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水浒传》学生活
3398200000023

第23章 得人:识人为先,手段多样(4)

在微软公司流行的“认股权”这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公司掏钱做本金,来帮助员工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赔了是公司的,赚了是员工的。其具体的操作,则又有一套复杂程序。作为微软的正式员工,任何人在进入微软之前都将与公司签订聘用合同。合同中规定了员工享有的种种权利,其中一项即为“认股权”。股权的数额根据员工的技术级别而定,少则数百股,多则数千股。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得到的股票期权可达数万甚至数百万股。在通常情形中,从合同生效之日开始计算,一个月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员工“认股权”的价格。每工作一年,“认股权”即获得一定数量的增加,也可以像股市上的投资者一样,享有“配股”的权益。员工只需记住你的股权数额以及股权价格,而不必花任何钱来购买,一年之后,可以卖掉“认股权”当中的一部分,以后逐年卖出,在公司工作满四年半的时候,即可全部卖掉首批“股权”。原定“认股”价格与当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员工的收益。如果股票升值,每年都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来获得现金。如果股票贬值甚至低于你认股时的价格,员工也可以不要。当然员工如果并不急需用钱并且对公司有足够信心,也可以把股票一直攥在手里不卖,但不能超过7年。另外,每个人还可以用工资10%的部分,以市场价格85%的折扣购买微软股票,另外15%由公司出资补偿。

在比尔·盖茨的坚持下,公司每年都会给员工分送新的“认股权”。同“老权”一样,“新权”也必须到一定期限方能认购。所以,员工无论在什么时候离开公司,手中都会有或多或少尚未到期的“认股权”不会作废。这样看来,一个微软职工,无论什么时候离职他去或者退休,都会造成直接损失。所以“认股权”又有“金手铐”之称。

本世纪最后20年中,“认股权”可以算作美国公司制度一项划时代的改革,其意义决不次于1914年亨利·福特所实行的“日薪5美元”。很难说这是谁的发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微软是实行这一制度的最成功的范例。其成功的要点,一个是公司给予员工的“认股权”数额较多,一个是公司股票在过去10年中的成长幅度,最高时可达33倍。

90年代初期的两三年,微软股票每股价格浮动在4元左右。而在1999年,微软股票每股在100元上下浮动。在1993年以后的7年间,微软至少有过4次“配股”。有了这些基本情况,我们就可以大致估算,一个在1993年进入微软的员工,可能有的股票收益。

假如一个员工初入微软时的“认股权”为平均数量:1000股。这个员工在以后这些年始终没有出卖股票,那么他现在手里的股票,经过“配股”之后则应为:

1000×2×2×2×2=16000股

假如这个员工在1999年的某一时间想要出卖全部股票,那么他可以用每股4元的价格,到股市上购买16000股,而以大约100美元的市场价卖出,其中96元差价,为本人所有。这样,其首批“认股权”的总收益大约为:

96×16000=1536000美元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史蒂夫的补偿政策。对于微软35000名员工来说,这一政策中所包含的意味,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假设1999年公司平均每一个员工拿到1000股股票认购权,按照史蒂夫的政策,在2000年4月24日,以大约66元的价格分给员工大致同样数量的股票。股票今后如果涨上去,利益是员工的,跌了,亏损则是公司的。照此看来,微软需要出资:

66×1000×35000=2310000000美元

【智慧金言】

有了这样的估计,我们就可以理解史蒂夫·鲍尔默所说“不希望我们的员工对他们未来的报酬有疑虑”这句话的含义:用数字来衡量,那就是,一夜之间把公司第一季度的全部利润(23亿美元)掏出来,就是为了稳定人心;用逻辑来衡量,那就正好应了微软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钱。只要还有先进的人才在,钱就会失而复得,而失去了人,微软才是真的完蛋了。

请求不如要挟

话分两头,且说扑天雕李应恰才将息得箭疮平复,闭门在庄上不出,暗地使人常常去探听祝家庄消息,已知被宋江打破了,惊喜相半。只见庄客人来报说,有本州知府带领三五十部汉到庄,便问祝家庄事情。李应慌忙叫杜兴开了庄门,放下吊桥,迎接入庄。李应把条白绢搭膊络着手,出来迎迓,邀请进庄里前厅。知府下了马,来到厅上,居中坐了,侧首坐着孔目,下面一个押番,几个虞候,阶下尽是许多节级、牢子。李应拜罢,立在厅前,知府问道:“祝家庄被杀一事如何?”李应答道:“小人因被祝彪射了一箭,有伤左臂,一向闭门,不敢出去,不知其实。”知府道:“胡说!祝家庄现有状子,告你结连梁山泊强寇,引诱他军马打破了庄,前日又受他鞍马、羊酒、彩缎、金银,你如何赖得过?”李应告道:“小人是知法度的人,如何敢受他的东西?”知府道:“难信你说,且提去府里,你自与他对理明白。”喝教狱卒牢子捉了,带他州里去,与祝家分辩。两下押番虞候把李应缚了,众人簇拥知府上了马。知府又问道:“那个是杜主管杜兴?”杜兴道:“小人便是。”知府道:“状上也有你名,一同带去。”也与他锁了。一行人都出庄门。当时拿了李应、杜兴,离了李家庄,脚不停地解来。

