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水浒传》学生活
3398200000044

第44章 运筹:量力而行,稳健发展(5)

古代,中国人、埃及人、罗马人用石灰来做建筑材料。石灰被人用了数千年,一直到史密顿遇上了倒霉事为止。英国海峡群岛的一座灯塔,突然失火烧毁了,工程师史密顿负责重建这座灯塔。当史密顿看到运来的石灰石时,不由得失声惊叫起来:“这石头怎么带有黑色,它混有太多的土质,用这种次品原料怎么能建造高标准的灯塔呢?”可时间紧迫,来不及再调运优质石灰石,只好将就着用了。不料,用这批石灰石烧出来的石灰,性能居然好得出奇,将石块黏结得特别结实。史密顿马上对这些石灰石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这些石灰石的确不纯,其中竟含有多达20%的黏土,史密顿因祸得福发现了水泥的配方。

事故和发明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在许多人公认的事故中,往往隐藏着同样可以导致发明,变失败为成功,变劣势为优势的机遇,全在于一个巧字,在于思维的活跃。

逆向之六:当克难时想想,能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智慧金言】

除了上述的逆向方式之外,还有一些逆向途径:结果不太妙,要回过头来问过程,不能总在结果上纠缠。进攻不力时要在退却中找答案,也许退中也蕴藏着进。硬干不成功要回过头来想软招,用柔力,以柔克刚,反之也可——“软”的行不通,不妨来来“硬”的。

约束太过事不顺

林冲在发配沧州的路上,被柴进接到庄上,柴进设盛宴款待林冲,正在饮酒闲聊之时,有庄客来报:“教师来了。”柴进道:“快请来一起相会。”林冲起身看,只见那个教师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胸脯,来到后堂。林冲寻思:庄客称他为教师,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于是急急躬身道:“林冲谨参。”那人不理不睬,也不还礼。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二位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很不满意洪教头的无礼举止。

洪教头问柴进:“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款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瞧不起林冲,一下子跳起身来叫:“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林冲本不想比棒,无奈柴进执意让林冲与洪教头比,只得答应了。

此时明月高悬。两位教头在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回合棒,只见林冲突然跳出圈子,叫一声:“少歇。”柴进问林冲为什么不使出本事来,林冲却说小人输了。柴进不解,说未见二位较量,怎道便是输了。林冲说:“小人只多了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我一时疏忽,这个容易。”柴进给了两个公人十两银子,开了林冲的枷具。林冲手脚伸展开了,亮出本事,只几棒就把洪教头打倒在地。

管理当然需要“管”。但是,如果管的人干得多,而被管的人却干得少,这种“管”就有问题了。

先谈对子女的“管”。

大学者钱钟书教女有方,奉行“不教”主义。他常说:“教子不可太严。”他对女儿钱瑗从不严加责备,也不确定所谓的“目标”让她去登攀,而是任其自然。在学习上,也不是手把手教,遇到难题,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去查,实在遍寻不得,钱老才给予指导。这反而造就了钱瑗极强的自主性、独立性。钱瑗后来留学美国,治学严谨,学有所成,颇有父风。钱钟书这种教育方法给她以指导、等待和激励,管得少,女儿却学得很好,很有作为。

反观我们的不少家长,从来都是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子女的一切,家长不是顺其自然,而是用自己的意志规定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必须弹钢琴、学舞蹈、画画,必须按着父母的规定一步一步地走,去成龙、成风。我们不少家长,信奉“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那一套,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成绩必须确保前几名,中学要上“重点”,大学要上“名牌”,孩子们从小就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学习负担重、书包重,精神压力大,完全丧失了天真烂漫、活泼稚气的本性,简直成了“小老头”。

管理孩子应当不松不紧。抓得太死、管得太多、看得太紧、孩子就没有了活力和主动性,容易变成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思想的驯服的“工具”,不像是个孩子。在“高压”政策下,孩子的天性被扼杀,性格被扭曲,犹如一根弹簧,超过了弹性限度,必然断裂,孩子就可能会受到伤害。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制力差,完全不管,完全放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恐怕也行不通。既要管,但又不能太严、太死。

管理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目标”管理法:给个方向,订出目标,放手放权。

当孩子是孩子时,应当把他们看成是孩子,不能抹煞他们的童心和天性。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应把他们还当成孩子,不要替他们设计人生,不要一步一步地发号施令,让他们自己展翅高飞闯天下。

