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战国策》学生活
3398000000008

第8章 处世的智慧(3)

安陵君是个美男子,受楚宣王宠爱。江乙是楚国一位长于计谋的大臣,江乙对安陵君的实质建议是:“向楚王表达,愿意将来为楚王殉葬。”安陵君当时受教,但三年未付诸行动,江乙再对安陵君说:“阁下既然不采纳,那我以后就不敢再进言了。”安陵君回答:“我没有忘记先生的话,只因为未得适当机会而已。”

终于,有一次楚宣王到云梦狩猎,场面盛大,成果丰硕,宣王龙心大悦,对同车的安陵君说:“今天真是太高兴了。寡人千秋万岁之后(死后),你又能和谁共此乐呢?”安陵君这下终于逮到机会,当场流着眼泪说:“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意一同殉葬,为大王垫黄泉,挡蝼蚁,那可比游猎更快乐啊!”楚王闻言大乐,将“坛”地封给安陵君当食邑。

有了食邑,即使失宠也有了依附之地。而江乙,既有楚王的信任,又有了安陵君的感谢,也多了一分“保险”。

《史记·吕不韦列传》提到,吕不韦游说华阳夫人时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于是华阳夫人促成安国君立子楚为嗣子,后来安国君成为秦孝文王,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就是秦始皇。华阳夫人的地位因养子当了国王而得到保障,吕不韦则得到三任秦王的宠信而权倾一时。

由于司马迁的《史记》影响力盖过《战国策》,于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一句流传后世,常与“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并用,“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就不常被引用了。

智慧金言

陆游诗:“床头金尽酒樽空,枥马相看泪如洗。”陆游是爱国诗人,这首诗并非纨袴子弟的嗟叹,但是正道出“财尽而交绝”的凄凉伤感。反过来看,狎客嗟叹财尽交绝之时,又何尝体会伎人“华落而爱渝”的危机意识呢?

理不直气也壮

原文

齐师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左传·僖公四年(楚使对齐师)

译文

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侵略蔡国,蔡国崩溃,于是顺势攻打楚国。楚成王的使节诘问联军:“齐国地处北方海滨,楚国地处南方,两国相距甚远,好比公牛和母马不相吸引,却想不到你们会进入我的国境,是何道理?”

活学活用

齐桓公当上诸侯盟主,蔡缪侯将妹妹嫁给齐桓公。可是这位蔡国公主有一次和齐桓公一同泛舟时,故意摇晃船只,齐桓公叫不听,一怒之下将她休了。蔡侯为之不高兴,就将妹妹改嫁,齐桓公感觉没面子,于是攻打蔡国。

蔡国的后台是楚国,楚国一向不甩齐桓公,甚至经常侵犯齐国的盟邦郑国(郑与齐攻守同盟,参考“人各有偶,齐大非偶”一章),于是齐桓公挟战胜余威攻打楚国。

当时齐国气势正盛,楚王不想轻缨其锋,于是派出使节,据理诘问。

齐国宰相管仲回答楚使:“当年周王的执政召康公授权我们齐国祖先姜太公(吕望),可以视情况讨伐东方不服的诸侯。你们楚国已经好久没进贡包茅(祭祀用的一种草),使得天子祭典不完美,我就是来追究这事情的。”

事实上,齐国军队已经超越了当年召康公的授权范围(山东、河南一带),但是管仲“理不直却气很壮”。

但楚国虽不求战,却亦不畏战,因此前述使者敢于语出讥诮,后来更摆出“大不了打一仗”的姿态,齐楚之后并未开战,而是签下和约,各自退兵。

智慧金言

面对无端挑衅,我们常用语是“井水不犯河水”,意思一样,但“风马牛不相及”有讽刺意味。至于有见过“风马牛不相干”的写法,那就是错误用法了。

借题发挥

原文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战国策·魏策

译文

从前,帝尧的女儿吩咐仪狄酿酒,味道甘美,送给大禹喝,大禹喝了觉得太醇美了,就疏远仪狄,目的是戒喝美酒,并说:“后世必然有人因喝酒而亡国。”

