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忍经》学生活
3436600000002

第2章 气之忍第二

气者,气愤也。生气会使人发怒,发怒就容易丧失理智而意气用事,做出错误的举动,说出失当的言语。待心平气和方知自己因气愤而妄动,悔之晚矣。故做人处世贵在平和。沉得住气,方能做成大事。

原文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与火值,扇炎起凶。

气动其心,亦蹶亦趋,为风为大,如鞴鼓炉。养之则成君子,暴之则成匹夫。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噫,可不忍欤!

译文

在能使万物干燥的东西中,没有比火更热的了;在能使万物吹动的东西中,没有比风更快的了。风与火相遇在一起时,风助火势,火壮风威,就能引起难以预测的灾祸。这里的火与风都是比喻人的气,人在气头上时,如果不加以抑制,还轻易被人煽动的话,就会产生很不好的后果。

气可以触动人的心志,可以使人跌倒,也可以使人奔走。人如果不能培养浩然之气反而损害它,随即也会伤害自己的心志,这正像用皮囊向火炉鼓风一样,越鼓火势越旺。孟子在向公孙丑论述养气大要时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吾养吾浩然之气。”即是说坚定心志,不滥用个人之气;如果能培养浩然盛大之气,则能与道义相配合,行动起来就是合乎礼仪的。勇,这就是君子;如果不会养气,行为就会粗暴,有的只是血气之勇,这就是匹夫。《论语》记载孔子在回答樊迟关于如何辨惑时说:“因一时的忿怒,就忘记了自身和他的亲属,这不是糊涂吗?”所以,忍得一时之气,方做得人上人;在容易引起忿怒的情况下,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因一时之忿而带来更大的祸患。

古人感叹道:啊!待人处世怎么能不学会忍气呢?

解读

气大伤身,气大易生祸端,忍的一时之气,方能海阔天空。

活学活用

怒为红颜,反戈一击

人在发怒时,如果不压抑忍耐,而是由着性子妄自行事,必招致杀戮之刑,还要拖累自己的亲人。所以朱熹说:“知道一时的怒气很微小,而祸患延及他的亲人才是大事,于是就可以辨清糊涂而抑制住怒气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崇祯十六年,正当屡有战功的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如胶似漆之际,崇祯帝的圣旨到:吴三桂迅速出关。两个有情人只好洒泪告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他的手下刘宗敏便捕捉和拷打吴襄,除了追赃,还勒令其交出陈圆圆。

农民军严重伤害了吴三桂一家的切身利益,他当然不能置若罔闻。他出身行伍,是在同清(后金)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员骁将,年岁正轻,血气刚烈,在爱妾遭人凌辱的情况下,他怎能忍住心中的怒火?想到国仇家恨,吴三桂再也按捺不住对农民军的极端仇恨。他怀着满腔愤怒,于四月四日突然返至山海关,向唐通部发动袭击。唐通受李自成指使,曾给吴三桂写过招降信。虽然没有得到吴三桂明确的回答,他也没料到吴三桂会中途变卦,所以唐通毫无防备,仓促迎战,被吴军杀得人马几尽。山海关重新被吴军占领。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兵临山海关,双方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

吴三桂处境十分危急,他见多尔衮迟迟不出兵,决定亲自出关谒见多尔衮。二十一日,这两位同年所生的当世枭雄相会于欢喜岭上的威远台。两人立誓为盟,达成了借兵的协议。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入关,山海关战役全面打响。

真是兵败如山倒,李自成山海关一败,被清、吴联军一直追至永平才稍微稳住阵脚。随即农民军政府尚书张若麒前往吴三桂营中请和。

双方盟誓之后,吴三桂撤退了包同水平的军队。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兵回京。

四月二十七日,吴三桂传帖京师,声称义兵不日进城,凡大明臣民为先帝服丧,整肃迎候东宫。北京城内一时人心思变。

为此,李自成急令刘宗敏、李过、李岩等统兵出城,布阵以防吴军。刘宗敏军在北京城下连兵十八营与吴军交战,被吴三桂连拔八营,刘宗敏负伤败回。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忙举行登基大典,杀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后西撤。

全家被戮,吴三桂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举哀兵穷追不舍,在西山、定州两败李自成农民军。

