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的确十分倔强,他回答说:“我只知道被俘应该被斩,从没想过投降,你要杀要剐,只管动手,少来这一套!”诸葛亮听了孟获的这番话后,笑了:“此志可嘉!不过我想告诉你,我是故意诱骗你突围的,可笑你竟然当真照办,象你这般才智,如何强硬得起来呢?倒不如降了朝廷为好。”孟获听到这里,猛然心生一计,就对诸葛亮道:“丞相既然有这样的好意,那我就回去和我的几位洞主商量商量,要降就一起来降,免得我一人担当。只是不知丞相肯不肯放我回去?”
诸葛亮心里明白,这是孟获在用诈降脱身的计策,于是决定将计就计,立刻答应道:“那太好了!你速速回去商议,我这里专等你的佳音。”
诸葛亮送孟获出去时,故意带他从自己的大营经过,边走还边指着一排排兵营战阵问孟获道:“你看我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见蜀军果然阵容严整,但是故意说:“我看也只一般。”他接着还表示:“我原来不知你的虚实,以为你如何强大,这才突围而出,结果落进你的陷坑。其实,如果让我早看到这营阵,和你摆开战场,肯定能够打赢你。”
诸葛亮等的就是他这话,于是笑道:“那好呀!我等你回去组织人马,到时候来和我决一胜负,输了再降也不迟嘛!”孟获立即追问:“丞相说话算数?”诸葛亮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果你愿意,可以一试。”
孟获被放后,向家乡急奔而去。他组织家乡勇士,连夜返回蜀营,他想要劫蜀军军营,打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南王孟获带头冲进蜀营里面,却发现眼前竟然是一座空营,他和手下人就这样又全部被活捉了。
诸葛亮来到孟获的面前:“我早对你说了,‘我这里专等佳音’,你却不信而非要来送死,现在被捉,你还想说什么?”孟获道:“只会设伏,不算本事,有胆量的就再放我回去,和你决一胜负。”诸葛亮十分爽快,只说了一个字:“行”,便命令手下人把孟获等人全数放掉。
这次孟获学精了,他回到家乡后,采取坚守的战术,并学着诸葛亮的样子,又挖陷阱、又设伏兵,发誓报屡败之仇。诸葛亮猜想孟获肯定在耍什么花招而不肯出战,所以也小心翼翼,先派兵在正面呐喊鼓噪,虚攻一下;很快就开始暗地调动主力,抄到孟获营垒的后面,偷渡泸水,然后突击进攻,轻易地就攻破了孟获的营寨,又一次活捉了孟获。孟获被押到诸葛亮座前,诸葛亮问道:“这回可是我打进来的,你还有什么话说呢?”孟获说道:“毕竟不是正面交锋,我还是不能心服。”诸葛亮说:“古人云:‘事不过三’。那么,我现在就再放你一次,如果再被擒,看你还有什么话说!”结果又把孟获放了。
此次得释,孟获得出了一个经验,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他决定,先避开蜀军的锋芒,然后乘其不备,带领人马卷土重来,杀他个措手不及。孟获的行踪怎么能躲得过诸葛亮的眼睛呢?他马上率兵追击。南方丛林是瘴疠之地,这个季节天气酷热,诸葛亮让士兵先服下解毒药物,深入山谷。南王孟获原以为自己隐遁,诸葛亮找不到自己的行踪,等他发现蜀军推进,又寄望诸葛亮一定被毒气所制,没有想到蜀军步步进逼,最后令他无路可走,只好束手就擒。再看蜀兵,每个人生机勃勃生龙活虎,哪有一点儿中毒的征象?他感到十分惊异。等见到了诸葛亮,才知道蜀军早有预防,看来一时逃避也是避不过去的,于是又想了一个计策,对诸葛亮道:“你还敢放我么?”诸葛亮答道:“为什么不敢?我们对你有手到擒拿的把握,不信就再试试。”
孟获第四次被释放了。他改变了战术,不到一天就又带着几名勇士来到蜀营,他们身藏利刃,想用诈降的办法麻痹诸葛亮,然后寻找机会行刺。孟获进营,拜见诸葛亮,口称自己已经想通了,不愿再战了,甘愿归降。诸葛亮知道他用的是诈降计,也不说破,只命人设宴接风,刚刚入座,诸葛亮就把酒盅一掷,顿时武士拥上,把孟获等人抓住,从他们身上搜出利刃,他当即责问孟获,你还有什么话说?孟获理屈,低头不语,诸葛亮一挥手,第五次又放了孟获。
当孟获又一次组织人马来战,准备和蜀军拼个死活的时候,又大败,又当了俘虏。诸葛亮又一次以他的耐心把孟获放掉了。
这次孟获回去后,借助彝兵,又来和蜀军作战。这次蜀军故意败退,把孟获诱入绝境,切断他的归路,然后兵将反身猛攻孟获人马,孟获和彝兵最后招架不住,举手投降。诸葛亮还和以前一样,又要孟获放回去。
不料,这次孟获不走了,他深深被诸葛亮的大度和足智多谋所折服,不禁痛哭流涕,表示这次愿意真心降服,他诚恳地说:“丞相天威,孟获再不反了!”诸葛亮知道他这次确实出于诚心,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了他和他带领的众彝兵,而且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将南方各部族的事务放心地交给他管理,自己带着人马返回了成都。
孟获得到了诸葛亮如此的信任,竟在这里不留一兵一卒,更是感动不己,从这以后,他忠心耿耿地臣服于蜀汉,再也不思反叛了。
蜀军中有些将领看到诸葛亮这样处置,颇不放心,进言道:“如果南中再叛,又要怎样处置?是否可留些军队,派一员大将驻守这里,才可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道:“留军镇守,让他们生疑反倒不好了;不如以诚待之,我相信孟获一定不会再反了。”