有些企业领导人认为员工就是孩子。孩子很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让大人操心,一举一动都得让人管着,不管就会出事。“员工=孩子”的观念,强调规则和约束,压制了员工主动性和创造力。如果总是把员工当作孩子,那么员工就会像孩子一样不成熟,太幼稚,不能独当一面,不能信任,不能让人放心,即使授了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诸葛亮对待部下就如同对待孩子,什么都不放心,怕部下干不好误事,所以自己尽量多干,把本该部下干的工作也包办起来。这种观念既累死了诸葛亮,又使蜀国人才缺乏。

法国企业家塔威尔说:“年轻人不但希望自己的尊严得到承认,而且还要求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自由。对他们来说,最令人讨厌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

何止年轻人,几乎所有人都不愿当机器人,机器人只是机械地操作,哪有什么人性。有的人就是把下属当作是机器人,不顾部下的自主权,一个指示接着一个指示地发布,要求部下百分之百地遵循,使下级人员工作的自由度等于零。部下的能动性被死死地束缚住,积极性日复一日地递减,而且还会觉得上级不信任自己,产生消极和不满情绪。遇到突发事件,则不敢做主,从而造成损失。这种“管”法,看似有为,实则无为。

道家主张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这个“为”,按我们对道家的理解,就是从事物的规律性出发,做事应遵循规律,不强为、不做作、不自寻烦恼。无为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化有形为无形,顺其自然,不露痕迹。管得少,但大家干得多,干得好;管理少,但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强民富。对于个人来说,无为即不争名利,落个一身自由,无牵无挂无烦恼,顺应规律地做人做事。

约束太过,人的个性就不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人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性格、有自觉、有理想的。当一个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努力追求目标,积极地去办某一件事时,手脚会舒展开来,思维会开阔起来,事情就会做得更好一些;如果被动地去办事,手脚就放不开,事情多半不顺利。

【智慧金言】

管得少不等于不管。松下幸之助有一条“交给他又不交给他”的原则。工作交了下去,但还挂怀于心,要求下属提出报告,遇到困难时予以指示和鼓励,但是不要过分插手。对下属正常进行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只有当看到他即将“脱轨”的时候,才严格注视,及时干预。无为而治,“使众智”、“使众能”、“使众为”,让他人忠诚地帮助自己,从而达到“十项全能”。这样,自己既不需要殚精竭虑,事情办得又比自己亲身去办强得多,从而达到“有为”的高超境界。

信息须判断鉴别

李逵和燕青下山,夜宿刘太公庄上。当夜只听得太公太婆哽哽咽咽地哭了一夜,李逵被哭声搅得心焦,一夜没有睡着。好不容易等到天明,跳将起来,便向厅前问道:“你家什么人哭了一夜,搅得老爷睡不着?”刘太公听了,只得出来回答:“我家有个女儿,年方十八岁,被人强夺了去,所以十分烦恼。”李逵问夺他女儿的是什么人,太公道:“我若说出他的姓名,惊得你屁滚尿流,他就是梁山泊头领宋江,有一百零八条好汉。”李逵又问他是几个人来的。太公说,两日前,宋江和一个年纪小的后生,骑着马到庄上来。我听说他们是替天行道的人,因此叫女儿出来把酒,吃到半夜,两人就把我女儿夺了去。李逵听了太公之言后大怒,信以为真,大骂宋江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燕青道:“宋江哥哥不是这样的人,一定是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坏人在外面胡做。”李逵不信,回到梁山忠义堂前,睁圆怪眼,拔出大斧,砍倒了杏黄旗,把旗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个粉碎。

为了辨明真伪,宋江、柴进与李逵同下山让刘太公辨认,满庄的人都说不是他两人,李逵才知错怪了宋江,于是回山寨后负荆请罪。后来,奉宋江之令,李逵、燕青又下山捉住了冒名顶替的强盗,这是后话。

李逵是条好汉,他嫉恶如仇、不徇私情,但是头脑过于简单,听风就是雨,对信息不分析、不辨别,轻信盲动,在梁山泊功劳也大,错误也多。八方信息入耳,自然有真有伪,怎么能不动脑子辨别、筛选一下呢?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信息和物质、能源并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人们称信息为“无形的财富”,信息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呈现着一种明显的、直接的关系。一条信息可以救活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一条错误的信息也可以导致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迅速下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数量急剧增加,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为决策找到灵敏、正确、有利的信息,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整理、鉴别、判断、加工。

