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这些武装,是否也要像项羽那样化友为敌,现实为刘邦出了一个难题。实事求是的说,刘邦对于王陵应该是不无怨艾的,过去巴结王陵,对方却对他没有兴趣,不愿结交,这倒在其次;而当刘邦西征时经由南阳,仍然没有得到王陵的配合。按理说,王陵之于刘邦,应该是有嫌弃的。胜利的刘邦完全可以不再理睬王陵,甚至给他一个颜色看。但刘邦并没有这样做。
新的一轮军事纷争的铁幕拉开后,刘邦从汉中地区进攻关中,王陵这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当通往关中的南大门武关之前,无论对东进的刘邦,还是对西战的项羽,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刘邦并没有忘记王陵。王陵尽管怠慢过刘邦,但刘邦也没有因此而报以颜色,而是主动联络,继续结交。他曾派将军薛欧、王吸,东出武关,主动和王陵联合,但没有成功。
项羽的做法恰恰相反。为拉拢王陵,竟然使出了扣留王陵母亲以要挟王陵的愚蠢办法。项羽把王陵的母亲劫持到军中,迫使王陵派人来谈判。当王陵的使者来到项羽军中时,项羽让王陵的母亲劝说儿子王陵投向自己而反对刘邦,但王陵的母亲在送别王陵的使者时,哭着叮嘱说:“希望你转告王陵要忠于汉王。汉王是个忠厚之人,不要因我而三心二意。让我以死来为你送别吧!”说完竟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状勃然大怒,命令手下将王母尸体扔进锅中烹煮。这样一来,反而坚定了王陵归顺刘邦的意志,从此以后,王陵一心一意为刘邦攻打项羽了。
项羽为自己的愤怒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便是王陵的复仇。由此可见,为人处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办事只图一时痛快,而对产生的后果考虑得不仔细,则悔之晚矣。聪明人恰好相反,当需要对一件事做出决策时,他们总是左思右想,瞻前顾后,直到对行为的利弊得失形成清楚认识,再做决策。也正因此,他们后悔的事情比较少。这里的聪明人就是刘邦。
【智慧金言】
对待王陵,从刘邦、项羽二人对待王陵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不难看出,刘邦善于隐忍并从隐忍中最终得到了善报;项羽绝不能忍并从残忍中尝到了恶果,生活中的善恶报应就是这样构成的。
把有勇无谋之人派往第一线
何观察并众人听了,尽吃一惊。只见远远地一个人,独棹一只小船儿唱将来。有认得的指道:“这个便是阮小五。”何涛把手一招,众人并力向前,各执器械挺着迎将去。只见阮小五大笑骂道:“你这等虐害百姓的贼官,直如此大胆!敢来引老爷做甚么!却不是来捋虎须!”何涛背后有会射弓箭的,搭上箭,曳满弓,一齐放箭。阮小五见放箭来,拿着桦楸,翻筋斗钻下水里去。众人赶到跟前,拿个空。
晁盖、吴用等人在梁山水泊初试锋芒后,立即引起了朝廷和当地“政府”的惶恐和关注,为了应对这场战争。吴用和晁盖密谋,利用阮小五、阮小七兄弟们的水中优势,采取神出鬼没的方法将何涛等人先弄得昏头昏脑后,再各个击破地将何涛的兵卒消灭于水中。阮小五、阮小七等人自动在水中长大生存,对梁山泊的港尾泊汊了如指掌。在戏耍何观察的过程中,阮氏兄弟中的阮小五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用人时,特别讲究用其长处,试想,如若用其短处,那不会坏大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卓有成就,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却会一筹莫展。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大的化学公司花费重金雇用了一位著名的化学教授从事某一重要产品的开发,然而几年过去了,老板终于不得不痛苦地承认雇用这名教授是个天大的错误。原因是这位老先生在宁静的大学校园里搞研究可能很有成就,但置身于商业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则无法适应巨大的压力,因而无法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聘请这样的人对公司无疑是一种损害。如果老板在决定雇用一个人之前,能详细地了解此人的专长,并确认这一专长确实是公司所需的话,这类用错人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用人所长,还表现在用人的智慧和艺术上,特别表现在偏才运用方面。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手下的人才主要有两个来路:一是早先跟随刘备走南闯北的旧部,如张飞、关羽等人;二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楚人士,如庞统、蒋琬等。对于这两路人才,他都一视同仁,只要谁有真本事,符合贤材标准,都给录用。在用人上,他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方面专长的人才,哪怕有一些特点,就用其所长。他的手下有两个性情古怪的将领,一个叫杨仪,一个叫魏延。杨仪有智谋,会出点子;魏延勇敢,很会打仗,但他们也有太多的短处。就个性说,杨仪十分固执,魏延非常霸道。对于这样有明显特点的人,诸葛亮还是大胆地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用人上,他还不讲资历,不论出身,只要有功绩、有本事,都予以提拔。
