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3443800000029

第29章

晏子出使晋国,在路上看见一个反穿着裘衣背着草料的人在休息。晏子觉得这是个有道贤能之士,就叫人去问他:“怎么到了这个地步?”那人回答说:“我给齐国人做奴仆,名叫越石父。”晏子说;“噢!”立刻解下车驾左边的马来赎下他,并且让越石父坐车一起回去。回到了馆舍,晏子没向越石父告辞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提出来和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对他说:“我还没有和您结交啊。现在我从患难中把你解救出来,这对你还不够好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忍受屈辱,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挺胸做人,所以我才要和您绝交。”晏子听了之后,就出来会见越石父,说:“以前我不过是看到了您的容貌而已,现在我知道您的志向了。我听说体察实情的人并不会看重他的名声,而看重行动的人不太在意他的言辞,我可以向您谢罪而不被离弃吗?”越石父说:“您这样礼遇我,我怎么敢不恭敬从命呢?”于是晏子把越石父待为宾客。世俗的人对人有了功绩,就以为有了恩德,有了恩德就待人傲慢。现在晏子有解救他人于困境的功绩,却反而屈尊待人,这和一般的世俗之人差距太大了。这就是保全功德的方法啊!

列子很贫穷,脸上出现饥饿的颜色。有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郑国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之士,他现在居住在您的国家却是如此的穷困,您恐怕不礼贤下士吧?”子阳就命令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了两拜,就谢绝了。使者就离开了,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怨恨地捶着胸脯说:“我听说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能过得舒舒服服,现在你的妻子儿女面露饥色,国相派人探望你,又给你送来了粮食,你又不接受。难道我们全家人注定要忍受饥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你不是能够理解我的人啊。国相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那么也会因为别人的话加罪于我。这就是我不接受他的粮食的原因啊。”后来,郑国百姓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了别人的供养,却不为别人的遭难去死,这是不义;为了别人的遭难而死,这就是为没有道义之人而死。为无道之人去死,这是不合乎情理的。列子不接受子阳的粮食,避免了不义,去掉了不合情理,这难道不是很有远见吗?而且当他有饥寒之患的时候,仍旧不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因为有先见之明,能够事先体察世事的变化从而预先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就通晓了人生的真谛了。

活学活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对齐相晏婴表示了最崇高的仰慕之情,以至于愿意“为之执鞭”。晏婴以力行节俭、爱惜人才、聪明机智而彪炳青史。

晏婴在担任齐相期间,有一次,他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在路上行走,晏婴见此人气度不凡,双目炯炯有神,好像是很有修养的样子,就下车问他说:“你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到了这里?”那个人回答说:“我叫越石父,是给人家做奴隶的。”晏婴站在一旁,仔细端量这个人,从心里为这个气度不凡的人成为奴隶而感到可惜。于是,他决定为越石父赎身。越石父的主人也对他有一点不放心,觉得他不像奴隶,于是也很愿意把越石父卖给晏婴。晏婴就命令手下把马车左侧的马送给那主人,就这样带着越石父一起回到了齐国。

到了齐国晏婴的馆舍前,晏婴迫不及待地进了自家的大门,却忘了向越石父告辞。晏婴的这一举动,使越石父很生气。本来自从晏婴为他赎身以后,他对晏婴一直心存感激。他觉得自己终于也被人赏识了,自己从此可以一展才华了。可是,到了这里,他竟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存在,自顾自地回家了。可见,晏婴也不是真正地尊重自己。这样的话,与我在别人的家里做奴隶也完全没有什么两样,我不如趁早回去算了。想到这里,越石父毫不客气地托人对晏婴说:“从即日起,我要与晏婴绝交,到真正赏识我的地方去。”晏婴听了以后,也让手下人告诉越石父说:“从前你只是一个毫无地位的奴隶,现在我把你赎出来,我对你还不行吗?本来我们也没有什么私人交情,你为什么这么急地就要与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不错,我以前的确是一个毫无地位的奴隶,但自从您为我赎身以后,我以为找到了知己。可是您根本没有想到要尊重我。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的面前可以忍受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却一定要挺胸做人。因此,我才要与您绝交。”

晏婴知道了越石父所说的这一番话以后,马上亲自接见了越石父,并诚恳地向他道歉。晏婴说:“先前我只是看到了先生的外貌举止而已,而现在我才知道了您的品格和为人,这一切都是我晏婴的失礼,我诚心希望您能留下来,多给我以指教,行吗?”越石父很高兴,说:“您这样以礼待我,我怎敢不恭敬从命呢?”晏婴于是把越石父拜为上宾,越石父也成为晏婴相国的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

智慧金言

天下虽然有有道之士,但本来就很少。如果方圆千里能出现一个士,那就很多了,可以称得上肩靠着肩了;如果几代出一个圣人,那就不少了,可以称得上是脚挨着脚了。士和圣人的出现,竟是这样的困难,可是国家的安定却一定要依靠他们。像这样,国家安定的局面怎么能够到来?即使侥幸有圣人出现,也未必被入知道。有贤人而不被人知晓,那就像没有贤人是一样的。……君主贤明,世道安定,贤者就在上位;君主不肖,世道混乱,贤人就只能在下位,而奸佞小人就会得到重用。

先识览·察微

题解

本文的题目“察微”,顾名思义就是强调了“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起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的道理。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还列举了吴楚之争、宋华元飨士而忘其御、鲁昭公不辨其意的事例,提醒世人要时刻防微杜渐,这样才可以避免灾难。

