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故事2
3425300000053

第53章 像白雪一样圣洁(1)

他很沉静,既使在满桌的知青战友争抢着说话,表达自己的壮怀激烈的时候,他只是淡淡地微笑着,默默地听着。可他的心里充满了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这激情把他从北京烧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烧到神圣的雪域高原,烧到遥远的阿里。

他很瘦弱,面容青癯,走路时都喘着粗气。可他是一只雄健的苍鹰,他渴望蓝天,向往边疆,向往高原,向往圣洁的白雪。他从北京飞到了风雪苍茫的抚远荒原,又飞到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下的圣城拉萨,再飞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四十年过去了,他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他的青春化作了北大荒丰收的庄稼,高原的风雪染白了他的头发,可是他――一位病休在京的老知青博击风雪的心还没有老。

北大荒的战友们说,当年他是敢打硬仗的“拼命三郎”,是活着的金训华。阿里的藏族老乡说,他和我们心连心,是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我要说,他的思想和品德比北大荒和阿里的白雪还要圣洁,他就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是1967年12月6日到达七星农场的,那一天正下着漫天的大雪,我们跳下汽车,捧着一把白雪,对着苍茫的大地,大喊:“北大荒我来了!”王惠生说起当时的情景,神情有些许的激动。他是北京体育学院预科班的学生,并不是上山下乡的对象,他本来是学体操的,因从单扛上摔下造成粉碎性骨折,既使下乡也轮不上他。但惠生是个有理想求上进的青年,当时他已经是学生党员,董加耕、邢燕子成了他人生的榜样。再说这个性格内向的青年,心总是很野,在梦中他总是走得很远很远。谁也没能拦住,一个进步青年奔向边疆的步伐,他选择了这个在中国地图位于鸡头位置的农场,那里有一片片未被开垦的土地。

他来的正是时候,开发抚远荒原、组建兵团六师的战斗打响了,他从17连调到新建立的师部物资站装卸连当副指导员。当时支援荒原建设的大量物资运到了松花江畔的码头,堆积如山的钢材、木材、水泥、煤炭、机械,都等待他们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他们像当年大庆工人一样人拉肩扛,卸车装船。王惠生领着知青如猛虎下山,昼夜奋战,号子声响彻云霄。什么重活累活危险的活,惠生都抢在最前面。他本来有伤的身上又添新伤。还有一次,由于风浪太大,岸边拴着木材的绳索被弄断的了,木材顺着江水向下游漂去。听到消息,王惠生跑到江边,一个猛子跳入江中,那时正处深秋,江水冰冷,他追上一棵木头,把它推到江岸,再去追赶另一棵,等大多数木材都推到江岸时,他已被冲到下游六七里路了,若不是他的水性好,大概就成了第二个金训华了。

王惠生勇敢又有智慧,他后来又被调到到船工队当了指导员,他还领着大家自己设计和制造了一艘大型运输船。当他站在装满物资的大船上在滚滚的松花江上奔驶时,他望着天上掠过的江鸥,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飞向远方的激情。1976年中国进入了历史转折的一年,知青大返城使初具规模的建三江垦区也陷入动荡。王惠生一方面通过思想工作稳定着自己的连队,一方面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前程。这些年他多次放弃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因为他热爱这片神奇又可以有所作为的土地。

这时他又开始梦想着另一片土地,那里也有雪,而且有终年不化的神秘雪山。是一个来自省城的消息让人的心又飞了,听说哈尔滨师范学院要办一个专为西藏培养教师的大专班,他要报考这个班,并以此为梯走向自己心仪已久的西藏高原。战友们很不理解,在北大荒遭了十多年罪了,要走就回北京,凭王指导员的条件什么大学不能上,为什么非要上西藏。那时恢复高考在即,大家都想一拼回家路。

在这关健时刻,惠生新处的女朋友、梧桐河农场的牡丹江知青李静投了赞成票。她的道理很简单,既然爱一个人了,就爱他的选择。有了亲人的支持,王惠生义无反顾地报名,领导当然舍不得这个骨干,他跑到师里找教育科要指标,又找当了副政委的上海知青孙英为他说情。那些天,他常站在全国大地图前发呆,目光从鸡头的抚远转到鸡尾的雪域高原,最后停在那片叫阿里的地方,久久地凝望。那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寂寥的高原,可不知为什么他竟神使鬼差把自己的命运和它连在了一起。

1979年1月,也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王惠生成了哈尔滨师范院校援藏大专班的学生,临行前一个知青战友给他写了一首诗:

阿里长云暗雪山,常念战友破楼兰。

几回梦游珠峰顶,化作豪情展新篇。

1979年6月,王惠生和20多个同学一起来到了西藏,那时阿里还由新疆代管,他只好留在了拉萨市教育局人事科工作。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让他领略了藏族文化的灿烂,可拉萨的落后也让他很吃惊,当时这个城市只有一家饭店,二三家商店。教育局连食堂都没有,只能自己起伙,水烧不开,馒头蒸不熟。高原严重的缺氧考验着他的身体。对这方面,我有切身体验,2004年夏天到拉萨开会,从成都就开始吃预防高原病的药,到了拉萨一下飞机,所有的打火机都打不着了,人都觉得上不来气,走路也变成了步履艰难的老人,开了四天会,二百人中有120人打点滴和吸氧气袋。可王惠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并全力投入了工作。

那一年的12月已经返城回到牡丹江市的女朋友李静来到拉萨看望他,当时他们没有结婚的打算,因为一切都刚刚开始,教育局长作主为他们举行结婚典礼,他们没作新衣服,没办喜宴,新房就是王惠生的办公室兼宿舍。从此两个老知青的命运就和西藏高原紧紧相连了,在风雪兼程中更饱经了苦难。由于探亲时的一路奔波和气候的巨大反差,她曾两次到西藏探亲怀孕又两次流产,最后惠生回家时,他们又有了孩子,最后把儿子生在了牡丹江。因为企业不景气她也下岗了,城里连间住房都解决不了,她曾领着孩子住在百里外的林口县的一间土房里。

1981年12月,又是一个下雪的日子,王惠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奔向了朝思暮想的阿里了。他听说阿里缺干部,自己找到自治区组织部,争取了到那遥远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从拉萨出发,一路北上,山越来越高,路越走越难。那云雾缭绕的雪山,是和他同行的神秘旅伴;那高原怀抱中翡翠般的湖泊,向他露出暧昧的笑脸。经过七天七夜风餐露宿,他终于爬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进入了这片占西藏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世界最雄伟的喜玛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喀拉昆仑山脉在这里汇合,形成了这雪峰林立、百川奔腾,湖泊众多的极地景色。这里是全世界有人迹的地方中最艰险的场在,也是勇敢者和硬汉难得的舞台。面对高原的风雪和喘息都困难的环境,王惠生没有一丝恐惧和畏难,却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和豪迈。

在以后的24年的时间里,一个为北大荒的发展奉献过青春的老知青,又为这藏北高原的发展和进步竭尽了全力。王惠生曾当过地委宣传部的干事、地区团委副书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还兼任地区过电台电视台的台长。这个北大荒的拓荒者,也是这雪域高原现代文明的拓荒者,他组织过在世界最高的位置上的纪念马克思百年诞辰活动,他把学习雷锋活动引向这最神圣的高原,他让远离祖国中心的藏民们高唱《国歌》和《国际歌》,旨在促进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为了用有限的经费建成电视台,他和职工们一起爬上80米的铁塔架线;为了把电视信号输送到最远的牧村,他和职工赶着牦牛爬过雪山送设备,而最精密的仪器王惠生自己背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