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3447200000021

第21章 做人的平衡术(3)

第三次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

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和尚反问道:“你既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人生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是在给自己让路啊!人生就应少一些争夺与计较之类的不良之举。因为它们会搅乱那美好的旅途。

记住:给人让路,也是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路,这条路上到处充满友善与爱。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交,这些人即使年过花甲,仍要重返学校就读!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刚强,是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它表面是软弱的退缩,实质是进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一个“礼”字。但有时一味地“礼”也行不通。

近代革命家黄兴一生历经了千难万险,但每次在危难之中都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口才,化险为夷,安然脱险。一次,黄兴回长沙发动群众,约定某晚起义。不幸机密泄露,湖南巡抚下令捕捉黄兴,隐匿者同罪。黄兴无处藏身,正在万分焦急之时,忽见一出租花轿仪仗的商店。黄兴面见店主,直接承认自己是黄兴,请他掩护自己。店主怕惹事生非,怎么也不答应。黄兴无奈,便大喝一声:“今天巡抚下令关闭城门搜捕我,势必抓到我。我如果被捕,一定把你说成我的同党。你想免祸的话,就用花轿抬着我,配上仪仗和鼓手,送我出城,只要我脱了险,加倍付工钱。”话一出口,店主只好乖乖地照办了。

很多人都是“软的欺,硬的怕”,对待他们要软硬兼施,兵礼兼用。一味地“礼”无异于纵人欺侮,总用“兵”又会招致对立,处处树敌。如果能用“兵”压住对方嚣张气焰,用“礼”取得同情,予人面子,便会让对方有顺水推舟的心理。和你敌对他没什么好果子吃,而你这“硬汉”又给他留足了余地,他何乐而不为你效力呢?

某同学的一段经历,作为软硬兼施、兵礼兼用、战胜对手的例证,真是可圈可点,下面且听他细细道来:

“前些时候,我与一同学去北京游玩。晚上住宿,我俩被一中巴客车拉到A旅店,本以为这次花的钱最多,条件当是很好的,可事实却让人大失所望。大方面说,黑白电视没一台;小方面说,上床用的拖鞋也无处可觅。所谓的双人间里只有两张可怜的硬板床,真是比校寝还要糟糕十倍。躺在硬板床上,心里总觉着不是滋味,于是我想退房。‘想退房?没门儿。’老板一开口就是大嗓门。”

“我见势真有点害怕,想退缩以息事宁人,但心里又不服,于是狠了狠心,决定拼出去了。我学着老板的腔调吼道:‘你凶什么凶,你想怎的?这北京城,不说来过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点也不生。你,别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坚决退房!’听我威胁要给监督局打电话,老板拨弄了一下算盘说:‘退房可以,但要交十元钱的手续费。’我一听可退房自然高兴,但平白无故地要扣十元所谓的手续费又不甘心,便说:‘如不是你那接客员把我骗来,又怎么会这样?要怪只能怪你的接客员骗错人了。还有,我受你们的骗这笔账还没算呢!’但老板咬定了那十元钱怎么也不肯松口。如此一来又僵住了。”

时光在慢慢地流逝,我有点焦躁不安,想就此罢休。正在这时,外面又来了几位不知情的受骗者,我及时送店老板一根软骨嚼,说:‘老板,我看还是全退了吧,想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几位还没登记的旅客必会自行告退,孰轻孰重,聪明的你不会不明白吧!’最后老板在无可奈何中把钱全部退还给我。”

这次舌战,这位同学之所以取胜,主要在于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是以硬制硬,以兵对兵。老板大嗓门,他也大嗓门;老板说,退房没先例,他说退房有先例;老板让他站一边去,他则以给监督局打电话威胁之,给人一个此人不好对付的印象,因之不得不改变策略。

二是以软对软,以礼对礼。老板软下来了,答应退房,但坚持要手续费,他来了个以利诱之的策略:如果吵嚷开来,尚未登记的旅客,必然自动离去。收了他一个人的手续费,丢了几个旅客的生意,太不合算了。老板权衡利弊,为了留住更多的新旅客,只好把钱全部退给他。

三是软硬兼施,兵礼兼用。对待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有效的办法是:软硬兼施,兵礼兼用。关于先礼还是先兵,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1963年,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闻之以为曾宪梓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

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概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严肃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对曾宪梓纷纷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喷头”。

原来便极富自尊之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

人际交往中,最忌生气发火,动怒泄愤。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小辈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切切不可失晚辈之礼。但有时会遇到某些或有恃无恐或刁蛮耍横的倚老卖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让忍辱负重,反而会使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刚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而百口莫辩。

但,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有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只有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适度赞美,可使对方产生亲和心理,为交往沟通提供前提。曾宪梓的叔父只身一人于异国他乡艰辛奋斗而拥有今天的财富和名望,足以证明其不凡之处。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于商场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化为乌有。

曾宪梓在人际交往、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兵礼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

究竟是先兵后礼,还是先礼后兵,兵礼兼用时兵礼的“度”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需要慢慢揣摩和体悟的。

5、忍与抗的平衡

忍得难忍之事者,抗则无往不胜。上国画课,教授说:

“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

“那么画人呢?”学生问。

“王维的‘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以顺风为佳。文天祥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以逆风为好。”

“有没有又顺又逆的?”

“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前一句逆风,后一句顺风。

“人在顺风和逆风中的表现,有没有什么当然的道理可以依循?”