定州之战后,吴三桂立即停止追击李自成,班师回京,准备扶立太子即位。

五月一日,吴三桂在回师途中,传谕军民准备迎接太子入继大位。檄文至京,明朝遗老们弹冠相庆,为复辟大明而忙活起来。就在同一天,吴三桂行至梅河时,接到多尔衮传来的檄文,要求他继续西追李自成。

吴三桂一直担心而又不敢深思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多尔衮准备背弃山海关之盟。

现在已经无可奈何了。经山海关一战,吴军消耗过大,五万之众仅剩二万,多尔衮虽然拨给他一万精锐八旗兵,但那是为了控制他。清军入关时已有十四万之众,加上后来陆续入关的,其兵力已超过关宁军十倍,甚至几十倍。要想以微弱兵力驱逐清军,重建明室,那无异于用鸡蛋碰石头。

同时,追击李自成既是引清兵入关的初衷,又是报旧恨新仇的举措,是不得不为的,加上他得知圆圆并未被杀,派人在北京城内也没有找到,或许尚在李自成军中。种种因素促成了吴三桂决定暂时与清军妥协,引兵西追李自成。

吴三桂满含忧虑与伤感率兵缓缓西进,五月底行至降州,准备在此休整部队与调节心境。不料,此时北京传来消息,部将胡国柱找到了陈圆圆。这真是喜从天降,吴三桂一扫心中的阴郁,喜不自禁地等待陈圆圆的到来。

六月五日,在降州南洋河畔吴三桂的军营里,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军中婚礼。苍茫的暮色中传来隆隆礼炮声,这是吴三桂一生中听到的最美妙的炮声。

吴三桂在降州一住就是三个月,整日与圆圆畅饮聚首,百事不问,驻兵不进。这可急坏了部将杨坤、夏国相等人。他们觉得如此下去,势必引起清廷的怀疑,便提醒吴三桂,商议长久之计。吴三桂新婚之过,自忖是考虑大事的时候了,便聚集部下一起商量,是继续追剿李自成,还是班师回京。大多数人主张率师回京,不能再打下去了,要保存实力,以观清廷动静。此时,多尔衮已派人去迎接顺治迁都了,一旦清朝定鼎北京,吴三桂引狼入室,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多尔衮在北京听说吴三桂久驻山西,且有回北京的动议,大为惊恐。吴三桂目前已是天下众望所归的英雄,只要他振臂一呼,必将应者云集,切不可等闲视之。多尔衮急忙一面令阿济格等加强控制监视,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一面赐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派洪承畴奉旨携冠服金帛,前去犒劳吴军。

后来,吴三桂为顾及身家性命及部将利益,终于投降了清朝。

顺治二年闰六月,李自成农民军主力部队被彻底击败,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消息传入北京后,多尔衮认为心腹大患已除,逐下令各征剿大军班师回朝。天下初定之后,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去留颇费心思。经过再三考虑,一方面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以示笼络;一方面令吴三桂率其所部离开京师,出镇锦州,部将分屯于锦州、宁远、中右、中后、中前等地。

在多尔衮的眼中,吴三桂至今仍未真心归降,会不会起兵抗清实在难说,只能把这样的危险人物逐出关外,以束缚吴三桂的举动。

吴三桂一生从成到败,轨迹复杂。但关键的一点是他为红颜而怒,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分辨力,所以反戈一击,尽管暂时得到了些许利益,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不得不去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人生抉择。实际上,吴三桂因冲动而做出的决定,是其一生越来越窄的开始,因此在他面前无出路而有绝路。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看出,在关键时刻是不能让怒火左右理智的,不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气之忍要求人们要踏实、谦虚,要求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多分析,然后再行动,而不要眼高手低于什么都不稳,到最后毫无所获。大凡天下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浮躁、冲动的毛病。

智慧金言

时不时就发脾气的人,终会自己害了自己。容忍心中的怨气确实不太容易,但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又怎能让一时之气冲昏头脑呢?

气之忍要求人们要踏实、谦虚,要求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多分析,然后再行动,而不要眼高手低干什么都不稳,到最后毫无所获。大凡天下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浮躁、冲动的毛病。若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难成大事。轻浮、急躁、一时冲动,于人、于事无利,于己亦无益。容忍心中的怨气确实不太容易,但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又怎能让一时之气冲昏头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