人们常说,做事要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事实情况,根据对方的特点,来采用针对性的措施。但是,不少人无论在大到国家、民族这样的大事上,还是在小到为人处事上,甚至教育孩子这样的小事上,都不会因地制宜,而是一味蛮干,正面冲突,只会用教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会变通。看起来,这好像也是在解决问题,其实,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商业活动中,不少老板的决策都没有依据具体市场特点,没有依据手下员工个人的特性,所以,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辅佐自己,争得三分天下有其一,表现了这位明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君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和军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臣亲密无间的佳话,实为古代用人的绝唱。不仅如此,刘备还是一位对部下相知甚深,善于扬长避短的宽厚君主,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刘备作为统帅的英明和富有谋略。在用法正等人的问题上,刘备不求全责备,尽量做到因人设职,扬长避短。为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种种不足,也暂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种策略保证了他事业的成功,同时也为人尽其才创造了条件。
三顾茅庐法正是刘备新政权中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他曾奉命将刘备接进西蜀,因而备受刘备青睐。刘备战胜刘璋,他出的主意最多。刘备攻下成都以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内为谋主”。这都充分显示了法正其人的地位远在一般人之上,是刘备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法正这个人也有许多令刘备十分头痛的缺点,他自恃功劳很大,因而打击报复他人也无所顾忌。“一之德,睚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对于这样一个缺点和优点十分突出的人,需要十分慎重地处理。刘备反复思考:如果撤了法正的职,就失掉了这样一个人才;如果断然干预法正工作,又无法发挥他的作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备暂时容忍了法正的所作所为。为此,刘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告状者无奈只好找到诸葛亮,让诸葛亮转告刘备制裁法正。对刘备知之甚深的诸葛亮赞同刘备对法正的处理办法,诸葛亮说:现在曹操在北,孙权在东,孙夫人(即孙权妹)又在身边作难,刘备考虑的是应付这些大事。京都一带的难事,还靠法正处理,那能制裁他呢?诸葛亮真诚劝告告状者以天下大业为重,对法正不要求全责备,要看到他对刘备事业的不可替代性,告状者只好暂时放弃制裁法正的念头。但刘备深知让他长期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弄得不好,为了一个法正,刘备会失掉大批追随者。于是,待大局一稳定即将法正调到身边,安排“尚书令”这一不易使法正犯错误、又能使其更好地工作的职务。这是令人称奇的妙棋,它妙就妙在既巧妙地抑制了法正的错误,又不使他有冷落之感,从而调动了他的积极性,更好发挥他的特长。刘备忍法正之短,换来的是法正创造性工作;而让法正一道与诸葛亮做参谋工作,正好把钢用在刀刃上。
刘备不愧为明君和仁君。他待人以诚,就像宽厚仁慈的长者。同时他又以容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赢得了诸葛亮、法正这样足智多谋的人才辅佐自己的事业。刘备的政治韬略,最集中的就是用人的谋略,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政治才能。因为,这是施展其他才能的前提。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善于用人的统帅。在楚汉相争中,他明显居于劣势,然而他却以明显的劣势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能不引起史学家们的兴趣。刘邦战胜项羽原因固然很多,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然而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刘邦善用人才。在胜利后的一次宴会上,众将领问到刘邦之所以取胜的原因,刘邦回答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保障供给,我不如萧何;统帅三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但这三个人能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众将领听罢,无不为刘邦的知人善任和人尽其才而心悦诚服。
刘邦要与项羽争天下,他首先依靠谋臣张良。在一些重大战略决策上,张良审时度势,分析形势,运筹帷幄,对刘邦战略决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就出于张良。对这样一个智谋过人的军师,刘邦十分尊重。在争天下的日子里真正做到了君臣无猜。
萧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萧何以自己的突出才干,保证了刘邦大军的粮草供应,并且在安抚百姓中为刘邦赢得人心。
韩杀信出身寒微,曾受胯下之辱。被介绍到刘邦军中之后,先任下级军官,并未引起重视。但刘邦在听取了萧何等人的建议后毅然对韩信委以重任。韩信果然不负刘邦厚望,他统帅三军,攻必克,战必胜,为刘邦夺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对韩信这样的将才能够破格使用,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韩信得益于刘邦的看中,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
