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对称管理
3396700000005

第5章 对称问题是素质问题(1)

——主体素质的对称结构

对称,是和谐经济时代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人的新型素质。有人的对称的素质才有人的和谐的素质,有人的和谐的素质才有和谐的企业,有和谐的企业才有和谐的经营,有和谐的经营才有和谐的社会。

用对称的理念来塑造人的新型素质、定义新型经济,用对称经济来整合新的经济形态、催化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将使国民素质大大提高,企业和国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竞争力。

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主导方面是主体。主体素质的对称结构决定主客体的对称结构。

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对称,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主体到客体的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过程,是通过主观整合客观、主体整合客体的立体动态系统,体现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原理。

主体和客体、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社会经营系统的两个基本层次,主体和客体的对称是社会经营系统的基本对称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社会经营系统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营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所谓主体的素质,就是主体的结构与功能。结构有序、平衡的层次高、功能强大,就是素质高,否则就是素质低。所以,一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个要素决定成败。心态、性格是素质的必要条件,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无则必无,有则不一定有。从无则必无来讲,可以说某个要素决定成败,但从有则不一定有来讲,则不能说某个要素决定成败。不注意细节固然有可能功亏一篑,但仅着眼于细节并不就能成功。战略失误南辕北辙固然不能到达目的地,但仅仅战略正确也并不意味着成功。认为某个要素(细节或者战略,情商或者智商)可以决定成败,是一种模糊的说法,钻了中国话的空子。真正严密的说法,应该是人的综合素质决定成败。人的综合素质高低,不但取决于要素的质量,而且取决于要素的结构,取决于结构是否对称。综合素质的整体结构,制约各个要素的内部结构,结构决定要素。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决定成败,应该说是对称决定成败。

对称问题之所以是素质问题,是因为实现对称的对策需要极高的主体性;同时主体素质本身也必须有完美的对称结构,否则不能完成此重任。这里对称的素质包括智慧、志向、性格、人格的完美组合,同时每一个环节本身也都具备对称的结构。

主体的对称结构是:以智慧为主导,以性格为核心,以人格为前提,通过对策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促进、对称发展。

主体的结构对称、身心平衡,是对称经营的前提,对称经营是对称发展的前提。

所以对称问题首先是素质问题。

对称问题是智慧问题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使社会资源不但得到优化配置、而且得以优化再生。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对称的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社会的调节机制越来越简单:从超经济强制(暴力、战争、人身依附关系、计划安排)到市场,从人治经法治到法制,市场从价格机制到价值机制。

价格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

价值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

知识型社会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的社会,智慧经济就是公平与效益对称的经济,是在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益、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对称的经济体系。

所以,对称问题是智慧问题。

智慧的对称结构

对称经营是智慧经营,智慧不同于精明,精明是小聪明,智慧是大聪明。所谓大聪明,就是站在时代的潮流前头。

人的理性是具体的,也是对称的结构。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是对称的,人的主观心理和社会发展阶段是对称的。把人看成仅仅是理性的、把理性的人看成仅仅是自私的,是非对称的、线性思维的产物。

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是理性的要素,智慧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称,是要素和功能的对称。智慧高于知识。

知识的价值在于创新,在于启迪智慧;文化必须实现产品化才能转化为价值;文化和经营联手会产生倍增效益。

智慧是知识和知识运用的对称。文人只有动口又动手,既有充足的知识,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才能成功。

智慧空间

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也是对称的,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所把握的思维规律的 层次越高,改造客体的能力也就越强。

所以,智慧也有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人才的空间,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

美的既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又注重营建开放而富有竞争力的智慧空间。如果只把人才引进来,而不能合理使用,不仅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还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反过来,也难以吸引人才。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美的,曾经在用人方面犯过错误,美的曾作为全国第一个有博士加盟的乡镇企业而闻名全国,可这位博士后来因在企业中不能用其所学又悄然退出了,这件事给了美的决策层很大震动,使他们明白了合理开发智慧空间的重要性。在有计划招收人才,营建智慧空间方面他们主要做了大量工作。

现在,美的集团的智慧空间已经深入到了大学中。美的集团在全国17所重点院校设有美的奖学金,每年拿出60万元奖励成绩优秀的在校生,自1997年以来,累计金额已达400万元。美的希望能拥有一支庞大的年轻人才后备军,大学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新引进的人才中,以科研技术人员为主,还有一部分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2001年,美的集团招聘应届毕业生688人,其中硕士生98人。面对经营全球化的挑战,美的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对人才引进更是做出了高层次、国际化的明确规划。为此美的集团引进了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的留学回国人员,分别来自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目前,美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是家电企业中最早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之一。开展博士后工作是突破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战略。王军、张智两位博士是美的集团招收的首批博士后,经过两年的辛勤耕耘,二人已经为美的“孵出”累累硕果,其中由王军主持的“空调风机内流特性研究”课题,通过风机优化设计,能够降低空调噪声2~3分贝;由张智主持的“风冷式冷凝器强化换热应用研究”课题,新设计的冷凝器在相同风量下换热能力提高14%、能效比提高8.1%,二人的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的新产品中。

美的引进博士,目的就是继续加大在空调、电机等家电产品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保持在家电领域研发的领先地位。博士们所选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方向、具体技术指标均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优先满足一线产品。两年来,美的在博士后工作站上所投人的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在研究过程中,建立起多个测试实验室和空调技术的仿真技术中心,在研究的同时完成研究硬件的建设,博士们为美的创造的经营效益已是显而易见。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研发为产品的质量带来了保证。美的负责人称:如今,美的的产品已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造国际信赖的品质,是企业面对入世挑战的出路。为此,必须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和人员储备,开展公平竞争,营造智慧空间,“能者上,庸者下”。

