底毁了自己。必要时不妨先顺着对方的“逆性”延挨一段时间,以求取抗的机会。当然,这样做需要忍受很大的委屈和冒一定的危险。但在不这样做只有被毁灭的情况下,这算是上策了。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无辜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宣读武后诱供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可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子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了。”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里子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说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抗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的,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

6、争与让的平衡

争须有理,让须有度。

争与让是对立的,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智慧。把握好何时当争,何时当让,正确地处理争与让的关系,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便可“潇洒来回走”。

一般说来,中国人是讲究忍让、礼让的,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则必须争,否则,有失气节。

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洪承畴审讯他。洪承畴知道夏完淳少年多才,并且是文武全才,便有意劝他降清,一开始洪承畴便说:

“你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岂能举兵叛逆?想来是上了奸人的当。看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愿意归顺我朝,本督定当保你做官。”

夏完淳明明知道座上审讯他的就是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失节降清的行为十分愤慨与鄙视,现在居然又来劝降我,心中怒火燃烧。决定好好痛斥他一顿。

夏完淳装做不认识洪承畴,大声说:

“我听说,亨九先生(洪承畴)是本朝人杰,在松山、查山之战中,身先士卒,壮烈殉国。先皇闻讯,悲痛万分,我虽年轻,也仰慕他的忠烈,杀身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人以为他不认识座上的主审官,产生了误会,便告诉他洪承畴没有死,而是归顺了清朝,当了大官,现在堂上审讯他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明知,仍未点破,继续说:

“你们胡说,亨九先生殉国已久,天下谁人不知!当时先皇亲自设祭,泪流满面,众大臣向东遥拜,痛哭失声。你们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竟敢欺世盗名,假冒亨九先生的英名,污辱忠魂,真乃可恶可恨!”

洪承畴又羞又恼,哭笑不得,只见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如坐针毡,狼狈不堪,急忙把手一挥:“带下去!”从此再也不敢审他了。

夏完淳的争,争得值。

有本事可争,没本事,且不可盲目地争。

1941年冬,蒋介石在昆明开完军事会议,应龙云的邀请到西山游览。行至璧鸡关,看见公路旁修工事的士兵衣衫破烂,军容不整,乞丐一般,于是大发雷霆,喝问:这是谁的部队。随从告诉他,是陈明仁的部队。蒋介石不分青红皂白,立即下令撤销陈明仁预二师师长职务,改调七十一军副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