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3443800000011

第11章

一天,早因战败而投降匈奴的一个叫李陵的人来到苏武放羊的地方。原来他是匈奴派来当说客的,来劝苏武投降。苏武一见到他,就鄙夷地对他说:“你不在匈奴的大帐里做你的大官,到我这个破地方来干什么?”李陵告诉苏武说,他的哥哥和弟弟在汉朝被迫自杀了,母亲也已经去世了,妻子也改嫁了,苏武的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也都下落不明。言外之意,汉朝对你的家人都这样了,你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苏武听了这些话,丝毫没有动心,说:“我是大汉的使者,我只知道忠于大汉,我是坚决不会投降的。”李陵还是不死心,说:“咱们都是汉朝人,如果你肯归顺匈奴的话,我可以在单于面前为你求情,保证你荣华富贵。”苏武厉声打断李陵的话:“你身为大汉的使者,却不守节义,投降匈奴,像你这样认贼作父的人,还有何脸面在这儿和我讲话呢?你快给我滚开!”李陵长叹一声:“苏武才是真正的义士啊!我只是一个罪恶滔天的小人啊!”

就这样,苏武在北海放羊十几年,他天天看着被磨坏了的汉节,就像看到了汉朝一样,每每增加了返回汉朝的决心和勇气。后来,汉武帝病逝,汉昭帝即位,匈奴和汉朝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经过一番交涉,苏武终于在始元六年(前81年)回到了汉朝。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还正当壮年,等他回国时,已经须发皆白了。苏武“使之四方,不辱使命”,在恶劣的条件下,表现了一种伸张民族大义的气节,他的精神一直为后世所敬仰,他的名字也流芳千古。

智慧金言

义是公正、合理的意思,我们常说的正义、公理、气节,都在其范围内。义是万事的法则,是君臣、父子、亲疏产生的根基,是国家治乱、安危、胜败的关键。胜败的关键,不要向其他方向去寻找,只要坚持一个“义”。

仲秋纪·爱士

题解

文章主要论述的是国君要“爱士”。作者以秦穆公、赵简子爱士为例,说明君主只要做到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会亲近君主,就会愿意去为君主牺牲一切。

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上得矣。

畜牧封侯昔者秦缪公①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②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君君了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仁言动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注释

①秦缪公:即秦穆公。

②女:通“汝”,你们。

译文

给人衣穿是因为他寒冷,给人饭吃是因为他饥饿。饥饿寒冷是人的大不幸,解救饥饿寒冷的人是十分仁义的事。现在人民处于穷困窘迫的处境,不仅仅是饥饿寒冷的问题,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怜悯陷于困境的人们,同情遭受困顿的人民。这样君主的名声就会显赫,贤能之士就会出来为国家效力了。

古代时候,秦穆公乘车出游,车子坏了,右边车辕的马逃跑了,被一群农夫抓住。穆公亲自去寻找跑掉的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们正准备分吃马肉,秦穆公叹息说:“吃骏马的肉而不同时喝酒,我担心这样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穆公给他们喝了酒后就离开了。过了一年,秦、晋在韩原展开激战。当时晋国士兵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兵车,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穆公战车左边的骖车。晋惠公车右的卫士路石举起长枪击中了穆公的铠甲,七层的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就在这时,曾在岐山分食马肉的三百多农夫,竭尽全力在车下为保护穆公而拼死战斗。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并且俘获了晋惠公。这就是《诗经》中所说的“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为军效力。”君主怎么能不努力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亲近他们,如果人民亲近爱戴他们的国君,就会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生命。

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晚,担任广门邑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禀告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脏吃了,病就能痊愈,否则,就得死。’”负责通报的门吏进去禀告了赵简子。当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正在旁边侍奉简子,听了之后生气地说:“呀!这个胥渠,竟敢打您的白骡的主意了,让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通过杀人使牲畜活命,不也太不仁义了吗?杀掉牲畜为的是救活人命,不也是仁义之事吗?于是叫来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发兵攻狄,广门邑的官吏率军参战,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武士的首级若干。这样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护亲近自己的士民呢?

敌人来犯,都是为了追求利益,如今来犯而被消灭,他们就把逃跑当作是有利的了。如果敌人都把逃跑看作是利益,那就用不着交锋了。所以,如果敌人获胜了而获得生存,那我们就得被消灭;如果敌人被我们消灭的话,那我们就获得了生存。或者我军胜利而得到生存,或者敌方胜利而我军被消灭,这其中的道理难道不该慎重考察吗?这是用兵的精妙所在。敌我的生死存亡就取决于是否懂得这个道理了。