事后,诸葛亮回到成都,南中一直平安无事,还岁岁朝贡,蜀国从这以后越发巩固,还得到南中少数民族送来的许多兵员及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军用物资。
人常说:“事不过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性子了。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长治久安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一直忍了下去,孟获的难以折服并没有让他放弃攻心的战略。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了不再叛乱的决心。这就能够让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的痛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忍耐不了,抓住他以后杀掉了他,那也就只能出一时的怨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对,竟相起来反抗,那么他不但会对这些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被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从而失了天下。所以,要从长远利益上考虑忍和不忍,不忍只能发一下眼前的怨气,而忍却能够得到利益上长远的回报。
那段时间,诸葛亮要出兵伐魏,深怕南蛮乘虚起来造反,所以决计先把孟获收服,擒住七次,放他七次,在战斗中恩威并用,收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好效果。擒孟获是手段,服孟获是目的,不擒不会让他臣服,这是猜透了孟获的个性,诸葛亮把握了这一点,所以对孟获不惜七擒而七纵,用诚感动他,恩威并重,最终达到收服孟获,稳定大后方的目的。有纪律,才能有效率。
诸葛亮与司马懿争夺街亭,马谡自告奋勇愿守之,诸葛亮心中担心,之后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大将王平随行。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营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按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在山下断其粮水后,街亭丢失。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诸葛亮和马谡关系一直很不错。诸葛亮南征途中,马谡奉天子命来劳军,马谡虽是后辈,因诸葛亮服其才,还是向他虚心请教。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建议,诸葛亮听从之,七擒七纵孟获以服其心,解决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对安定后方支援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马谡确有智谋,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不是没根据的。
而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不同。他临死前特别对诸葛亮提起马谡,他问诸葛亮:“丞相看马谡之才何如?”诸葛亮说:“可算是当世之英才。”刘备说:“不然。我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要深察之。”刘备在临危前特别向诸葛亮叮嘱这些话,说明刘备把这事看得非同一般,他知道诸葛亮十分重视马谡,将来或许有一天会委以重任,大用定要误大事。而诸葛亮不知他这个严重的缺点,十分重视他,这和诸葛亮与刘备的经历和两人对马谡的情感深浅有关。
刘备一生血战沙场,其经验都是在实战中得到的,他听到马谡纸上谈兵,不符合实战,就说他“言过其实”。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是参与决策和主管内政,实战经验还不太丰富,所以一时难看出马谡之能。
在情感方面,刘备与马谡关系浅,对其考察不被情所左右;诸葛亮与马谡则“情如父子”,且服其才,对其颇为倚重,期望值亦相当高,在当时,他是把马谡当作其继承人来培养的,派马谡守街亭也是理所当然的。
街亭丢失后,诸葛亮对自己用错了人十分后悔,但已晚了。这次出祁山,蜀军先声夺人,旗开得胜,连取三郡,本来可以战胜的;只因街亭失守,只好撤回汉中了。诸葛亮损失街亭,错在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所以,不斩马谡则无以服人,难于治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对诸葛亮斩马谡一事,蒋琬反对说:“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可惜乎?”
