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的丧礼期限之所以要选取三年,为什么呢?回答说:君主,是治理社会的主宰,是礼仪制度的本源,是忠诚的内情和恭敬的外貌所要侍奉的尽头,人们互相遵循而极其尊崇他,不也是可以的吗?《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就是人民的父母。”那些君主本来就有是民众父母的说法。
父亲能生下自己,但不能喂养自己;母亲能喂养自己,但不能教诲自己;君主是既能养育自己,又善于教诲自己的人,为君主服丧三年就完毕了吗?奶妈是喂养自己的人,因而为她服丧三个月;抚育自己的庶母,是为自己料理衣着被服的人,因而为她服丧九个月;君主,是各方面都照顾自己的人,为他服丧三年就完毕了吗?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就能治理好;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混乱;它是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礼节啊!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就安定;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就危险;它是忠诚之情的最高体现啊!这最重要的礼节与最高的情感体现都积聚在君主的丧礼上了,所以用三年时间来侍奉君主的神灵仍然是不够的,只是无法再将这丧期增加罢了!所以社祭,只祭土地神;稷祭,只祭谷神;郊祭,就把各代帝王和上天合并在一起而祭祀他们。
【原文】
三月之殡,何也?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亲也,将举措之,迁徙之,离宫室而归丘陵①也,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②其期,足之日也。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③足以容④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容文,文足以容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
【注释】
①丘陵:小土山叫丘,大土山叫陵。此指坟墓。古代帝王诸侯之墓,或称丘,如今苏州的虎丘(吴王阖间之墓);或称陵,如今绍兴的禹陵。②繇:通“遥”。③须:等待,停留。④容:容纳,容许,确保。
【译文】
三个月的停柩,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是要扩大丧礼的规模,加重丧礼的份量。
对自己极尊重的人,极亲近的人,死后要认真安排他,迁移他,使他离开宫室而埋葬到陵墓中去,古代的圣王怕这些事情不合乎礼仪,因此延长停柩的日期,使办丧事的人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天子停柩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这都是为了使时间足够用来操办各种事情,这些事情办妥了就足够用来保证丧事的成功,这成功足够用来保证礼仪的实施,这实施足够用来保证丧葬物品的完备,各个方面都能确保丧葬物品的完备就可以叫做正确的原则了。
【原文】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①唈僾②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③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④不嗛⑤,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⑥、护、武、汋⑦、桓⑧、箾⑨、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怿诡其所敦⑩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注释】
①惮诡:双声联绵词,变异感动的意思。②唈僾:双声联绵词,心里郁悒而呼吸不畅的意思。③屈:竭。屈然:空缺的样子。④惆然:惆怅,伤感。⑤嗛:满足。⑥《夏》:叉称《大夏》,相传是夏禹时的舞曲名。⑦《汋》:是歌颂周武王能酌取先祖之道以养天下之民的乐章,见《诗经·周颂》。⑧《桓》:祭祀周武王的乐章,见《诗经·周颂》。⑨《箭》:周初制作的歌颂周文王的舞曲名。⑩敦:通“憝”,憎恶,怨恨。
【译文】
祭祀,是为了表达心意和思慕之情的。人们心情郁闷了,不能没有时机来表达。人们欢欣鼓舞和睦相处的时候,那些忠臣孝子也会感动,而思念君主、双亲不得同享欢乐的心情也要有所表达了。他们所要表达的非常激动的心情,如果空空地没有祭祀的礼仪,那么他们在感情方面就会感到惆怅而不满足,他们在礼节方面就会感到欠缺而不完备。所以古代的圣王为他们制定了礼仪制度,这样,尊崇君主、亲爱父母的道义就能表达了。所以说:祭祀,是为了表达心意和思慕之情的。它是忠信敬爱的最高表现,是礼节仪式的极点,如果不是圣人,是不能懂得这一点的。圣人明白地理解祭祀的意义,有道德的士君子安心地进行祭祀,官吏把它当作为自己的职守,百姓使它成为自己的习俗。它在君子那里,被当作治理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它在百姓那里,被当作为侍奉鬼神的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被使用,《韶》、《夏》、《护》、《武》、《沟》、《桓》、《箾》、《象》等乐曲被演奏,这些是君子被他所喜悦的事情感动了从而用来表达这种感动的礼仪形式。穿丧服、拄孝棍、住陋屋、吃薄粥、以柴草为垫席、把土块当枕头,这些是君子被他所哀痛的事情感动了,从而用来表达这种感动的礼仪制度。军队有一定的制度,刑法有轻重的等级,没有什么刑罚不与罪行相当,这些是君子被他所憎恶的事情感动了从而用来表达这种感动的礼法制度。
占卜算卦、观察日期时辰是否吉利,整洁身心、修饰清理祠庙,摆好祭祀的席位、献上牺牲黍稷等祭品,受祭者吩咐男巫,好像真的有神来享用过祭品。事先积聚的祭品都献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受祭者一一尝用,好像真的有神尝过它们。不让助食的人举杯向受祭者敬酒,主人亲自劝受祭者饮酒,受祭者便饮用,好像真的有神拿酒杯喝了酒。祭祀结束后宾客退出,主人拜揖送行,然后返回,换掉祭服而穿上丧服,来到坐位上痛哭,好像真的有神离开了他。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侍奉已不存在的人如同侍奉还活着的人一样,所祭祀者虽无形无影,但是它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礼仪制度。
活学活用
用礼仪约束自己的欲望
