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3446600000015

第15章 打破人的内在枷锁(14)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闭锁的一面,同时又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有开放的一面。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发现一个开放的心灵,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的结局。

枷锁39、随意性——缺乏时间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是当今发达国家流行的一句格言。而中国人,和大多数东方人一样,却出奇地悠闲。

很多工作业绩不好的业务员,他们工作的习惯是第一个早上大概9点出门,9:30到办公室,然后整理一个资料到10:00,然后喝一杯咖啡10:30,然后跟朋友聊一下天,11:00的时候打电话,打的时候通常顾客不在。所以11:30的时候要准备吃饭,要早到,才能节省时间,然后到了下午,觉得太累,睡个午觉,之后觉得反正明天再拜访也无所谓,然后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然后就奇怪了为什么收入这么少,为什么业绩不提升,他们还在研究这个原因,他们都花时间在休息、在聊天,从来没有好好的工作,也没有好好的玩过,当他们工作的时候他们就想着玩,当他们玩的时候,就想到工作,内心有这个内疚感。这样的习惯怎能成功。

最令人生气的中国人在社交访问时就是不守时。在西方国家,访问的时间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但是在中国,就很随意。

如果主人没有安排住宿,客人即使很累了,还得一直陪他说下去。拜访外国人时,中国人不会意识到人家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们会一小时、一小时坐下去,很少,甚至什么有意义的话也没说,也没有主动告辞。一位出色的牧师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想要见我的人便是我想见的人。”

但是若是他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准会彻底把这话改了。他有过这类经历后,准会学另一位繁忙的牧师的样,在自己的书房醒目的地方挂上这样的圣谕:“主保佑你走吧。”这一番直言相告可能常常会挫伤不顾他人死活者的劲头。你看他长时间不说话,时间之长十个欧洲人也失去了耐心。

他终于开了口,真的应了这么一句名言:“上山打虎易,让你开口难!”外国人要是能学学已故的马根济大夫就幸运了。他不胜源源不断而来的中国客人和朋友的干扰,他们个个都“来而不走”,使他的医务工作大受影响,便常常对他们说:“请随便坐,不要拘束。我很忙,恕不奉陪。”若是哪个外国人愿意学学一位学中文的学生,那他就更幸运了。这位学生刚学会了几句中国话,想在老师面前试试身手,刚一下课,就对老师说:“开门,给我出去!”弄得老师好不尴尬。

“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不误听报告……”这段旧歌谣,诞生于不讲求效率的年代。那个时候,凡事邋里邋遢,不守约,不守时,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儿。现在搞市场经济了,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按说总该遵时守信了吧?然而,有人偏不。

吃一堑,长一智。于是,开会、签约、上班,你迟到,我也迟到;你让我等10分钟,我下次让你等20分钟。不守时,像是瘟疫,相互传染着,毒害着整个社会的肌体。

一个连时间都不能遵守的人,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呢?

守时是什么?是守信,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交往要守时、守约、守信。延误了时间要赔偿,不守协定会犯法,不讲信用遭投诉,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一个交换频繁、联系复杂的商品经济社会,缺少了守时这一共同规则,是无法运转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许多人都觉得有一种困惑,就是总感到时间好象太紧了,所以常常陷于手忙脚乱之中。其实,这只是由于不少的朋友对于时间这个最容易得到也最容易失去的财富,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安排所致。

“时间比眼睛还重要,比金钱更宝贵”、“浪费时间懒散,抓紧时间勤快”,这是江苏太湖锅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陆道君的时间观。他除了出差、学习、开会、出国参观等特殊情况外,正常上班,不早退,从不例外。由于他以身作则,所以太锅集团干部和工人个个精神饱满,出勤出力,生产兴旺,秩序井然。陆道君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每天四小时处理日常工作和事务,两小时下车间实践调查,两小时接待顾客、用户和朋友,一小时阅报。有人劝他不必如此紧张。他说:“一个企业家起码要跟上时间的节奏,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如果做了时间的俘虏,那就得不到时间老人的宽容,自己就会有空虚感,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他看到青年人浪费时间是十分痛心的。太锅集团有个青年工人一直沉浸在卡拉OK歌厅和舞厅里。他知道后,就多次找这个青年个别谈心,邀他一起看聂荣臻在法国学习的电视片,并用我国民族英雄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名句教育他,还用京剧《玉堂春》中王金龙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事例激励他。在陆道君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下,这位青年终于觉悟了。除了周末唱歌跳舞调节生活外,其它业余时间狠抓学习,上班时间也认真出力,技术不断进步和提高,受到了车间上下的好评。这位青年说:“我内心感谢陆厂长。我一定要科学支配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技术精而又精。”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树立了强烈的时间观念,讲究时间的科学地运筹,就会让有限的时间放射出金子般的光芒。所以,我们说:珍惜时间吧,这就是珍惜你的生命!