为了邀扑天雕李应上山,及时雨宋江和智多星吴用费尽心机。让圣手书生萧让扮作知府,戴宗、杨林扮作巡检,金大坚、侯健扮作虞侯,李俊、张横、马麟、白胜扮作都头,假戏真唱地来到了扑天雕李应的家中。以“勾结梁山泊强寇”之罪,将他和家人杜兴一起用绳索缚了押人府中。

之后,宋江又令林冲、花荣、杨雄等人拦路挡住,将李应和杜兴从“知府”手中解救了出来。并令他们对知府等人穷追猛赶,作势要把知府等人杀了。在这扑朔迷离的假象之中,李应没有洞穿其中的妙计,仍然不愿意跟随宋江上梁山入伙。这时,宋江便“要挟”他道:“知府已被杀了,官司怎肯与你分辨?”李应无奈只得跟随众好汉上山,为梁山效力。

透过《水浒传》中的这一假戏真唱的用人妙计,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当今社会,利用假象获取人才,使用人才的方法仍能为领导者打开成功之门,从而使有用之人归顺于你的麾下,尽忠效力。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世道,也真是有一些人服软不服硬。就拿争取人才来说,你直接去说服他,那可办不到,但是,如果你变着法子去“收拾”他,他也就乖乖的听你的了。

东晋威和年间,苏峻起兵作乱。庾氏家族的人被追杀得四处逃散。当时,庾冰正在某郡当郡守,得以只身逃出。于是,苏峻便悬赏捉拿他,并派人在各关口严格盘查。兵荒马乱中,只有一个郡卒护着他逃命。因庾冰不敢露面,郡卒就把他藏在船舱中,上面用破竹席遮盖起来,小心地从钱塘江口驶出。这时,所有的船都被挡在一个码头上等候检查。郡卒见闯不过去,就索性上岸喝酒,回来时装作醉醺醺的样子,站在船上,双手挥舞着木桨,摇摇晃晃地对前来检查的人嚷道:“你们还到哪里去找庾郡守?他就在我这里!”庾冰听了郡卒的话,吓了一身冷汗,但又一动不敢动。那些前来检查的人都以为郡卒喝多了酒在说醉话,不但不来检查他的船,反而不耐烦地将他赶走。就这样,郡卒将庾冰送过浙江,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直到叛乱平息后才让他出来。

叛乱被平息后,庾冰为了报答那个郡卒,便问他希望得到什么。那个郡卒说:“我平生不求名,也不求利,只要天天有酒喝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庾冰就为他造了一所大房子,买了奴仆和婢女,并为他准备了100斛酒。

读完了这个故事,使我们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的的那句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诗是曹雪芹用来描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那种幻觉,意思是如果把假的当成真的,那么真的便成了假的;如果把无当成有,那么有便是无。原以为只有进入太虚幻境时才会产生这种真假颠倒的幻觉,现在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清醒的人们也常常会把真假颠倒过来看待。本来吴郡卒喝醉了酒是假的,而前来检查的人却当成了真的;相反,当吴郡卒站在自己的小船上,说出“他就在我这里”这句真话时,前来检查的人却压根就不肯相信。这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呢?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所谓本质,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它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是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所谓现象,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复杂的现象各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是事物的表面的、零散的和多变的方面。

人的感官只能直接感觉事物的现象,却无法直接感觉到事物的本质。人们只能通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并不总是直接相符合的,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由于事物的假象是以歪曲甚至颠倒的形式来表现本质,因此,给人的总是一种虚假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印象。

事物为什么会出现假象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无意发生的假象和有意制造的假象两种情况。

在无意发生的假象中,又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客观事物所发生的偶然现象。一般情况下,现象是符合本质、反映规律的,但是有时也难免会有些“例外”现象出现。例如,某种特药对治疗某种疾病有特效,但是不可能有100%的效果,即使疗效在99%,那么剩下的1%就是“例外”,如果你看到的只是这个“例外”,自然就不能正确认识这种药的特效。第二种情况是我们自己主观所发生的错觉。例如,几年前,风传在上海、北京的天空出现的UFO实际就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后经多方查证,原来是一架喷气飞机拖着两条长长的烟雾,在夕阳的映照下所产生的一种神秘景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被那些人为制造的假象所迷惑。有人为了某种目的,常常要制造出大量的假象给人看。我们且不说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如何制造假象,就是一般的人,也经常热衷于“制假贩假”。不信请看那些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计谋”,其中就有专门用来制造假象的。例如,瞒天过海、声东击西、金蝉脱壳、假痴不癫、暗度陈仓、苦肉计等等计谋都与制造假象有关。再如,《孙子兵法·计篇》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更是直言不讳地在教我们制造假象。看来即使是“好人”,也要“造假象之心不可少,防假象之心不可无”。