荀子曰:“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意思是,人如果用礼义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那样礼义与欲望就能两全齐美;如果人只为了满足欲望而不顾一切,那就会什么都没有。
“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物质的欲望一旦被开启,似乎就很难以节制了,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这么多年来也没出过几个这样的人,有也是因为贪官污吏不知百姓疾苦,害得百姓被迫要成为那样的人,完全不是自愿的。
人的欲望是有的,我们看小婴儿,吃了睡、睡饱吃,吃不到就哭,那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同样是婴儿,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婴儿吃得多,有些吃得少,有些吃很贵的奶粉,有些随便吃也没问题。不过,不管怎么样,婴儿要吃奶的时候,可是不会听你讲什么大道理;要节制喔,不能吃太多喔,只能吃多少这一类的屁话。总之,他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吃。
智慧金言
所以说欲望是一件自然的事,但是随着欲望的被开发,人往往觉得自己需要的愈来愈多。尤其现在新时代的消费,着实让人捏把冷汗,在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就用刷卡解决,付不出这期的信用卡费,就用循环利息,卡不够刷了,现在还可以用预借现金,利滚利的情况下,愈借愈多,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了。
物质与欲望互相制约增长荀子曰:“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意思是,让人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够而得不到满足,物质也不会因为欲望而无限制的供应,物质与欲望两方能互相制约增长,这是礼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很好玩的例子,就是当人肚子饿的时候,刚开始会对白饭有很强烈的需求量,这时如果适时的提供白饭给消费者,肚子饿的人饱足感很快就能够提升,所以会继续添第二碗第三碗饭,但是如果吃到一定程度时,肚子渐渐饱了,不再需要白饭来充饥了,这时候提供饭的人也渐渐的减少白饭的提供,最后等客人喳呼一声说饱了,一拍两瞪眼不吃了,这时候提供再多的白饭也没用了,所以聪明的生产者不会笨得再一直拿白饭要给已经吃饱的人吃。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当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之下,消费者消费某一项财货的边际效用(满足感烩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很早就有经济学的概念,不但如此,还点出了整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市场机能”。
智慧金言
在经济学里面“市场机能”被称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怎么样看不见,不是穿了哈利波特的隐形衣,而是在物质的正常供给下,需求也会有达到满足的时候。现在景气不好,买的人怕买贵了,卖的人也怕卖便宜了,而这其间就会有一种奇妙的买卖双方都平衡也都互蒙其利的情况出现。不知道发明经济学的人,是不是因为念到荀子,就像忽然被苹果K到那样,发明了经济学。
真正的快乐是不足
荀子曰:“故礼者,养也。”意思是,礼是用来满足人的欲望,节制人的需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件事是可以无限制地供给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想最多人想变成有钱人,好像从来没有人嫌钱多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变成全天下最有钱的人,金山银山让你怎么挖都挖不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如果我有一亿,我一定会有源源不绝的愿望出现,要买房子、买车子、买钻石、买名牌衣服、买劳力士、出国旅游、吃遍世界美食……能用钱买得到的,几乎都是人人追求的愿望。但是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有无数金钱的时候,你还想这些吗?或者那时候我们只想有亲爱的家人陪在身边,我们要的又是钱买不到的东西了。
智慧金言
人生的那么一点乐趣,原来是不足,因为不足,所以我们才有追求的动力;因为不足,在期待的过程你才有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因为不足,所以当我们千辛万苦地得到时,一切才是那么值得快乐。
真正的快乐原来是从不足开始的。礼法是行为的准则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人的本性是原始自然、质朴的;人的行为,就是靠礼法条理来完备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荀子总算露出马脚了。不是说“人之性恶者,其善者伪。”这里怎么又变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自己打自己嘴巴隋没有自己打嘴巴其实不重要,听得懂的人不会去计较这些小地方,把握大原则才是比较正确的,荀子的重点是一定要靠后天来培养啦。我们在教小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要求他看到长辈要叫人,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个性,我记得我小时候,因为个性很内向,又始终搞不清楚该怎么叫人,所以每次看到长辈时总是很想赶快躲起来,实在很怕叫错人。
你可能会认为“有这么严重吗?”现在想想好像没那么严重,但当时的确觉得很困扰。因为这样,在长辈的眼中看起来就是孤僻害羞、不够大方的小孩子。的确也因此,我一直是个看到长辈就害怕的小孩,直到长大出社会工作了,发觉在公众场合里,如果自己还是这样害羞内向,只会让人看起来太生涩。生涩太嫩也不是说绝对的不好,但是如果刚出社会是这样,或许人家还可以了解,但是如果是已经出社会一阵子了还这样,感觉好像自己一点进步也没有。
智慧金言
礼法是行为的一个准则。孔子不也说:“人大庙每事问。”在知道礼的情况,你的行为才不会因为不知礼数而出了更大的洋相。所以说教育是从礼开始的,那能帮助我们在无所适从的生活里,知道该怎么开始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