枷锁40、摆阔气——以花钱为乐趣

今天是发薪水的日子,一早起床,一返往常不情愿的心情,异常地兴奋!因为又可以去疯狂shopping啦!走出家门,哦,mygod!天气是这么的好,空气是那么的新鲜,真是天公作美呀!

比任何一天都早的到达公司……终于领到了工资,当然要扣除工资税、迟到、早退、旷工以及业绩不是很好的惩罚,最后领到实发工资1600rmb。尽管如此,握着这烫手的money,还有半个月没有逛街的冲动,感到了兴奋与幸福!经过了煎熬与等待,终于到了午休的时间,奋不顾身(没有吃中饭也没有喝上一口水)地冲了出去。

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拼命厮杀,购买了如下物品:

美宝莲的口红一只89元;

指甲油两只76元;

过季五折甩卖的名牌上衣一件699元;

一条lee的直桶牛仔裤399元;

一款only休闲女包329元;

饿着肚子回到公司,一个月的工资去掉扣掉的,只剩下8元。

……

金钱之于人来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具有人见人爱的魅力,这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以金钱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种种行为,都叫做“花钱”。心理学明白地告诉我们——赚钱决定着人的物质生活,而花钱则往往决定着人的精神生活。这样的一个结论,是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对比过几十万人在“花钱”时的感受时得出的。

对于许多人来讲,最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他(她)们的口号是:“心无杂念享受当下。”每当花出去一块钱,就能让“小康”的笑容在他的脸上洋溢好半天。

花钱会给人劳累的神经注入一种类似于挠痒痒一样的快感,这指头与钞票亲吻的感觉是一种比挣钱还爽的快感。

花钱实在是一种让人心痒难耐,越花越痒的事儿。有的人有一天不花钱,那脸就苦得跟苦瓜一样的阔少,等到一发工资便迫不及待把百元的大钞全部兑换成十元的零票,然后一张一张地往外花,纯粹是为了寻找点钞票的感觉的主儿。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像上面这主那等“痒”出“体面”,“痒”出“艺术境界”来的毕竟不多,更多却是“痒”得令人讨厌的人,比如说只花几十块钱买的衣服,偏偏说花了几百元钱才好不容易买成的,这种人的“花钱之痒”实在有些“痒”得让人难受。

国人人就是这样,总是虚幻把最光鲜的东西堆在表面,让人晃眼之下,得到一个光鲜的印象。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给他人留下富有的印象而不惜过那种超出自己实际经济能力的生活?

然而,有一个大家都容易忽略的事实是,一个百万富翁即使穿一双价格仅100元的皮鞋,不知情的人也会以为它的价格是几千元。一个仅靠几百元或几千元月薪维持生计的人,哪怕是真的穿了一双几千元的皮鞋,别人也会以为它的价格不过几百甚至几十元而已。

其实,越是富有的人,越不会铺张浪费,挥金如土;而钱少的人则往往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来摆阔气。事实上,越是有钱的人,往往不在乎使用廉价物品,而没有钱的人却怕因为使用廉价物品会降低了他们的身份。这种心态可以说是人类或者说是穷人的一种悲哀。

没有听说过有谁买东西发了财,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买彩票中了500万,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大多听说的还是卖东西富了的。而卖“时尚”的恐怕是最好赚钱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时尚”,就是“资产阶级”联合掀起的一场又一场“赚钱运动”。而那些“爱面子”的穷人正好上当,为了显示自己的时尚风采,要“上档次”、“上品位”,“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天下之大,花钱的地方无所不在,花钱的机会无处不有,可花钱的本事和没有钱也有“钱”花的功夫,却实在不是平常人可以拥有的,要不然,在我们的周围怎会有那么多一提到花钱,眼中就会盛满渴望和警觉的芸芸众生呢?