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是两个相连的阶段,收集不到信息,无法加工;对捕获到的信息不研究、不处理、不判断,拿来就用,很可能因接受了过时或错误的信息而酿成大错。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判断分析,把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信息清除出去。对于收集到的信息不加分析地相信和照办,很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翻船。有些信息过去是准确的,现在也变成不准了;有些信息,对别人合适,对自己就不合适,所以对信息一定要认真仔细选择、鉴别。

即便是正确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现象也不少见。

一种情况是传递工具的障碍。言语毕竟不是思想。由于人们的语言修养不同,就是同一思想的人,有的人对事物表达得很清楚,有的人表达就让人听不明白。如语言含混不清、措辞不当、空话连篇、丢字少词、文句松散、句子结构别扭、用了土语方言等,都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或错误。

一湖南生意人在北方某城市的一个批发市场,找到了自己要采购的商——小锡壶,十分高兴,他立即用流利的方言问道:“小锡壶多少钱一个?”三位年轻貌美的售货女士一听这人问:“小媳妇多少钱一个”,立即竖眉瞪眼骂道:“流氓。”“六毛?太便宜了,全都要了。”这一段笑话就因为湖南方言“小锡壶”与北京方言“小媳妇”的谐音。

第二种情况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常常受到人的认识、需要、情感、态度、兴趣等影响而走样。对于某一种信息,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理解,采取“各取所需”的态度,有的还添枝加叶,造成歪曲。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常常喜欢根据其主观判断去推测对方的意图和动机,猜测对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也可能歪曲事实,产生误会。

第三种情况是人格特征往往妨碍信息传递的准确。品格高尚的人传递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反之,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的态度。其实,这种以人辨信息真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科学。

第四种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只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问题,甚至欺上瞒下。有的人出于个人目的,千方百计迎合接受者的口味,投其所好。这样传达到接受者耳中的信息往往几经“过滤”或者是被掺进了大量的“水分”。

第五种情况是信息传递层次过于复杂,会造成信息流失与失真。信息传递的层次越多,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在信息过剩、地球变小的今天,学会判断、训练判断,是当代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需求。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判,就是批判和否定,在一系列方案或信息中否定不好的,从而把自己的思维归入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范畴。断,就是决断和决策。利用正确的信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分辨和选择。缺乏判断力的人,在是非、真伪、行止、进退面前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不该干;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见异思迁、频繁跳槽,或者是面对一系列机会却挑花了眼,放走了最好的机会。

判断就是分辨。现代人倘若不会分辨,分辨不出当前“热点”的对立面是什么,分辨不出与“现在”不远的“将来”是什么,分辨不出市场需求中十分细微的差异是什么,那么只能随大流,跟着大家后面跑,或者跟着大家一块挤独木桥过河。学会分辨,才可能去否定其一而肯定另一,实现判断。

判断也是选择。我们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报刊上的、广播里的、统计表格内的、闲谈碎语中的等这么多的信息,你不仅要会分辨它们的差异,还要会选择。在如今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把经过筛选的信息再经过科学处理,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

【智慧金言】

市场竞争,十拿九稳的事不多。如果有一半的成功机会,就该决断,干起来后再充实那另一半机会或条件。在竞争中,无时无刻都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不容三思而后行,必须学会迅速判断。

“不知拒绝,险矣哉!”

武松因景阳冈打虎,做了阳谷县都头,一日在街上遇见哥哥武大郎,二人回家。潘金莲初见武松一表人才,心中寻思:“武松与武大是一母兄弟,他又生得这般高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

潘金莲想入非非,武松并不知晓,再加上武大郎也希望武松在家里住,武松便从县里搬过来了。一日天寒,潘金莲将武大郎打发出去卖炊饼。武松回家后,潘金莲见是个机会,于是把酒、果品、菜蔬搬到武松房内,安排武松吃饭。那妇人将酥胸微露,开始挑逗武松。先是去武松肩胛上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武松已有五分不快意,也不应她。潘金莲见武松不应,劈手夺火箸,继续挑逗:“叔叔,你不会簇火,我与你拨火,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武松有八分焦躁,只不做声。潘金莲欲心似火,筛了一盏酒,自呷了一口,剩下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