“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顺的悠然。”

逆的风骨即为刚;顺的悠然即为柔。刚柔相济才能造就完美的人生。

忍耐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智慧。人,就应该在忍耐中生活,在生活中忍耐。

而今生活中不乏善于忍的人。他们待人处世,时时处处都体现着忍字。实际上,正因为他们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冷静,懂得做事要抓大放小,要考虑长远,才会忍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反,那些遇到事情没有耐性,一触即发,一碰就跳的人,往往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身处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如何去审视生命,审视自己?面对一时的艰难坎坷,面对严酷的生存压力,不愿忍耐,或者只是感慨造化弄人,生不逢时,然后放纵自我,说话办事依然鲁莽冲动,随着自己的性子乱来,完全不顾别人的感想,不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最后,只会落得鬼憎神厌,事业也只会是一塌糊涂。

大凡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无所作为时,总是忍受等待的煎熬。三国时期曹操的死对头刘备,是个会忍、会等待的人。

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到曹操门下栖身,正好,曹操便死死地监视他,刘备心里明白,便也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曹操给他左将军的官儿,他也接着。没事可做,他也不找事做,就在公馆种菜园。关羽、张飞天天急得团团转,笼中鸟,池中鱼,什么时候能脱身呢?刘备叫他们莫急。急则自投罗网,曹操早就准备收拾他们,只是没瞅着下手处。

就这样,刘备耐心等待机会,甚至曹操和他面对面饮酒,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我二人”时,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并说他怕打雷。一个大男人连打雷都怕,还能成大事吗?刘备骗过了曹操,忍受,等待,终于得到领兵进攻吕布的任务。从此,也便鸟飞蓝天,龙奔大海了。

所以,对成功而言,没有等待就没有英雄。

刘备对曹操的忍受,这一事例本身就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义,不过我们刚才只是谈一种人生态度,但小不忍则乱大谋强调的只是一种谋略。小不忍则乱大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春秋战国时三位英雄的所作所为。一是勾践卧薪尝胆,一是孙膑装疯,再就是范雎装死。

首先是勾践,他忍受屈辱的故事,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忍辱发愤的代名词。作为越国君王,只要利于恢复他已经灭亡的国家,他什么屈辱都能忍受,什么苦都能吃。在这里人不能不为自己同类的意志力惊叹!

他心甘情愿地给吴王夫差当奴仆,这或者一般落难英雄能做到,但给生病的吴王尝大便,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尤其是英雄人物宁死不辱。人争强好胜也不就是争一口气么?给敌人尝大便,将来即便反败为胜,在敌人面前,还有何威风可逞?但勾践似乎不考虑这些,对他来说惟有成功才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当他骗得吴王的信任,获得自由,回越国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忍受吴国强加给他与越国的屈辱,他决不因为稍有自由与权力就张狂起来。他甚至让自己睡在柴草上,在屋梁上吊一个猪胆,天天不断地品尝,以此深思人生事业的艰难。也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十年工夫他就报仇雪恨了。他成功了,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故事也给历史与后人无穷思考。

再就是孙膑与范雎。孙膑的忍,在于装疯,不惜吃猪粪以蒙哄庞涓,从而躲过大难,逃到齐国,最后打败庞涓,使庞涓自杀身亡。范雎原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他和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在接见中发现范雎很有才干,就背地里派人去找范雎劝他留在齐国做事,范雎谢绝了。

后来为了这事,须贾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就向魏国丞相魏齐告状,说范雎私通外国。魏齐就将范雎严刑拷打,没气了,魏齐就叫人用破席把范雎裹起来,扔在厕所里。范雎其实只是晕过去了,夜里醒来,买通看守士兵逃回家,养好伤又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计,并当上了秦国丞相。使秦国更加强大,并把魏国作为主要进攻目标。

孙膑和范雎没命了,也就无从说起日后功成名就与报仇雪恨。不过孙膑和范雎的忍与勾践的忍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然而三人任一个的忍都是为谋,无谋即无忍。

谋之必要,忍亦不可避免!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是导致失败的根苗,它表现了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的最要紧处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种宽大的胸襟与器量。它以退为进,并以此预示后来的成败,这也就成了弱者与强者的一种区别了。所以忍也绝不意味着只咽气不吐出来。所谓吐出来,如越王勾践等那样,是一种吐法。当然平常人们忍一时之气,则常常要时间和事实来作回答,这也是一种吐法。总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以讲讲曹操对祢衡的态度,这故事n旷击鼓骂曹”。祢衡骂曹操,以及他所有对曹操的做法,乃至对东汉末年各地军阀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面对祢衡放肆的羞辱,为了顾全大局,把所有的都咽下去了,也确实表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

当时的情景,两人较劲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曹操请祢衡,实际想让他做个军务秘书长,动机挺好。但请人家来曹操不请人家坐,就伤害了祢衡。接着祢衡就挖苦曹操手下无能人,并自夸才能。曹操大权在握,就要祢衡给他击鼓,以此羞辱祢衡,祢衡也不拒绝。击鼓应换新衣,按规定仪式进行,可祢衡只穿随身衣服。尽管这样,祢衡到底是才子,他击了一曲《渔阳三》,让在座的人感动得掉泪。曹操手下则坚持要祢衡换衣,祢衡却干脆裸体击鼓,以此辱骂曹操是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