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3398500000010

第10章 直解,明德

导读

由径通幽的妙处总在寻访到心中盛景的那一刻明了。经典的意蕴也是如此,并非讲出来,而是悟出来。既然已经对大学之道有所悟,这一部分深入阐明大学之道的三个方面,阐述的方法并非枯燥布道。而是引经据典循循善诱。曾子引用了《尚书》、《诗经》等经典学说把大学之道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融会贯通,力证自己的观点不是无稽之想,而是有根有据、深入浅出地把大学之道和大道之学呈现在历史的面前,让时间和实践评判。一起来检验这些古老的“绿色经典”,看其到底有多娇艳。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

书康诰篇有说:“要能够彰明我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大甲篇有说:“要常看到天所赋予本来清明的气禀。”书尧典篇有说:“要发扬我自己本来崇高的德性。”这三篇上的话,都是说要使自己彰明那本来清明的德性啊!

《康诰》曰:“克明德。”

解读

博学之道在于德

用那双渴望发现美的眼睛记录下人间的美景,用澡雪的精神淘洗自我的灵魂。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不能阻止修养美好品德的步伐,相反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更需要不断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美德。博学之道首先在于发扬光大美好的品德。这是做大学问的起点,更是做人的首要标尺。上面所讲的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托尔斯泰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作为一种修身的法则“明明德”是古今中外人们的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下才能有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活学活用

为政在于推行德义

王蕴,字叔仁,东晋孝武帝定皇后的父亲,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曾任佐著作郎、尚书吏部郎、吴兴太守、光禄大夫等职。

内的情况十分熟悉,经常推荐有德才的人,使其得以举用。他所荐举内的情况十分熟悉。经常推荐有德才的人,使其得以举用。他所荐举的人中,各自都能够充分发挥所长,因此,那些得不到进用的人也没有怨言。

王蕴任吴兴太守的时候,政绩卓著,民众感念其为政之德。一次,境内发生灾荒,百姓缺粮,生活无着。于是,王蕴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主簿劝阻说:这样做是违犯朝廷规定的,要承担擅权的责任。他坚决请求王蕴按照规定程序,先列出报表上报,在得到朝廷批准后再行实施。

智慧金言

只以民生疾苦为重,不以个人的官位为意,这样的官不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都会得到百姓的拥戴,都会汉被百姓记在心里,也必然会流传后世。而那种只为了个人的升迁和只为了保全自己既得的官位,而无视民众的生计,以至于弄虚作假的人,只能被百姓所唾弃。

《大甲》曰:“顾之是天之明命。”

解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人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二是小人。乍一看似乎笼统之极,对人的评判过于简单直白,然而细细品来,你就会发觉古人智慧的闪光点。当今社会,各色人等,地位不同,学历不等,职业不同。但按照人的道德标线划分,还不外乎就是这两类人,即道德高尚者和品德低下者。所以,做人成功的要决在于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上,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虚名上。以下是关于品德修养的名言箴句,愿与读者共勉:要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正己而不求于人。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修其本而末自应。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寡欲的人身心是健康的,微笑的人是自信的!海纳百川,成汪洋之势,是因为它位置最低。金子珍贵,当作世界货币,是因为品质的纯粹而并非是由于色泽的光亮。

活学活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陆绩(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纪。三国时吴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自幼聪慧伶俐,人称“神童”。博学多识,以孝行著称。曾作浑天图,注易释玄。有《周易注》十五卷,《太玄注》十卷。

陆绩经鲁肃推荐,任郁林(今广西除桂林、梧州外的大部分地区)太守。在任期间,陆绩正直无私,为政清廉,深得百姓拥戴。任期届满返还家乡时,因为家资微薄,船轻不稳,难以远航,只得将岸边的一块巨石装载上船以助航行。陆绩返归故里后,就将巨石置于家门口,后来被人们称作“郁林石”“廉石”。这块巨石现保存在苏州文庙内。

陆绩的父亲在东汉灵帝时官居郡守。陆绩六岁时,陆绩跟随父亲去九江拜访世家大族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感到味道鲜美,想到应该让母亲也尝尝新鲜的柑橘,于是就拿了几个揣在怀里。

拜访结束,起身告辞,陆绩向袁术行礼时,怀中的柑橘掉在地上。

袁术取笑说:“陆少爷是我家贵客,为什么把橘子藏在怀中呢?”

