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型老板
3396600000032

第32章 请用质量赌明天(4)

一个好的创意会使人拍案叫绝。最上乘的创意应该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给人以接连不断的冲击力。一个突然产生的主意,并非是偶然得到的,而是你在平时长期积累的结果。处处留意,每时每刻都不能停止思考,很有可能生发出一些绝妙的点子。古人云“成如容易却艰辛”,的确如此。

1983年圣诞节前夕,一架波音747飞机从香港飞向美国的洛杉矶,飞机上运载的不是旅客,而是10万个用碎布制成的洋娃娃。这些洋娃娃成为往返于香港和美国之间的待遇非常的乘客,在世界销售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

就是这些洋娃娃,竟然在美国掀起了抢购狂潮。

当时,美国不少城市的居民,为了抢购这种洋娃娃,通宵达旦地排队等候,甚至还发生过打架伤人、贿赂售货员、引发爆乱等情况。有人为了买到一个布娃娃,竟然在商场外面一直排队13个小时。一名德克萨斯州的邮递员不惜花费400多美元乘飞机到伦敦去,为他的小女儿买上一只布娃娃。就连美国总统的夫人也把这种布娃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儿童。布娃娃的身价不断上涨,由原来的20美元涨到25美元,黑市的价格更是炒到了150美元一只。如果布娃娃上面有原设计者的签名,一只布娃娃就能卖到3,000美元。虽然如此,布娃娃仍然供不应求。商家为了满足供应,不停地赶制布娃娃从香港运往美国。

布娃娃原设计者是一个仅仅有28岁的美国青年罗伯特。他的灵感是来自童年时代听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大意是孩子是在菜田里生长出来的。第一步,罗伯特将这个布娃娃根据童话取名为“椰菜头娃娃”,后来又取名为“椰菜田里生长的孩子”,依靠这种名称,把布娃娃塑造成了一种有生命的东西。

以有生命为前提,罗伯特开始了第二步创意。第二步创意是在有生命的前提下,一切都围绕着“有生命”而展开。布娃娃放在商店里出售,不能叫出售,而是说叫人们前来领养它。购买者除了付出钞票以外,还要签署领养证,保证好好照顾它。通过办理一系列的领养手续,布娃娃和买主建立了一种养父母和养子的“亲情”关系,这使得孩子们感到非常有趣,对布娃娃产生了怜爱感和亲切感。

接下来,为了使布娃娃的生命更加真实,罗伯特和营销商在每个布娃娃身上都附有出生证明,印上它的姓名、手印、脚印,屁股上面还有“接生人员”盖的印。布娃娃1岁生日那天,营销商还给它寄上生日贺卡。在美国,还设立了所谓的布娃娃医院,那里的员工都装扮成医生和护士的模样。布娃娃放在摇篮或育婴箱里,等待收养。布娃娃的服饰也很考究,一切穿戴都和初生婴儿一模一样。连尿布都是当时市场上最流行品牌的纸尿巾。服饰按照性别和季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搭配。经过这样的搭配,在儿童的心理上,便会认为这些娃娃不再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了。

设计者还抓住了消费者不同的心理要求,把布娃娃做得非常有个性化。每个布娃娃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性别上,有男娃娃、女娃娃之分。在肤色上,有白皮肤、黄皮肤和黑皮肤之分。在发型上,有小辫子的,有扎蝴蝶结的,有直发的,有曲发的,还有光头的。在头发的颜色上,有黄色的,有黑色的,还有红色的。在面部特征上,有的带有酒窝,有的长有雀斑。在服饰上,有的穿长裙,有的穿夹克,有的穿风衣,就连鞋子也各不相同。总之,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是如何地千差万别,出售的布娃娃就如何地千姿百态,很难找出两个完全一样的布娃娃。这就大大吸引和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不同爱好。

名誉比赚钱更重要

一个创业者,最宝贵的是有一个好名声,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一个成功的老板来说,名誉比赚钱更重要,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古今中外的都爱看,每每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才去睡觉。有时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真是个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富豪,都以为,他本人与香港市民一样习以为常。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汇报》全文刊出中央电视台对他的访谈录。一位内地记者特意将这篇访谈录找来看,字字句句闪金光,令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对李嘉诚有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这个人特别聪明。

是不是讲给内地观众的话,不宜在香港讲呢?这位记者很快从这个思维套子里跳出来——李嘉诚是凯瑟克在商场上的劲敌,凯瑟克的话如何信得!

再遇到香港同行,这位内地记者说:“李嘉诚最近好像特别忌讳树大招风,青年人不是生花妙笔,就不能写超人的丰功伟绩,而偏对个人生活津津乐道,香港好不容易出一个道德完备的商界翘楚。”

同行苦笑道:“你不知香港报业竞争有多激烈,一家报章,一名记者,若拿不出独家新闻,你知道将意味着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李嘉诚有某些地方目前尚未做到十全十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而经得住考验。

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非荣誉。

说起香港富豪的捐赠,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世间亦各人有各人的评判。

如不是1991年华东大水灾,香港市民一定不会知道本埠还有个叫何英杰的大富翁。自从李嘉诚倡议市民捐赠赈灾后,一笔1亿港元的破纪录巨款惊得市民目瞪口呆,这位隐者善翁何许人也?忙坏了各报记者,后来才知是一位名叫何英杰的90老翁,早年是上海的烟草商,1949年来港创办香港烟草公司,早已退休隐居。

何翁从1983年起创办良友慈善基金会,透过基金会及其他渠道捐出多笔善款。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曾收到香港一位隐姓慈善家捐赠的大型喷气飞机,飞行医院曾使千万个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感恩戴德者,既不知捐赠者的尊姓大名,更无法目睹这位善翁的真颜。

南丰集团的陈廷华也是个为善不为名的大施主。1970年,还未成巨富的陈氏就成立一间慈善基金会,每年捐款于香港及海外的慈善团体,近10多年还捐赠给内地。无人知道何地的慈善团体得其恩泽,更不知他累计捐出几何,只是估计要以亿计算。基金会的管理人称,陈先生捐钱的条件是姓名不能见报,否则下次就再得不到捐助。

影视大王邵逸夫对内地教育的捐赠,迄今已逾10亿港元,他仅指定作教育用途,用于何地何校,则一概不管。有人深表惋惜,这么多的钱,蛮可以像陈嘉庚、包玉刚、李嘉诚那样,集中创办一所大学,就叫“逸夫艺术学院”该多好。据说有人夸奖六叔(邵逸夫)热心内地教育的高风亮节。邵氏道:“我都快90岁的人了,钱再多又带不走,不捐几个出去做什么?”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一个创业者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结果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信。”

有人说他沾名钓誉,亦或是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