诸葛亮流涕回答说:“昔孙武所以能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马谡被斩后,诸葛亮难过得伤心哭泣,亲自临祭;将马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诸葛亮也不能自谅,上表说:“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臣明不知人,虑事多暗,春秋责备,罪何所逃?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这件事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管理制度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它制定应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全面;执行时则一律平等,任谁都必须遵守;尤其是企业中高层管理员工必须模范执行。否则,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还容易引发内部矛盾。
【智慧金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制度执行的楷模。诸葛亮没有把马谡的“军令状”停留在纸上,若马谡触犯军令时,却因讲情而得到了饶恕,之后他又怎能统帅三军、攻城克敌呢?
以身作则,方能服众
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先任郎官。不久,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专司地方治安等。
东汉末期,吏治腐败,奸佞小人恣意妄为。曹操到任后,开始行使职权。他首先将辖区内四座城门修茸一新,然后让人制作了一种五色棒,悬挂在城门两旁,每座城门各悬挂十几根,用它来惩罚那些违令犯禁的人。
曹操在任期间,不论地方权贵,还是皇亲国戚,他一概不予回避,均对他们进行依法惩治,决不阿势曲法。所以,在他的辖区内,秩序逐渐好转。
汉灵帝十分宠幸一个小黄引近侍叫蹇硕,他的叔父也跟着狐假虎威,胡做非为。他认为曹操不敢对他怎么样。他就故意违禁夜行,结果被曹操发现而严加惩治,把他用五色棒当场活活打死。从那时起,京师之中违法犯禁者,都惊恐不安,有所收敛,不敢再以身试法。
由此,曹操遭到皇亲国戚及宠臣们的忌恨,但又找不到他的过错,无奈中,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大家交口称赞他的才能,“保荐”他做顿丘县令,实际上是将他逐出了京师。
早年间,曹操对官场腐败极为痛恨,又恃才傲物,不愿巴结权贵,所以在官场中屡受排挤,四处迁徙,但他一直坚持执法不阿。
在做济南相时,他严惩了当地的腐吏豪强。
济南所辖十余县的长史,长期贪赃枉法,搜刮百姓,但他们都有权贵的势力作依靠,前几任的济南相无可奈何,只好假装看不见,只管保住自己平安无事算了。曹操到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对那些劣迹昭彰的长史们,全都罢了官治了罪,使其他不法之徒也因此惊惧万分,纷纷逃离济南治内。曹操在整治不法长史们的同时,对势大气盛、对横行无忌的权贵也绝不手软。
城阳景王刘璋当年因为对汉室有功,因而他所在的封国为他立祠祭祀,济南辖区内的诸郡纷纷效法,济南辖区内在最多时竟达六百余座祠堂。此外,一些大商人也勾结权贵,声色犬马,四处妄为,老百姓则更加贫困。对此,曹操进行了严厉打击。他令人拆毁祠堂,禁止豪强的奸邪行为,迫使一些人逃窜他郡,遂使地方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掌握军政大权后,曹操带兵军纪严明,管理有方。他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所以他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中原一带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曹操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百姓实行屯田。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庄稼,收获了大量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粮草,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而有些士兵不知道爱护庄稼,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了青苗。
曹操十分生气,他命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将士们听到此令,皆小心谨慎,唯恐触犯。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时,通过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军去打仗。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他心里十分高兴。
这时,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的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吓得突然奔跑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曹操使劲勒住惊马时,已经踩倒了地里的一大片麦子。
看着被踩倒的麦子,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说:“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执法官一听曹操的话,发了愁。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杀头的。而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如何能治他的罪呢?
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决不可以?”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制定法令还有何用?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都不执行,如何能服从?”
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踩倒麦子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行!军令如山,不能分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为免于处罚,都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脱,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不能例外。”
执法官擦了擦头上的汗又说:“丞相,您为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还有,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呢!”
执法官这样一说,众将官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片刻后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但是,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我就以发代首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
虽说只是做个样子,也说明了曹操在军中持法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