陆绩从容回答说:“世伯大人赠予我的橘子,我只吃掉一只,味道特别甜美,我想带回家,请母亲品尝新鲜。”袁术和在座的人听了都很感动,也都非常惊奇,觉得陆绩小小年绩,心地孝敬,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智慧金言

孝敬父母不只是一种伦理道德,而且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请呵护养育上天赋予我们的这种美好善良的天性。

《帝典》曰:“克明峻德。”

解读

修养我们美好的德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行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国家,严刑峻法虽可收效于一时,但却会引起潜在的忧患,不如修养道德、推行仁义、广布德泽。凭借德政,推行仁义,则山不可挡,水不可阻。

活学活用

义之所在,不避刀斧

李固(公元94年~147年),字子坚。东汉大臣。汉中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县)人。《后汉书》称其“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书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曾指斥时政,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初官议郎,历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大司农、太尉等职。

李固任太尉时,因坚持反对外戚专权,与大将军梁冀有隙,遭梁口冀诬陷谋反,被逮捕治罪,遂死于狱中。梁冀又下令将李固陈尸通衢,并威胁说:“如果谁敢前去哭吊,那么就以同谋加重治罪。”

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刚十五岁,在洛阳游学,就带着刑具上书朝廷,要求皇上准许收敛老师的尸首。遭到拒绝后,他就到老师的尸体旁痛哭吊祭,申述冤状,日夜守候,不肯离开。李固的另一个学生,南阳人董班,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哭吊李固。

监守尸体的官吏被他们的师生情谊深深感动,叹息着对郭、董二人说:“生在衰乱的时代,苍天虽高,然而有雷霆又怎么敢不弯腰呢?大地虽然宽厚辽阔,也有沦陷之处,不敢不收脚止步进。耳目只能挑选适当的内容去看去听,舌头也不敢说一句那些不该说的话。”

太后也被他们的真情打动,允许他们收殓李固的尸体。于是,他们便将老师的尸体运回故里安葬。

李固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实现社会和谐”。针对东汉后期腐败混浊的官场,他尖锐地指出:“古代提拔人,有德才的人方能授予官职;现在任用人,只看重谁有钱有势……古代施政务求宽大博爱:现在当官,多以严酷出名:那些天性正直心存宽厚温和而没有派系支持的人,总是受到排挤贬斥……这样,即使增多刑律条文,也没有作用。”接着,他又指出:“政令教化稍有不慎而出现差错,那是一百年也挽救不了的损失。争利之门一开,则求仁义的路就被堵塞了。”

智慧金言

一个能够被世人称颂为有仁德的人,他的抱负必然是以天下为己任,他的修养更是恢宏大度,他的器识也必然是超出常人,他的言行决不是为了求取声名和自身的安全。他们注重的是确立取舍标准,意在树立和端正天下的风气,用自己的努力来唤醒天下人的良知,从而愿为维护真理而生,愿为坚持真理而死。因此,他们生为天下承担,死为天下楷模。

皆自明也。

解读

构建道德的和谐境界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总是站在历史的时点上,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负有道德的义务。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这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历史的河流长流不息,不断地从古走到今,又匆匆奔向未来。从而令人发出“人生匆匆”的感叹,一些目标还没有实现,一些目的还没有达到,一些事情还没有去做,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时间就已经匆奔流而去……

在这短暂的个体人生过程中,我们总是盲目地沉溺于物欲的外在诱惑,失去了对自己心灵的眷顾,以至于对日月运行、自然化育视而不见,对于天地万物的道德意义缺乏体味,只是空乏地说着“厚德载物”,而找不到德行修养的途径。要么简单粗暴地将自然加以人格化,予以无奈地崇拜和祭祀;要么无视道义,肆意践踏道德的戒律;要么麻木地苟活,而置德行修养于功利的冷漠中。

人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什么是做人?其实,做人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以诚立德。古人说“不信不立,不诚不信”,就是说,为人诚实、守信、正直、坦荡,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以才辅德。有句话说得好:“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在现代社会,才能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没有才能、学识,生存就必然面临各种危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才能就有可能用错方向。一个想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而在提高个

活学活用

华屋美宅,惟有德者安居

阳固,字敬安,后魏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少年时倜傥任侠,二十多岁始发愤读书。长于谋略,有文才。历任北平太守、步兵校尉、汝南王郎中令等职。为人刚正不阿,清廉奉公,家无余财。

智慧金言

现今的人们,总是注重对华屋美宅的装饰,却放松对德行的修养。有的人身居装修华丽的别墅豪宅,却整日算计如何损公肥私、害人利己。他们有钱豢养宠物,可以每天供给宠物以精美的食物,可以给宠物构建住舍,也可以天天给宠物洗澡,但是却不愿给生他养他的父母洗一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