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3398500000005

第5章 领悟“道”的真谛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阐微

格物致知,看取人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事物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的出现,但是偶然的发生必定有必然因素存在。或许所有的努力换来的是失败伤痛,可仍然要鼓起勇气向前走。因此要明白事物的原因和究竟所在才能正确对待事物,看取人生;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然后再向成功的高峰攀登。要想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必须能让自己的品德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和历史的沉淀;要想成为某~领域的领军和典范人物,必须要做出杰出的成就和贡献,获得这些的前提关键在于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心有所属,情有所重。所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不但要建设好自己的小“家”,还要关心祖国大家庭的成长。爱国之情发自心底,体现在行动。当心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随心潮起伏不定的时候,祖国母亲就伴随在身边,心和祖国母亲的心紧紧相连,在一起跳动。当看到母亲受到伤害的时候,作为儿女要为母亲分担忧愁,为她擦去脸上的泪痕,抚平她那被千年风霜刻下的伤痕;为她撑起一顶遮阳的伞,不要让烈日灼坏她的面容;在她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地为她把热血抛洒。母亲只有一个,儿女们应该以千万倍的热情和努力,让她苍老而年轻的身躯焕发出激情的活力。唯有此,祖国母亲才会更美好。

既然世间万物息息相关,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要想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事物,唯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看取人生。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成功地征服”了大自然,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海啸、洪水、暴雪等各种灾害,疯牛病、炭疽热、SARS等各种病毒不断干扰着人类正常生存空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肆无忌惮地摧毁着诗意生活的构成。曾经的蓝天碧海在瞬间就变作了张着血盆大口的魔鬼,将无数无辜的生命吞噬殆尽。那份伤痛令天地动容,人鬼同泣。人类征服的脚步将大自然的温情变作了残酷的反击,曾经井然有序的生物圈现在也被闹得七零八落。人类到了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原因。

历代论引

朱子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解读

万物有理,四时有序

常言道:“万物有理,四时有序。”这里的“序”,乃顺序、次序、程序之意,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步骤。

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的,如农业中的粮食种植活动,就可以分解为松土、播种、施肥、灌溉、收割、打碾等多个环节。如果不在一定的时间播种,或者把收获和施肥的次序颠倒,那么粮食种植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社会角度看,科学、严谨、规范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反之则会带来损害。我们的身边不乏不讲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为政者,如果能时时处处记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那么,加快发展,为民造福“则近道矣”。

活学活用

只是向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前进

王浚(公元206年~286年)。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官至抚军大将军。王浚博通典籍。姿容修美,只是不拘小节。不为乡邻所称。年长以后,幡然悔悟,毅然改变原来的处事风格,严格要求自己,变得通达事理,胸怀开阔。

历史之所以引人入胜,往往是其中人物非同寻常的言行和经历。王浚在还未得到任用而僻处家乡之时,在家中造房子,就表现出他的远大志向。据《晋书·王浚传》说,他“开门前路广数十步”(在宅院门前开辟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乡人不解,问:“你在家门口修这么宽的路有什么用?不是过分了吗?”王浚说:“以后成就事业了,仪仗扈从出入方便啊。”人们听了之后冷笑而去。

王浚对乡人的嘲笑并未表示出不快,他只是引述《史记》中的话:“陈胜不是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话吗?”以此来重申他的志向。

王浚的婚姻也颇具传奇色彩。凉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才貌俱佳,贤淑有主见。一直没有遇到如意郎君,待字闺中。一次,徐邈在家中设宴款待宾客。他的女儿在内室观察,她指着一个人对母亲说:“就是他。”她遴选的如意夫君就是王浚。而当时王浚还只是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吏。

智慧金言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说的就是王浚攻陷吴国都城的历史事实。“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的人,不必在那些小节上浪费精力和时间,更不必在意别人的讥嘲与评价。尤其不要受那些目光短浅之人的风言风语的干扰。只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