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因耽迷美色而三天不理朝政,于是(忍痛)推开南之威且刻意疏远她,并说:“后世必然有人因好色而亡国。”

活学活用

这是鲁共公在魏惠王大会诸侯的宴会上致词所说的故事。

由春秋进入战国,诸侯间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强国各自称“王”,周王已成为厕所里的花瓶。鲁国是周公后裔宗亲,在春秋时还可以凭借传统价值观(周礼)而存活,进入战国时代乃岌岌可危,因此鲁共公借题发挥了一下。

鲁共公讲的“古例”,除了仪狄之酒、南威之色,还有易牙之味、强台(宫殿华丽)之乐。当时魏惠王(即孟子见的那位梁惠王)称霸一时,在诸侯大会上自比天子,鲁共公因而摆出周公后代的脸色,对梁惠王“晓以大义”。

但那次几乎是鲁国在战国舞台上场的最后一幕,司马迁《史记·鲁世家》在那之后,就只有寥寥数语交代了事。

因酒色而亡国的故事,真是罄竹难书,的确应验了大禹和晋文公的预言。然而如果因此而认为酒、色不是好东西,则不但冤枉了酒与色,甚至是意志不坚者的借口。

孔子曾说:“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不是他自夸酒量大,而是他“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喝酒有节制;《晋书》也记载了陶渊明“每饮酒有定限”。这两位都是意志坚强、喝酒而不因酒误事的典范。

智慧金言

“以酒亡国,以色亡国”是对君主的警语,儆惕不可因物质欲望而玩物丧志。人都有七情六欲,不应该过度的又岂止酒色而已?

立德立功立言

原文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看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论三不朽)

译文

(叔孙豹说)我所知道的是:至高无上者,仁德及于后世;其次是功绩及于后世;再其次是学说传及后世。即使人死了,他的德泽、功业、学问仍然影响久远,这才称得上是“不朽”。如果只是承继了祖先的姓氏,保住宗庙香火世世不绝,哪个国家没有这种世族?所以说,官做得大,宗族显耀,称不上是“不朽”。

活学活用

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大夫范宣子问他:“古人有所谓‘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叔孙豹还来不及回答,范宣子接着就说:“我的祖先,在舜之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如今晋国为中原盟主,我的家族是范氏。像我们家族这样代代显赫,可以称得上不朽了吧!”

范宣子向叔孙豹炫耀家世,有其心理因素。鲁国因为是周公的后代,一向以周礼继承人自居,常有诸侯国君向鲁国“问礼”,也就是鲁国有“解释礼法”的特权。

晋国当时是诸侯盟主,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范宣子是晋国六卿之一,当然不把周公后代放在眼里,于是有如此言论——孰料却碰了一鼻子灰,自取其辱。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有其中之一,就足以流芳百世了,史上很少有人三者俱备。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死了以后,有一副对联,称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的确在三方面都有他的成就,当得起这份赞誉。

南北朝时,北方有一个胡夏国,皇帝是赫连勃勃,暴虐无常。文武官员胆敢侧眼看他,凿出眼珠;随便发笑,割开嘴唇;进言劝谏,转下人头。

胡夏后来亡于北魏,北魏武帝拓跋焘攻陷胡夏首都统万城后,看到一方碑文,对赫连勃勃歌功颂德,达到令人恶心的程度,大怒,要追究是哪个马屁精写的。(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这是无德、无功,却企图将文字刻在石碑上以求“不朽”的极端负面示范。

智慧金言

歌功颂德可以,但必须真的有立功、立德,否则再漂亮的马屁文章,也无法立言,更不必提“死而不朽”了。

鸡蛋不放同一篮子

原文

夫国之所以不可恃者多,其变不可胜数也。或以政教不惰,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侍者;或以年谷不登,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于利,或比于患,臣以此知国之不可必恃也。

——战国策·魏策

译文

盟国不可以完全依恃的理由很多,因为他国的变量难以一一列举。有的因为施政和教化(包括教育、司法、治安)搞不好,上下不团结,因此不可依恃它;有的因为外患而不可依恃它;有的因为凶年收成不好,国力衰竭(经济垮了)而不可依恃它。因此,依恃盟国虽然可能让我国的形势较为有利,但也可能因为“靠错边”而引致祸患。臣因此知道不可以完全依赖盟国。