人们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常常会被假象所迷惑呢?原来,这是人们受了“眼见为实”这个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忽略了自己的头脑,固执地认为,凡是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真的,因此,就不再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事实上,无论谁的眼睛都不是火眼金睛,都可能有看花眼的时候。眼睛花了,看到的东西当然就会不清楚或者不真实了。再说,即使我们的眼睛“又大又亮”,并且有“千里眼”的视力,也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通过头脑去分析。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互相影响。一般来说,对前一事物的认识结果常会被用来当作对后一事物认识的前提或基础。即使两件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如此的联系,人们也常常习惯于如此去思维。这样一来,就使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之间产生干扰,例如,搜捕庾冰的那些人,由于相信了吴郡卒醉酒是真,那么,就会依据“酒后吐狂言”的逻辑,得出吴郡卒在小船上所说的话是假。相反,如果搜捕庾冰的那些人识破吴郡卒醉酒是假,那么,他们也必然会对吴郡卒的船产生怀疑。这就是“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道理。即因将吴郡卒的“假”醉当成了“真”醉,就必然会将吴郡卒的“真”话当成“假”话。同样,只因将吴郡卒这条“有”庾冰的船当做“无”庾冰的船,那么就必然会把那些本来“无”庾冰的船当做“有”庾冰的船而去认真搜查。不知这里是否理解了曹雪芹先生的“真”意,如果他本不是这个意思话,我们也想将这“假”且当做“真”来用。

吴郡卒是一个以假作真的成功事例。其实,还有很多因“假作真来真亦假”而失败的事例。例如,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起烽火台上的狼烟。畿内诸侯以为镐京有变,即刻点兵领将,连夜赶至骊山,见幽王正与褒姒饮酒作乐。诸侯们面面相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不久,犬戎来犯,这次虽然点的是真烽火,但诸侯们都以为又是幽王与他们开玩笑,没有人再带兵前来。幽王因此国破家亡。由于诸侯们曾将假烽火看成真的,便有后来将真的烽火看成是假的。

【智慧金言】

那个曾经多次喊“狼来了!”的放羊小孩,当狼真来了的时候,他再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以为他又是在撒谎骗人,没人再去理他,他的羊就这样被狼吃了。所以,无论何人何事,也无论何时何地,在没有见到狼的时候,不要随便喊“狼来了!”

对犹豫不定的人断其后路

宋江大喜,请呼延灼和众头领相见了,叫问李忠、周通,讨这匹踢雪乌骓马还将军骑坐。众人再商议救孔明之计,吴用道:“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垂手可得!更兼绝了呼延灼将军念头。”宋江听了,来与呼延灼陪话道:“非是宋江贪劫城池,实因孔明叔侄陷在缘绁之中,非将军赚开城门,必不可得。”呼延灼答道:“小将既蒙兄长收录,理当效力。”当晚点起秦明、花荣、孙立、燕顺、吕方、郭盛、解珍、解宝、欧鹏、王英十个头领,都扮作军士衣服模样,跟了呼延灼,共是十一骑军马,来到城边,直至濠堑上,大呼:“城上开门,我逃得性命回来!”

呼延灼原本是朝廷派来剿梁山水泊的大将。当他布下的连环马被徐宁的镰钩枪攻破后,便变成了宋江的俘瞄。令呼延灼意想不到的是,宋江竟亲自替他解去缚绳,并以酒肉相待劝其和众好汉一道共聚梁山。呼延灼为此而感恩不尽。可是,老谋深算的吴用怕呼延灼归降后反悔,便跟宋江商议要救孔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呼延灼去赚开城门,一则容易取信对方,一来也断了呼延灼的后路,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便有了呼延灼黑夜赚城之举。

联想此例,领导干部在网络用才、使用人才时,不妨挖空别人的墙脚,阻断人才的后路,使其全心全意地为你服务。

以上的两个故事可以归结为两种计谋,第一是坐收渔翁之利,第二是借刀杀人。而吴用对于这两个计谋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

一、坐收渔翁之利

袖手旁观、隔岸观水,这一谋略就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坐享其成这就要求使计者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必须非常熟悉了解对方的情况,而曹操两次使用此法,真可谓深暗此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