喜欢花钱的主不可能成功,因为他无法忍受节俭的生活。现实中,即使一个人在谋职的时候,能否和雇主讨价还价,它的前提往往是自己的口袋里有没有钱。一个人如果没有钱,为生计所迫,就不得不自贬身价接受别人给他的任何工作,何谈乐趣,到头来,还得在花钱中寻找安慰,最终依然是一贫如洗。

枷锁41、知足常乐——不符合当今社会“自主创新”的主旋律

老子的“知足常乐”几千年来一直是被国人津津乐道。诸不知,在这条绳索的舒服下,天长地久、日积月累就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和较系统的“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穷人看到富人赚了一千万,就想“要是我有那么多钱,就是躺着吃几辈子也够了”。穷人常常感叹富人何苦去冒那么大的险,受那么大的罪,“知足常乐吗!”他说,一副得道的样子。殊不知,不投资也有风险,而且风险是绝对的——穷人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他一辈子都是穷人。

“张三,咱俩明天合伙做点生意怎么样?”“干吗?做生意,咱可不是做生意的那块料,免了吧,我还是按时上我的班吧,就不去自讨苦吃了。”

“李四,工作怎么样,还行,一个月弄个千八百块钱,凑合着活吧。”

“知足常乐”是懒汉和穷人给自己找到的一条“顺流而下”的破船。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外加三两二锅头”。知足;

“一个月两千元,打打麻将聊聊天,没事想想从前”。知足;

“没有汽车,咱不花保养汽车的费用,不为没有车库发愁,不受交警的管束,多窄的胡同咱都能够潇洒地走进去,汽车就无奈,有力使不上,干瞪眼。”知足;

“没有空调,省下电费不说,还不得空调病。大汗淋漓时来块冰镇西瓜,来瓶啤酒,冲个冷水澡,绝对跟呆在空调屋子里的人有不一样的享受。”知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穷人的座右铭。

还有一则与上面的渔夫类似的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开荒。其中一个人开了一亩地,就像第一个故事里的渔夫那样,既然这一亩地的粮食已足够他吃了,剩下的时间就不如用来舒舒服服地晒太阳,他叫小鱼。

另一个人叫大鱼,大鱼不停地开啊开啊,拓开了一亩地又一亩地……自然,他是没有时间晒太阳的。开垦的几十亩地需要他不停地翻耕、除草、浇水、流汗……

“大鱼兄弟,歇会吧。人生苦短,欢乐无多啊。睡不过一张床,吃不过一个胃,你忙做这么多又是何苦呢?”正在树荫下听风喝茶的小鱼说。

大鱼笑笑,如果换一种心态来感受,劳动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福。更主要的还有将来,人生虽然短暂,但也没有短暂到只有一天、一周、一月甚至一年那么短。

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

一年很快过去了,小鱼粮食吃光了又刚好接济上。大鱼呢,除了自己所吃所用的,还有很多粮食卖给了别人,同时他把那几十亩地也租给了别人。这样,他就有了一笔钱。

他去和小鱼告别,说他有了资粮,可以去他乡、去城市、去更远的地方了。

十年后,一列车队回来。是大鱼的车队。

“这十年,我见过北国的千里冰封,见过南海的万倾波浪,看过了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做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也赚了很多钱。我想说,世界真大,生命真美好。”

小鱼呢,还在原来的屋子住,不过他有了三亩地,因为他有了两个孩子。

小鱼喃喃地说:“知足者常乐……”只不过声音小的只有他才能听见。

这正应了加缪的那句话:“现代社会里假装没有钱也能拥有快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势利眼。”

知足大抵与麻木有关。

这几年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必再为果腹遮体犯愁,于是有些人知足了,沉溺于对享受安逸的追逐之中,什么酗酒、搓麻、纵欲,而将理想、追求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知足有如一面厚毯紧紧裹住无目标人生之空虚,使人视外面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于不见,成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言不及义。

“宁要痛苦,不要麻木”。这是一位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少妇,面对自己与有知识文化的优雅女性之间的差距,面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现代化都市之间的强大反差,发出的简洁有力、饱含痛苦的呐喊。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足者固步自封,满足于眼皮底下那么一点点天地,岂有不退之理?

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见有人还在山脚下,便自我陶醉起来,又怎么能领悟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我封闭如井中之蛙,体会不到大海包容百川的胸襟。

人总得有个生活目标,不能像没头的苍蝇那样瞎碰瞎转,目标的远近大小,可视各人的具体条件而论,这样生活才会有个奔头,人生也才会充实,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善行乐者必先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进,乐在追求之中。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知足,有的时候是怯懦,有的时候是退缩,有的时候是心虚,有的时候是平庸,有的时候则是奴性。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麻木得没有了希望。

枷锁42、幻想一夜暴富——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无论是知足的国人还是不知足的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一夜暴富。暴富,是许多国人内心里渴望的潜意识,是潜伏在人性深处的幽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在那些众多的取财之道中,恐怕没多少是暴富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