活学活用

有一次,秦穆公乘马出行,走着走毒害,突然马车出现了故障,右侧驾辕的马也脱缰逃跑了。秦穆公到处找啊找,最后终于在岐山的南面找到了马。原来,这匹马被一群农夫抓住了,他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分食马肉呢。秦穆公并没有责怪这些吃掉他的爱马的农民,只是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如果不马上喝酒的话,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于是,秦穆公返回到马车上,拿来了酒,看着农民们一一喝了酒,他才离开了。过了一年,秦晋在韩原展开激战。晋国的士兵已经把秦穆公的马车包围了,晋国大夫梁由靡也已抓住了秦穆公马车左边的马了,秦穆公的七层铠甲又被晋军刺穿了六层,情况十分危急。就在此时,曾在岐山之南分食秦穆公马肉的农民三百多人赶来了,他们冒死与晋军展开厮杀。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军反而大胜晋军,俘获了晋惠公带回了秦国。

孟尝君名田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是齐国齐滑王的相国。当时他以礼贤下士而著名,凡是投到他门下的人,他都给予收留,并给予了较好的生活待遇。投到他门下的人,多为贫寒之士,在当时也被称为食客。孟尝君为了厚待这些人,几乎花尽了所有的家产。孟尝君的门下一共收留了食客三千多人。

有一天,一个高个子的中年男子来到孟尝君家,身上穿得十分破旧,此人叫冯谖(xuān),孟尝君把他请进门,问道:“先生不辞劳苦来到舍下,不知您有何见教?”冯谖答道:“没有,我听说您很好客,我因衣食无着,所以想投到您的门下做一名食客。”孟尝君也没有拒绝,就把他留下了。这位冯先生可真麻烦,天天击剑弹歌,不是嫌食无鱼,就是嫌出门无车,还嫌没钱养家糊口,如此三番,孟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冯谖再也不唱歌了。一天,管家来向孟尝君报告说,家中的钱粮只够用一个月了。孟尝君查了一下,发现领地薛邑还有很多债没有收上来,就说:“谁可以去收这部分债呢?”管家认为冯谖忠厚可靠,可以去干这件事,孟尝君答应了。

冯谖接受了任务以后,临行前到孟尝君这儿来告别,问孟尝君:“收完了债以后,买点儿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你看着办吧。”冯谖到了薛地,就让当地官员召集欠债的人前来集合。他说:“孟尝君借钱给你们,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为了赚钱。现在,有钱的已经定好了偿还日期,没钱而又无力:偿还的,借据一律烧掉!大家放心吧,但你们可不要忘了这是孟尝君对你们的恩德呀!”百姓很高兴,叩头欢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孟尝君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气,立即把冯谖召了回来。问他:“你给我买什么东西回来了?”冯谖说:“我不仅给您收了债,还给您买来了‘义’。”孟尝君问:“你怎么个买‘义’法?”冯谖说:“您家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果说还缺点儿什么的话,那就是老百姓的情义了。现在我通过这种方法给您买来了。”孟尝君尽管不太高兴,但又没法说什么,只好认了。

随后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也由于秦国、楚国的嫉恨和离间,齐王也开始对孟尝君心存芥蒂。因此,孟尝君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回到薛邑。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他此时终于看到了冯谖为他买来的“情义”了。

后来,冯谖又向孟尝君提出了狡兔三窟的建议。并亲自到魏国游说让魏王请孟尝君做宰相。齐王听说魏国要重用孟尝君,知道诸侯很是敬重孟尝君,于是就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以后,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的齐国宰相,再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几乎都是得益于冯谖的计策。

智慧金言

给人衣穿是因为人们在受冻,给人饭吃是因为人们在挨饿。挨饿受冻可以说是人的最大的灾难,拯救挨饿受冻的人是正义的行为。人的艰难窘迫比起挨饿受冻的灾难更为深重,所以贤明的君主对人陷入困境必定会怜悯,对人遭受困厄一定也会表示惋惜。做到这一步,君主的名声就显赫了,国士也会归附了。

季秋纪·顺民

题解

“顺民”就是顺应民心的意思。作者认为,只有先顺应民心,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成就功名。

原文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爱民兴国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①。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②,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③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④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日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了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鹗子。鹗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注释

①说:同“悦”。

②翦其发:剪去头发,在古代这是一种刑罚。这里是自我惩罚的意思。

③传:转移,转变。

④冤侮:冤枉侮慢。

译文

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名成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了;失掉民心却建立功名的,未曾有过这样的人。赢得民众一定要有方法。无论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还是只有百户人家的村邑,无不有所喜欢的事物。选做人民所喜欢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欢的事物难道多吗?这是得到民心的关键。

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亲自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那么商汤是通达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纣的统治,虽然委曲受辱,但还是恭正谦卑,早晚朝见一定遵守时间,上贡一定适宜,祭祀一定恭敬。纣高兴了,命令文王作为西伯,赐给他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辞道:“我情愿为百姓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文王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而是因为为人民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一定会得到民心啊。赢得民心,胜于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说文王明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