相比之下,项羽就差矣。他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曾多次因为使用人才不当,导致人才弃他而去。因此,虽然项羽武艺高强,力大无比,也曾经兵强马壮,对刘邦具有压倒的军事优势,他从未把刘邦放在眼里,结果,最后却落得众叛亲离,自刎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
刘邦取胜靠人才。刘邦不仅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他用人的智谋也高人一筹,善于把众多人才汇集到一起。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各有所长,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分别为刘邦担当了一个方面的重任。而刘邦本人则善于调动人才积极性,能够以自己的宽容大度和博大胸襟团结人才,这就是所谓“能者降将”。所以刘邦是使用人才的人才。
楚汉相争,不仅争的是军事实力和军事谋略,而且争的是政治智慧和用人的谋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邦善于用人也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谋略。政治家不仅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更要争取人心,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仅仅善于审时度势而不善于用人,决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刘邦赢是这样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智慧金言】
令人遗憾的是,刘邦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在坐天下的时候也开始猜忌人才。以至于有“鸟尽弓藏,兽尽狗烹,敌国灭,功臣亡”的说法。所以,封建政治家对人才远不是真正的重视,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一旦不为自己所需,人才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特别是一些功高震主的功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往往被君王视为威胁,都难以善终。所以聪明的功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就告老返乡,落得个清静和安全。
精诚所至人心服
且只说朱仝随吴用、雷横来梁山泊入伙。行了一程,出离沧州地界,庄客自骑了马回去。三个取路投梁山泊来。于路无话。早到朱贵酒店里,先使人上山寨报知。晁盖、宋江引了大小头目,打鼓吹笛,直到金沙滩迎接。一行人都相见了,各人乘马回到山上大寨前下了马,都到聚义厅上,叙说旧话。朱仝道:“小弟今蒙呼唤到心,尊嫂并令郎已取到这里多日了。”朱仝又问道:“见在何处?”宋江道:“奉养在家父宋太公歇处,兄长请自己去问慰便了。”朱仝大喜。宋江着人引朱仝直到宋太公歇所,见了一家老小并一应细软行李。妻子说道:“近日有人赍书来说,你已在山寨入伙了,因此收拾,星夜到此。”朱仝出来拜谢了众人。宋江便请朱仝、雷横山顶下寨。一面且做筵席,连日庆贺新头领,不在话下。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晁盖、宋江带领梁山大小头目,打鼓吹笛,迎接朱仝和雷横,朱仝、雷横能不感动?能不心悦诚服?日后能不效劳?这也是一种珍惜人才、爱惜人才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好多领导者往往都高高在上,错误地遵循“礼不下庶人”,致使人才难留、人才难用现象老是发生。当今的,尤其要学会宽以待人、礼贤下士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把有能之人,有识之士团结在自己身边,为集体、为人民、为国家办实事。
一般来说,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向欲拉拢的一方施以恩惠,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以为将要用到的人,更是如此。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从领导学角度来看,上司对待下属的态度往往标志着一个领导人的水平高低,一个精通领导艺术的上司有如下几件处世法宝:
一、永远为下属着想
在领导的过程中,关怀和激励是训练下属的主要动力,除了必要的赏罚制度之外,为了打动下属,必须动员一切可行的手段。
1.感情是打动人心的最大武器,因此,要关心下属,不只是用嘴巴讲,也不仅要有心意,必须关心他们,使每一个都有所感受。
2.还有其他许多打动人心的做法,比如,及时让下属知道有关公司的一切人事变动,新产品,新计划,使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此外,尽量和他伙伴商量,集思广益,征求意见,也会使他们有受信任的感觉。
3.充分授权给下属,当一个人能主动发挥能力时,便会认真去做,在交往范围外工作时,便会认真去做,在交往范围内工作时,便会象机器似的,丧失工作的干劲,当下线受到上线在某种范围内授权工作时,才会在此范围内动脑筋,有热忱,从而把工作做好。
4.保持公司的外观宏伟,以使员工为你骄傲,从而更能振奋精神。
二、该糊涂时且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