活学活用

魏安厘王和楚国的春申君要好,因为有楚这个强大的盟国,于是不买秦国的账,并且想要攻打韩国,反而迫使韩国靠向秦国。于是有人劝谏魏安厘王,并且举过去的例子说明。

曹国依恃齐国而轻视晋国,结果晋国趁齐国对外用兵时,灭了曹国;缯国依恃齐国而抗拒越国,齐国内乱,越国趁机灭了缯国;郑国依恃魏国而轻视韩国,韩国趁魏国北方边患而灭了郑国;原国依恃秦国而对晋国不礼貌,秦国有一年五谷歉收,晋国出兵灭了原国;中山国依恃齐、魏而不甩赵国,当齐、魏联军与楚国交战时,赵国灭了中山国。这五国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为把“所有的鸡蛋全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盟国为唯一靠山),于是,当它们的靠山自顾不暇时,祸患就临头了。

小国的策略是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小国的悲哀是被迫在夹缝中表态。其实,前述的五小国是被迫表态下的牺牲品,但魏国并不小,却一直想联合强国、欺凌弱国,那可是会惹火上身的!

历史上的宋朝是另一面镜子,它联合金国对抗辽国,又联合蒙古对抗金国,最后灭亡于蒙古元朝。所以,自己不求自强,只晓得援引强国,等到强国分出胜负,盟友也会成为敌人!

智慧金言

强盛的盟国尚有“不可胜数之变量”,小国若自己政教不修、朝野不团结、经济搞不好,不等盟国生变,自己就先垮了,那才是“其蠢不可胜数”哩!

固本舍末

原文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扰之无益也。

——战国策·齐策

译文

阁下没听说过大鱼的处境吗?(当它在水中时)鱼网抓它不住,鱼钩钓它不起,(可是一旦)不小心离开了水(搁浅在岸边),届时连蝼蛄和蚂蚁都可以欺负它。如今的齐国就好比阁下的水,只要阁下能长保齐王的庇荫,又何必需要薛?反之,万一失去齐王信任,阁下纵使将薛的城墙建筑得和天一样高,也保护不了你呀!

活学活用

靖郭君田婴担任齐国宰相,齐威王将薛地赏给他当封邑。靖郭君想要在薛筑城,有一位宾客以上述比喻向他劝谏,于是靖郭君打消了筑城的念头。

这位宾客的寓意是,齐国才是“本”,薛只是“末”,劝靖郭君不要舍本逐末。这个比喻,后来果然应验。

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很多人对新王讲田婴的坏话,于是宣王罢免靖郭君的宰相职位,叫他回薛养老。

靖郭君门下一位宾客齐貌辨去见齐宣王,说:“楚国宰相昭阳君要求,以数倍面积的土地与靖郭君交换薛地,但是靖郭君认为,薛是先王所赐之地,而不肯答应。”齐宣王因而再迎回靖郭君,请他再担任宰相,每三天都要向他请益一次。

靖郭君的儿子田文就是孟尝君,继承了老爸的封邑,也当上了齐国宰相。

孟尝君有一次要派人去薛地收田租,他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其中一位冯谖,没事就慨叹“食无鱼”、“出无车”,孟尝君都满足了他,这次就派他去薛地收租。

冯谖到了薛,收到十万钱地租,却当众将所有租地契约书一把火烧了,孟尝君责问他,冯谖说:“我是为阁下收买民心啊!”

后来,孟尝君不得志于齐,曾经到其他国家当宰相,最后再回到薛,称薛公,并且“中立于诸侯,无所属”,俨然是一个独立小诸侯。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有薛这个牢不可破的根据地——薛成了他的“本”,其他国家的宰相职位只是“末”了。当年冯谖烧租契,就是“固本”。

智慧金言

我们不常用到“蝼蚁得意焉”,但是常说“龙困浅滩遭虾戏”,意思一样。两句相较,“龙”比“大鱼”更有“由高处跌落”的感觉,“虾”也更鲜活,整句也比较口语化且易懂;但大鱼遭蝼蚁侵食,情景较为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