在美的,流传着一个为智慧腾出空间的故事。在一次元老创业座谈会上,总裁何享健指着一台电脑对大家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就立即提他一级。否则……”于是,建厂初期打江山的元老们,陆续退出了江湖。

智勇双全

当然,人的素质不仅仅是智慧水平,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同客体产生直接间接的对称关系。其中,人的胆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智慧和胆量之间的相关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二者是对称的。对称的程度决定了人整体素质的高低。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大批创业者天不怕、地不怕,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这种“无知之勇”是可贵的,甚至是走在前面的探险者们必备的一种气质。时代的要求变了,市场经营的游戏规则变了,你不变,当然要被淘汰。

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一个斗智斗勇的时代,如果依然存在无知无畏的心理,那只能是自寻死路。

以前民营企业是一群在荒山野岭找食吃的‘野鸡’。不用给垒窝,不用喂饲料喂添加剂,更不必为多下蛋往鸡窝塞电灯泡,省时省力。只要有了阳光、空气、水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就能顽强生存。草籽、野果、昆虫比玉米小米有营养,吃饱肚子,在岩石上磨磨嘴,接下来就是生蛋。

国家采取放养的政策,宽松环境,保护扶持就是最好的投资。但时至今日,仅靠政策是不够的,民营企业要发展,必须靠智慧。

对称问题是志向问题

在对策论中,人是主体,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在博弈论中,人是经营人、抽象的人、片面发展的人。

博弈论是厚黑学的理论基础,对策论则可以使经营学与道德学结合起来。本质上,“善”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而“恶”只是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而已。人之所以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只是由于缺乏自我意识,缺乏教养,而经营学应该在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能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利益方面起教育引导作用,而不是在强调科学性、客观性的幌子下,把人看成纯粹利己的、抽象的、片面发展的人。

在对称经营学看来,一个人努力的目标和才能的发展是对称的,才能的发展和事业的发展是对称的。企业家是事业家,这是企业家和能人的区别。能人只是小聪明,而企业家则胸怀远大,志向高远。

哲学家与企业家

通常看来,哲学是务虚的,企业是务实的。但务虚和务实相辅相成,也是对称的。

对称经营作为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是与对称的思维方式与哲学世界观相对称的。

有一次在美国,因为种种原因,海尔总裁张瑞敏与一家大公司接触后发现双方难以达成合作。这时候,对方提了个颇具威胁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中国大陆另选择一家企业合作,将来其实力一定会很强大,难道你们不怕受到冲击吗?”张瑞敏微微一笑:“我想引用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句名言回答您:我们现在唯一害怕的只是我们自己。”

张瑞敏是哲学家。

他是一位有着高度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和他交谈,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身上的那种哲学家和美学家的气质与品格所折服。

张瑞敏为海尔确立的文化精神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围绕这一主题,海尔确定的管理战略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确定的生产战略是:唯一和第一;确定的质量战略是: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确定的销售战略是:售后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确定的市场战略是:生产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这一系列文化战略目标,组成了严密的海尔文化网络,体现了海尔整体的文化战略格局。

张瑞敏是企业家。

他是一个现代化先进企业集团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和行为的象征,是一种新型企业文化的象征。

他认为,最大的危机和挑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自我。企业主体只有不断走出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企业自身有所超越和突破;企业主体只有不断奋进,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得到更新和拓展。

1984年海尔还是个生产普通家电,年亏损额达147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至1994年,其间的历史跨度正好是10个年头。就在这短短的10年里,海尔完成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飞跃,完成了由计划经营向市场经营的飞跃,并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成为中国冰箱工业的巨人。在这10年里,准确地说是在这10年的最后两个年头中,海尔在青岛高科技园区内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开发电器的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在“海尔工业园”内,与日本、意大利、德国等许多国家的世界著名的公司合资、合作的一批批项目正在兴建中,代表着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尔”电器产品正在大批量投放国内外市场。同时,集团在房地产开发、期货贸易、商业等方面的经营突飞猛进,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际性企业正在崛起。

海尔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琴岛——利勃海尔”,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节能无氟冰箱,开发生产了具有12个系列、百余种规格的“海尔”牌电冰箱、电冰柜、电脑程控式微波炉、微电脑电磁炉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海尔流派”。

海尔的巨变,海尔的飞跃;海尔的效益,海尔的业绩;海尔的昨天与今天,海尔的今天与明天;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它的缔造者,都离不开它的总设计师——张瑞敏。

张瑞敏的成功源于其哲学家与企业家对称的素质结构。

当官与事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主体性和不同的事业相对应,二者是对称的。

在封建时代,由于官本位,当官是提高人的主体性、干一番事业的最好渠道。所谓官阶成了人的身价的最好体现。

在市场经营时代,企业家的主体性要高于政府官员。一个人如果真正想干一番事业,应该当企业家而不是当官。

1983年底郑俊怀出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这也就是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经过郑俊怀将近10年的管理,这个厂终于从濒临倒闭发展到像模像样。

到了1992年8月,郑俊怀带领厂内21名领导到深圳考察,学习股份制。通过十几天的学习和考察,郑俊怀和他的同事们都看到了股份制的优越性,他们一致认为,回民奶食品总厂要想有大的突破,就必须走股份制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