原文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②。察其秋毫,则大物③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⑤,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过蒲赞政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⑥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惟子、陈夏啮,又反伐郢⑦,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日:“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郑公了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⑧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⑨。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日:“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上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邱氏斗鸡。邱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邱氏之宫而益其宅。邱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邱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⑩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邱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注释

①察:探察,审察。

②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

⑤大物:在这里指大事情。

④臣:男仆人。

⑤拜之以牛:用牛来酬谢。

⑥子:特指处女。

⑦郢:楚国的国都。

⑧华元:春秋时宋国的大夫。

⑨御:驾车。

⑩起甲:发兵。

译文

假如治理乱世和生死存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明显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愚笨的人就行了。但是治理乱世就不能这样了。仿佛可以明白,也可以不明白;可以看见,也可不见。于是明智贤达的人一起想尽办法寻找治理、生存的办法,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和东夷八国反叛的诡计。所以说,治理乱世求生存的征兆开始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假如能够做到明察秋毫,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

鲁国的法律有规定,本国人又在其他国家给别人做奴隶的,假如有人能有赎回他们的话,这笔赎金从国库中支出。子贡在一个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他很坚决不从国库中拿钱。孔子说:“子贡这件事情做得不妥,从今以后就没有人再愿意赎回鲁国的奴隶了。”从国库中拿钱,不会对人的行为品德有什么损失,不采桑图接受这笔赎金,那么就没有人做这件事情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而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观察事物细致,眼光真远啊!

楚国的边界有一个叫卑梁的地方,这里的女孩子和吴国的女孩子在一起采集桑叶,她们嬉闹中伤害了一个卑梁的女孩子。卑梁的人带着这个受伤的女孩子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对他们不恭敬,卑梁人很恼火,一气之下就杀死了吴国的人。吴国人向卑梁人复仇,残忍地杀死了卑梁人全家。卑梁公很生气地说道:“吴国制弩人胆大包天,竟敢侵犯我们的城邦?”然后就发兵攻打吴国,把老弱病残的人一个也不地得全都杀死了。吴国的君主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派兵攻打卑梁,把这个地方杀得片甲不留才离开。紧接着吴国、楚国也开始宣战了。吴国的公子光率兵在鸡父与楚国交锋,大败楚国,俘虏了他们的三元大帅潘子臣、小惟子、陈夏啮。又返伐楚国都城郢,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把她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些战役都是鸡父战役的延续。如果想要守住自己的国家,最高明的策略是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开端,然后能够预测事情发展趋势及结果,即使这些都做不到,也要了解到当时的情况。假如这几点一点都傲不到,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自身也会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孝经》中说:“站在高处而不害怕危险这样才能够守住持自己的高贵,水满而不往外溢流,这样才可以长久地保持住富裕。有高贵和富裕这两件东西,才会守住自己的国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楚国却没有做到这些。

郑国的公子归生统率军队袭击宋国。宋国大夫华元在大棘应战,羊斟给华元做驭手。第二天上战场之前,华元杀羊来慰劳诸位将士,羊斟没有参加这个仪式。第二天上战场的时候,羊斟恼怒地向华元道:“昨天你主持了杀羊犒劳将士的事,现在驾战车上战场的事情就由我来领导。”就这样勇猛地驾着战车冲向了郑国的阵营中。宋国的部队败北,华元也被郑国俘虏。弩上的弩牙差一厘米的距离是不可以发射的。作战也像一个巨大的弩。慰劳士兵却忘了自己的助手,结果导致战争失败,自己被俘,难道不是这样吗?只要是作战就要了解熟悉作战的情况才能做好准备,知己知彼才是取胜的妙方。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玩斗鸡的游戏,郈氏在鸡头上装上小甲,季氏在鸡的爪子上装的是金属。季氏的鸡被郈氏的鸡打败了,季平子非常恼怒,把邱氏的富院侵占了,使自己的庭院扩大了。郈昭伯很恼怒,就在昭公面前恶语中伤季氏道:“陛下在襄公庙举行的祭祀,只有十几个人在跳舞,其他人都在季氏的家里。季氏家里的人数超过了礼数的规定,可见他眼里没有您已经很久了。如果不杀了他,以后会给国家带来灾难的。”昭公坐不住了,他不仅没有去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反而派郈昭伯统领军队袭击季氏。已经攻入季氏的后院,仲孙氏、叔孙氏私下里一起商量道:“季氏被杀死了,我们整个家族也就覆灭了。”他们决定前去助阵,攻到了院墙的西北角,三家开始汇合,郈昭伯败北被杀。昭公知道后怕被杀逃到了齐国,后死在了干侯。鲁昭公轻信他人的话就对季氏发起进攻,却忽视了仲孙氏、叔孙氏的势力,他们是患难与共的。这也是鲁昭公没有具体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势。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虽然地位高贵,对于治理、稳定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整个鲁国的势力竟然敌不过一个季氏,更何况他们三家联合起来呢?他们厌恶昭公,定会合作救助的。昭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等人感到恐慌,整个鲁国人也觉得不安心。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感到恐惧,整个鲁国人都与他为敌,这么说来,昭公在干侯过这么久才死还算是幸运的了。

活学活用

春秋时期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婢,如果有人能够为他们赎身,可以由官府支付酬金。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来以后却推辞而不去领取酬金。孔子说:“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酬金是为了奖赏,取酬金也无损于你的德行。但如果你不领取酬金,鲁国从今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去赎人了。”孑L子的另一个弟子名字叫子路的,他曾经救过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感谢子路,就送给了他一头牛,子路欣然收下了。孔子说:“从今以后,鲁国人一定会更踊跃地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小之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